工作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8243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作台,包括承载台、两组支撑结构、操控件及连接组件,承载台具有相互背离的承载面与背面;两组支撑结构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背面;操控件可活动地连接于承载台;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操控件与支撑结构;操控件在外力的作用下通过连接组件能够带动两组支撑结构转动,以使工作台形成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在折叠状态下,两组支撑结构均转动至靠近背面;在支撑状态下,两组支撑结构转动至支撑承载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工作台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通过连接组件及同一个操控件控制两组支撑结构展开或者折叠,使工作台能够快速形成便于使用的支撑状态和便于收纳的折叠状态,大幅提高工作台的使用便捷性。大幅提高工作台的使用便捷性。大幅提高工作台的使用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作台


[0001]本技术涉及工作台
,特别是涉及一种工作台。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工作台,在使用时,一般需要先将一侧的支撑结构转动到位,再将另一侧的支撑结构转动到位,才能形成便于使用的支撑状态;从支撑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同样需要分别操控转动两侧的支撑结构进行收叠,使用过程较为繁琐,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工作台。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工作台,包括:
[0005]承载台,所述承载台具有相互背离的承载面与背面;
[0006]两组支撑结构,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背面;
[0007]操控件,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台;以及
[0008]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所述操控件与所述支撑结构;
[0009]所述操控件在外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能够带动两组所述支撑结构转动,以使所述工作台形成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在所述折叠状态下,两组所述支撑结构均转动至靠近所述背面;在所述支撑状态下,两组所述支撑结构转动至支撑所述承载台。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台上开设有第一滑动槽,部分所述操控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槽中。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组所述支撑结构在同一个所述操控件的带动下均能够向内转动至所述折叠状态。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还包括铰接杆,所述铰接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结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承载台,所述支撑结构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台。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活动件、第二活动件及销轴,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交叉设置并通过所述销轴铰接,所述销轴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台;所述第一活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组所述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活动件的两端也分别连接两组所述支撑结构;
[0014]所述操控件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滑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之间的交叉角度改变,使得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带动所述支撑结构转动。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远离所述操控件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活动件相对远离所述操控件的一端形成驱动端,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靠近所述操控件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活动件相对靠近所述操控件的一端形成从动端;
[0016]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两组第一从动件及两组第二从动件,所述第一从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台的所述背面,两组所述第一从动件分别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
件的所述驱动端与所述第二活动件的所述驱动端,所述第一从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相对远离所述操控件的一组所述支撑结构;
[0017]所述第二从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台的所述背面,两组所述第二从动件分别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件的所述从动端及与述第二活动件的所述从动端,所述第二从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相对靠近所述操控件的一组所述支撑结构。
[001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的所述驱动端及所述第二活动件的所述驱动端均开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一活动件的所述从动端及所述第二活动件的所述从动端均开设有第三滑动槽,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驱动块及两组从动块,所述驱动块凸设于所述操控件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槽中;其中一组所述从动块凸设于所述第一从动件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槽中,另一组所述从动块凸设于所述第二从动件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动槽中。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还包括两个转动杆,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两组支座,其中一组支座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件上,另一组支座设置在所述第二从动件上;其中一个所述转动杆固定连接于一组所述支撑结构,并通过所述支座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从动件,另一个所述转动杆固定连接于另一组所述支撑结构,并通过所述支座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从动件。
[002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环形的限位槽,所述支座开设有U形槽,所述转动杆通过所述限位槽伸入所述U形槽内,且所述支座伸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转动杆通过所述限位槽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座。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台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两组所述支撑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所述操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
[0022]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及第二连接结构,所述操控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的所述支撑结构,所述操控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二侧的所述支撑结构;
[0023]所述操控件在外力的作用下沿预设方向滑动时,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用于使所述第一侧的所述支撑结构相对靠近所述承载台的一端向背离所述预设方向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用于使所述第二侧的所述支撑结构相对靠近所述承载台的一端向所述预设方向移动。
[002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传送件及转向件,所述传送件连接于所述转向件并在所述转向件处转向,所述传送件被所述转向件分为驱动段和从动段,所述驱动段与所述从动段的移动方向相反;
[0025]所述操控件连接于所述驱动段,所述第一侧的所述支撑结构连接于所述从动段。
[002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支撑腿和至少一个横撑,所述横撑的两端分别连接同组的两个所述支撑腿;不同组的所述支撑腿之间在所述折叠状态下错位设置。
[002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其中一组所述支撑结构中的所述支撑腿均位于另一组所述支撑结构相对应的所述支撑腿的内侧。
[002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还包括第一锁定结构,所述第一锁定结构设置在位于外侧的所述支撑腿所对应的所述横撑上,所述第一锁定结构能够弹性抵接
于位于内侧的所述支撑腿,以使所述工作台保持在所述折叠状态。
[002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触发件、两组第一传力件、两组第一锁定件及两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壳体固设于所述横撑,所述第一触发件、所述第一传力件及所述第一锁定件均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两组所述第一传力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触发件的两侧,每组所述第一锁定件连接于一组所述第一传力件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触发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第一锁定件,所述第一锁定件能够伸出所述第一壳体并弹性抵接于所述支撑腿;
[0030]所述第一触发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运动,并通过所述第一传力件带动所述第一锁定件运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锁定件能够离开所述支撑腿。
[003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还包括第二锁定结构,所述第二锁定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台上,所述第二锁定结构能够抵接或离开所述操控件,从而将所述操控件锁定在所述折叠状态及/或所述支撑状态。
[003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作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台(10),所述承载台(10)具有相互背离的承载面(101)与背面(102);两组支撑结构(20),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背面(102);操控件(30),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台(10);以及连接组件(40),用于连接所述操控件(30)与所述支撑结构(20);所述操控件(30)在外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组件(40)能够带动两组所述支撑结构(20)转动,以使所述工作台形成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在所述折叠状态下,两组所述支撑结构(20)均转动至靠近所述背面(102);在所述支撑状态下,两组所述支撑结构(20)转动至支撑所述承载台(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台(10)上开设有第一滑动槽(11),部分所述操控件(30)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槽(11)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支撑结构(20)在同一个所述操控件(30)的带动下均能够向内转动至所述折叠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还包括铰接杆(50),所述铰接杆(50)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结构(20),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承载台(10),所述支撑结构(20)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台(1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40)包括第一活动件(410)、第二活动件(411)及销轴(412),所述第一活动件(410)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11)交叉设置并通过所述销轴(412)铰接,所述销轴(412)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台(10);所述第一活动件(410)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组所述支撑结构(20),所述第二活动件(411)的两端也分别连接两组所述支撑结构(20);所述操控件(30)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滑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活动件(410)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11)之间的交叉角度改变,使得所述第一活动件(410)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11)带动所述支撑结构(20)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0)相对远离所述操控件(30)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活动件(411)相对远离所述操控件(30)的一端形成驱动端(401),所述第一活动件(410)相对靠近所述操控件(30)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活动件(411)相对靠近所述操控件(30)的一端形成从动端(402);所述连接组件(40)还包括两组第一从动件(413)及两组第二从动件(414),所述第一从动件(413)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台(10)的所述背面(102),两组所述第一从动件(413)分别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0)的所述驱动端(401)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11)的所述驱动端(401),所述第一从动件(413)可转动地连接于相对远离所述操控件(30)的一组所述支撑结构(20);所述第二从动件(414)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台(10)的所述背面(102),两组所述第二从动件(414)分别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0)的所述从动端(402)及与述第二活动件(411)的所述从动端(402),所述第二从动件(414)可转动地连接于相对靠近所述操控件(30)的一组所述支撑结构(20)。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0)的所述驱动端(401)及所述第二活动件(411)的所述驱动端(401)均开设有第二滑动槽(4011),所述第一
活动件(410)的所述从动端(402)及所述第二活动件(411)的所述从动端(402)均开设有第三滑动槽(4021),所述连接组件(40)还包括驱动块(415)及两组从动块(416),所述驱动块(415)凸设于所述操控件(30)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槽(4011)中;其中一组所述从动块(416)凸设于所述第一从动件(413)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槽(4011)中,另一组所述从动块(416)凸设于所述第二从动件(414)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动槽(4021)中。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还包括两个转动杆(80),所述连接组件(40)还包括两组支座(419),其中一组支座(419)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件(413)上,另一组支座(419)设置在所述第二从动件(414)上;其中一个所述转动杆(80)固定连接于一组所述支撑结构(20),并通过所述支座(419)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从动件(413),另一个所述转动杆(80)固定连接于另一组所述支撑结构(20),并通过所述支座(419)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从动件(414)。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80)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环形的限位槽(81),所述支座(419)开设有U形槽(4191),所述转动杆(80)通过所述限位槽(81)伸入所述U形槽(4191)内,且所述支座(419)伸入所述限位槽(81)内,所述转动杆(80)通过所述限位槽(8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座(419)。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台(10)具有相互远离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华飞李井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