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书闵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7800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拉线结构至少包括二条拉线:一条为主线,一条为副线,副线的一端连接于下巢上,另一端向上绕过上巢或与上巢固定于一起的节管,固定于主线上;主线的一端绕过中棒中能够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另一端则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开伞时,开伞弹簧会张开,主线和副线相互配合拉动中棒其余的节管张开,将中棒打开,并使下巢向上位移,撑开伞骨,形成完全的开伞状态;收伞时,收伞弹簧作用使下巢向下位移,通过主线、副线或二者配合的作用收拢开伞弹簧上方的中棒节管,从而达到在收拢伞面的同时能够收拢部分中棒的节管,能够有效地缩短收伞后的中棒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开收伞,具体来讲是关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拉线结构能够在收伞时自动回收中棒的一部分,缩短收伞状态的长度。
技术介绍
自动伞又称自动开收伞,是利用开伞弹簧和收伞弹簧将伞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的一种伞,自动伞只需按下手柄处按钮就可以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方便了人们的控制操作, 且在收伞时,不需要手动收伞,雨水不会溅到人身上去。但上述情况收伞时,只能自动执行收拢伞面的动作,而要达到完全收伞的目的,还 必须用手将中棒压入到把手(伞头)中,否则下次便无法使用,这时由于伞的中棒完全打 开,伞的长度较长,需要压入的行程就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将中棒压入到伞头中,对 于老年人和体弱者,这种操作方式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该自动开收伞也具有一定的不便 性。因而,有必要对上述自动伞的结构进行改良,以满足人们收伞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经研究发现,自动开收伞中,都设置有一拉线,该拉线一端连接子弹头,一端则绕 系上巢、下巢,固定于上巢上,该拉线仅是作为控制伞面收拢之用,如果能将该拉线进行改 良,使其具有拉动至少一节中棒的节管进行收拢,则能够在收拢伞面时,完成部分中棒的收 拢工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结构能够在 收伞面的同时至少收拢一部分中棒,能够有效地缩短收伞状态的伞长度,便于人们将中棒 压入到伞头内。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结构通过设置至少两 条的拉线,利用拉线和中棒的运动关系达到收拢至少一部分中棒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结构改变了开伞弹 簧的设置方式,可减少开伞弹簧的长度,节约资源。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拉线结构至少包括二条拉线一 条为主线,一条为副线,副线的一端连接于下巢上,另一端向上绕过上巢或与上巢固定于一 起的节管,连接于主线上;主线的一端绕过中棒中能够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再固定 于中棒(中棒包括中棒本身及其附属部件)或上巢(上巢包括上巢本身及其附属部件),另 一端则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开伞时,开伞弹簧会张开,将中棒节管的部分打开,同时主线、副线相互配合拉动 中棒其余的节管张开,将中棒打开,将中棒打开,并使下巢向上位移,撑开伞骨,形成完全的 开伞状态;由于开伞弹簧并不设置在所有的中棒节管中,收伞时,主线、副线失去拉系作用,收伞弹簧作用使下巢向下位移,这时开伞弹簧不会对其上方的中棒节管产生张力,通过主 线或副线或二者配合的作用收拢开伞弹簧上方的中棒节管,从而达到在收拢伞面的同时能 够收拢部分中棒的节管,能够有效地缩短收伞后的中棒长度。所述的拉线结构,主线和副线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固定、套扣、嵌入、卡扣、搭接的 任意一种,更进一步,可靠的方式是副线连接于下巢,向上固定于上巢上,另一端向上绕过 上巢,穿到中棒内,与主线固定于一起,主线一端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上,一端 向上引出,固定于开伞弹簧撑开的中棒节管上方的节管上,其固定主线的节管上部设置有 一内塞块,用以固定副线,当然也可以直接将副线固定在该节管的壁上,但是这样不利于安 装。固定主线的节管下方的节管上部设有内塞块,上述内塞块中还设置一滑轮,通过 该滑轮绕系主线,使主线穿过中棒的节管与伸张部件进行连接。所述副线,其一端连接上巢后,绕过下巢,延伸出来,绕过上巢,再穿于中棒内,另 一端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固定于一起,在开收伞的过程中,主线拉系所要收拢的伞 管,副线拉升下巢,以达成开伞状态,在收伞过程中,拉系主线和副线的拉力同时消失,在收 伞面的同时,在收伞面的同时能够收拢于下一节管。总之,在开收伞过程中,副线和主线要 平衡动作,并能达到收拢中棒部分节管的效果。所述伸张部件,包括子弹头、具有收放线功能的拉盘、扣头的任意一种,伸张部件 是现有自动开收伞中控制收拢伞面的部件,并不需要进行改进,采用任意一种现有的结构 形式,都可以实现。所述副线,三折伞、四折伞、五折伞的情况下,其通常连接于从上向下数的第一节 管,并固定于从上向上数的第二节管上,以在收拢伞面时候,将中棒的第一节管收拢;更进 一步,为了更好地收拢中棒,对于存在着四个节管和四个节管以上的中棒,副线可以设置一 个以上,例如四个节管,设置两条副线第一副线和第二副线,第一副线一端连接于下巢上, 一端绕系过上巢,穿于中棒内,固定于主线或连接于伸张部件上;第二副线则一端连接于从 上向下数第一节管,另一端则至少绕系过从上向下数第二节管,再固定到主线或连接于伸 张部件上,主线则一端至少连接到开伞弹簧所顶持中棒节管上方的节管,另一端连接于伸 张部件上。对于四个节管以上的中棒结构,依次类推,可以采用设置多个副线的形式实现收 拢部分中棒的效果,副线可以实现上一节管与下一节管之间的拉系,节管之间副线的设置 与四个节管中第二副线的设置方式是相同的。在副线和主线不发生缠绕的情况下,副线连接于节管的一端,可连接于该节管的 任意一个位置,而不必局限于节管的上部,同样主线也可以根据应用情况,连接于中棒节管 的任意一部位。一个以上副线与主线固定时,每个副线与主线的固定位置可以一致或者交错通过上述的结构,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收伞时,能够自动收拢部分中棒的节管,使收伞状态的伞长度变短;2、开伞弹簧不必设置于所有中棒的节管中,开伞弹簧的长度缩短,能够节约资源, 降低成本;3、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加工制作。4、更具有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方式的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方式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二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三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1为图9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四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4为图12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五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7为图15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六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9为图18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20为图18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七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22为图21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23为图21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设置至少两条拉线主线和副线,主线和副线固定于一起 (固定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固定,也可以是间接固定),通过这两条拉线在开收伞的过程中保 持运动的平衡,从而实现收拢部分中棒的效果,下面从拉线的设置和具体实现的几个方面 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作详细说明。图1、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三折自动开收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所示为装配图,图2为图1所示的爆炸图,图中所示部件除了拉线和开伞弹簧的结构外,其余结构均 与现有三折自动开收伞的部件一致。就是说本专利技术中,伞头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拉线结构至少包括二条拉线:一条为主线,一条为副线,副线的一端连接于下巢上,另一端向上绕过上巢或与上巢固定于一起的节管,连接于主线上;主线的一端绕过中棒中能够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再固定于中棒或上巢,另一端则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闵
申请(专利权)人:张书闵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