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7512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其包括支撑件和盖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保护圈和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环设在所述第一保护圈的上端,所述第一保护圈内设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一流水网孔,所述盖件包括第二保护圈、第二垫圈和盖板,所述第二垫圈环设在所述第二保护圈的上端,所述第二垫圈与所述第一垫圈搭接,所述第二保护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盖板悬设在所述第二垫圈的内部,所述第二保护圈内设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二流水网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分离流经井盖中的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防止井盖堵塞,保持井盖的通透性,方便清理。方便清理。方便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


[0001]本技术属于混泥土井盖
,具体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井盖是用于各种下水道的常用井盖,其实用性好,并且生产出来的成本很低,使用后期如需要维护再生混凝土井盖可回收再生,这样便可减少能源的浪费,并且该再生混凝土井盖能够具有良好的承重抗压性,具备较好的实用效果,广泛应用于市政路面下水井口的盖设。
[0003]中国专利文件(公开号:CN212026349U)公开了一种再生混凝土井盖,包括混凝土井盖,所述混凝土井盖周侧设置有固型外环,固型外环内焊接有钢筋网,固型外环下方固定安装有底凸环,底凸环底面固定安装有限位圆框,限位圆框内设有防漏板,防漏板周侧焊接有若干螺母;然而,井盖是地下清洁的枢纽,要确保井盖的通透性,才能保证道路的整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能够切实地解决现有技术对于难以保持井盖通透性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其包括支撑件和盖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保护圈和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环设在所述第一保护圈的上端,所述第一保护圈内设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一流水网孔,所述盖件包括第二保护圈、第二垫圈和盖板,所述第二垫圈环设在所述第二保护圈的上端,所述第二垫圈与所述第一垫圈搭接,所述第二保护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盖板的外周和所述第二垫圈的内壁之间形成下水通道,所述盖板悬设在所述第二垫圈的内部,所述第二保护圈内设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二流水网孔。
[000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垫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保护圈的直径。
[000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保护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保护圈的直径。
[000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水网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流水网孔的直径。
[001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盖板和所述第二垫圈之间通过连杆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杆设有四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盖板的四周。
[001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垫圈与所述进口之间均设有缓冲垫。
[0013]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垫圈上设有拉槽。
[001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盖板上设有警示字体。
[0015]实施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
在于:
[0016]在使用时,当道路上的积水或者树枝、石块掉入第二容置腔时,第二流水网孔能够起到过滤作用,将积水和固态物质分离开,固态物质停留在第二容置腔内,积水顺着第二流水网孔和第一流水网孔流入井底,能够将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分离开,防止井盖的堵塞,有利于井盖的通风透气;此外,由于盖件设置在第一容置腔内,当第二容置腔内堆积满固态物质时,能够方便取出盖件并清理第二容置腔内的固态物质;同时,当支撑件或盖件损坏时,能够单独拆卸支撑件或盖件并修复,方便维护,延长了井盖的使用寿命;采用本技术,能够分离流经井盖中的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防止井盖堵塞,保持井盖的通透性,方便清理。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的剖面图;
[0020]图3是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盖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标记:
[0023]支撑件1;盖件2;第一保护圈3;第一垫圈4;第一容置腔5;第一流水网孔6;第二保护圈7;第二垫圈8;盖板9;第二容置腔10;第二流水网孔11;连杆12;缓冲垫13;拉槽1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其包括支撑件1和盖件2,所述支撑件1包括第一保护圈3和第一垫圈4,所述第一垫圈4环设在所述第一保护圈3的上端,所述第一保护圈3内设有第一容置腔5,所述第一容置腔5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一流水网孔6,所述盖件2包括第二保护圈7、第二垫圈8和盖板9,所述第二垫圈8环设在所述第二保护圈7的上端,所述第二垫圈8与所述第一垫圈4搭接,所述第二保护圈7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5内,所述盖板9的外周和所述第二垫圈8的内壁之间形成下水通道,所述盖板9悬设在所述第二垫圈8的内部,所述第二保护圈7内设有第二容置腔10,所述第二容置腔10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二流水网孔11。
[0027]在使用时,当道路上的积水或者树枝、石块掉入第二容置腔10时,第二流水网孔11能够起到过滤作用,将积水和固态物质分离开,固态物质停留在第二容置腔10内,积水顺着第二流水网孔11和第一流水网孔6流入井底,能够将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分离开,防止井盖的堵塞,有利于井盖的通风透气;此外,由于盖件2设置在第一容置腔5内,当第二容置腔10内堆积满固态物质时,能够方便取出盖件2并清理第二容置腔10内的固态物质;同时,当支撑件1或盖件2损坏时,能够单独拆卸支撑件1或盖件2并修复,方便维护,延长了井盖的使用寿命;采用本技术,能够分离流经井盖中的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防止井盖堵塞,保持井盖的通透性,方便清理。
[0028]示例性的,所述第二垫圈8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保护圈3的直径。
[0029]示例性的,所述第二保护圈7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保护圈3的直径。
[0030]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流水网孔6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流水网孔11的直径。由此,能够进一步过滤流入第一容置腔5内的物质,进一步防止井盖的堵塞,保证井盖的通透性。
[0031]示例性的,所述盖板9和所述第二垫圈8之间通过连杆12连接,所述连杆12设有四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盖板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件和盖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保护圈和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环设在所述第一保护圈的上端,所述第一保护圈内设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一流水网孔,所述盖件包括第二保护圈、第二垫圈和盖板,所述第二垫圈环设在所述第二保护圈的上端,所述第二垫圈与所述第一垫圈搭接,所述第二保护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盖板的外周和所述第二垫圈的内壁之间形成下水通道,所述盖板悬设在所述第二垫圈的内部,所述第二保护圈内设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二流水网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保护圈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预制井盖,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奇原叶茂烜廖帝增欧阳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