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鱼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820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升鱼系统,所述升鱼系统包括:上游过鱼通道和升鱼系统,上游过鱼通道包括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升鱼系统包括升鱼井和集鱼箱,升鱼井的上端敞开设置,升鱼井限定出升鱼通道,升鱼井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进鱼口和第一出鱼口,第一出鱼口位于第一进鱼口上方,第一出鱼口与第一端连通,集鱼箱限定出集鱼腔,集鱼箱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地设在升鱼通道中,集鱼箱包括第二进鱼口和第二出鱼口,第二进鱼口和第二出鱼口均与集鱼腔连通,第二进鱼口在升鱼通道的周向上与第一进鱼口对应,第二出鱼口在升鱼通道的周向上与第一出鱼口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升鱼系统具有升鱼成本低和节能的优点。有升鱼成本低和节能的优点。有升鱼成本低和节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升鱼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升鱼机设备的
,具体地,涉及一种升鱼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过鱼设施是在坝、闸等河流障碍处人工修建的辅助和引导鱼类通行的通道或设施。鱼道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过鱼设施,相比升鱼机,鱼道为鱼类上溯全过程提供了一种自主上溯通道;但鱼道坡度在1%~10%之间,爬升5m的高差,须要修建长50m~100m长的过水通道,建造规模很大,对于如此大的构造而言所需材料量大且价格昂贵,占地也较大。相比鱼道,升鱼机是指利用专门机械设备提升、输送鱼类过坝的过鱼设施,升鱼机工作原理类似于电梯,可垂直将鱼类从下游水域提升至上游水域,实现将下游鱼类跨越障碍物来到河流上游的目的。
[0003]相关技术中的升鱼机系统通过运鱼车将由集鱼子系统收集的鱼运送至运鱼子系统,即过坝电梯,再利用升鱼机系统将鱼由下游水域运送到上游水域,从而实现将下游鱼类跨越障碍物来到河流上游的目的。但是,相关技术中的升鱼机系统须依靠动力设备驱动才能运转,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电力等能源,实施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升鱼系统,该升鱼系统具有升鱼成本低和节能的优点。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升鱼系统包括:上游过鱼通道,所述上游过鱼通道包括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适于与上游水域连通,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水域内水流方向平行;升鱼系统,所述升鱼系统包括升鱼井和集鱼箱,所述升鱼井的上端敞开设置,所述升鱼井限定出升鱼通道,所述升鱼井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进鱼口和第一出鱼口,所述第一出鱼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鱼口上方,所述第一出鱼口与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鱼口适于设置在下游水域,所述第一进鱼口包括闭合状态和敞开状态,处于所述闭合状态的所述第一进鱼口将所述升鱼通道与下游水域阻断,处于所述敞开状态的所述第一进鱼口将所述升鱼通道与下游水域连通,所述集鱼箱限定出集鱼腔,所述集鱼箱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升鱼通道中,所述集鱼箱包括第二进鱼口和第二出鱼口,所述第二进鱼口和所述第二出鱼口均与所述集鱼腔连通,所述第二进鱼口在所述升鱼通道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进鱼口对应,所述第二出鱼口在所述升鱼通道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出鱼口对应。
[000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升鱼系统通过切换第一进鱼口的闭合状态和敞开状态控制升鱼通道中的水位上升和下降。从而使集鱼箱在无需外界动力设备驱动的条件下完成上浮和下降的操作,进而将从下游水域进入集鱼箱中的鱼类移动至上游的高度,再使集鱼箱中的鱼类通过上游过鱼通道进入上游水域中。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升鱼系统无需耗费电力等能
源就能完成将河流下游的鱼类迁徙至河流上游的操作,节省了能源,并且降低了升鱼的成本。
[0008]由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升鱼系统具有升鱼成本低和节能的优点。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鱼箱进一步包括:笼体所述笼体的上端敞开设置,所述笼体包括向内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的内侧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鱼口,所述凹部的横截面面积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减小,所述第二进鱼口和所述第二出鱼口在所述笼体的周向上间隔开;环形浮体,所述环形浮体与所述笼体的上端相连。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鱼系统进一步包括:诱鱼通道,所述诱鱼通道包括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的连接段和消能段,且所述连接段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所述消能段邻近所述升鱼井,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鱼口相连,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消能段相连,所述消能段至少部分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连接段的横截面面积;第一闸门,所述第一闸门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连接段的所述一端,以使所述第一闸门能够控制所述第一进鱼口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和所述敞开状态中的一者。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鱼系统进一步包括:消能池,所述消能池包括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出鱼口,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三进鱼口,所述第三出鱼口与所述连接段的所述另一端连通,所述消能池还包括在第二预设方向上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连以限定出所述消能段,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上的间隔距离大于所述连接段在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上尺寸,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还开设有诱鱼水流进口,所述诱鱼水流进口为两个,两个所述诱鱼水流进口在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上间隔开,且所述第三进鱼口位于两个所述诱鱼水流进口之间;所述升鱼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上端均与所述上游过鱼通道连通,两个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下端一一对应地与两个诱鱼水流进口连通。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鱼井进一步包括:底部井,所述底部井包括围壁和底壁,所述围壁与所述底壁相连,所述围壁上开设有所述第一进鱼口;井段,所述井段为多个,每个所述井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两端敞开设置,多个所述井段在上下方向上层叠设置,且位于下端的所述井段与所述围壁相连,位于上端的所述井段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鱼口,所述底部井和多个所述井段限定出所述升鱼通道。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鱼系统进一步包括:出沙管,所述底壁上开设有出沙孔,所述出沙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沙孔连通,所述出沙管的一端适于与下游水域连通。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鱼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下端与所述升鱼通道连通;第二闸门,所述第二闸门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上游过鱼通道中,且所述第二闸门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出鱼口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连通位置之间,以使所述第二闸门能够阻隔所述上游过鱼通道中的水流进入第一出鱼口。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游过鱼通道包括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在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上凸出,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上端和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上端均与所述凸出部连通。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鱼系统进一步包括:进鱼通道,所述进鱼通道包括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的第四进鱼口和第四出鱼口,所述第四出鱼口与所述第三进鱼口连通;阻流隔墩,所述阻流隔墩为多个,多个所述阻流隔墩均设在所述进鱼通道中,多个所述阻流隔墩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间隔开,每个所述阻流隔墩具有缺口,相邻的所述阻流隔墩的缺口在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上间隔开。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升鱼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鱼箱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消能段和进鱼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升鱼井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底部井的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过鱼通道,所述上游过鱼通道包括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适于与上游水域连通,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与水域内水流方向平行;升鱼系统,所述升鱼系统包括升鱼井和集鱼箱,所述升鱼井的上端敞开设置,所述升鱼井限定出升鱼通道,所述升鱼井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进鱼口和第一出鱼口,所述第一出鱼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鱼口上方,所述第一出鱼口与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鱼口适于设置在下游水域,所述第一进鱼口包括闭合状态和敞开状态,处于所述闭合状态的所述第一进鱼口将所述升鱼通道与下游水域阻断,处于所述敞开状态的所述第一进鱼口将所述升鱼通道与下游水域连通,所述集鱼箱限定出集鱼腔,所述集鱼箱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升鱼通道中,所述集鱼箱包括第二进鱼口和第二出鱼口,所述第二进鱼口和所述第二出鱼口均与所述集鱼腔连通,所述第二进鱼口在所述升鱼通道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进鱼口对应,所述第二出鱼口在所述升鱼通道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出鱼口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鱼箱进一步包括:笼体所述笼体的上端敞开设置,所述笼体包括向内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的内侧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鱼口,所述凹部的横截面面积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减小,所述第二进鱼口和所述第二出鱼口在所述笼体的周向上间隔开;环形浮体,所述环形浮体与所述笼体的上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鱼系统进一步包括:诱鱼通道,所述诱鱼通道包括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的连接段和消能段,且所述连接段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所述消能段邻近所述升鱼井,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鱼口相连,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消能段相连,所述消能段至少部分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连接段的横截面面积;第一闸门,所述第一闸门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连接段的所述一端,以使所述第一闸门能够控制所述第一进鱼口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和所述敞开状态中的一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鱼系统进一步包括:消能池,所述消能池包括在第一预设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出鱼口,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三进鱼口,所述第三出鱼口与所述连接段的所述另一端连通,所述消能池还包括在第二预设方向上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连以限定出所述消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鑫熊定松李聪陈豪董庆煊王猛聂兵兵杨再志陈凡彭李金志军彭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