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机
,特别是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空两用无人机是一种跨介质航行器,兼具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得到特性,可以在空中和水下运行,能够跨越水/空界面且持续航行,在复杂路桥检测、海空通信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无人机在空中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具有很大的工作范围和传输稳定性,而进入水下运行后,由于无线信号在水中快速衰减,无法使用无线信号通信,限制了水空两栖无人机工作范围,使其无法达到普通无人机在空中的工作范围。因此,实现水空环境下的长距离稳定通信是水空两栖系统发展的关键。
[0003]目前水下通信主要采用有线通信方法进行通信,线缆传输信号传输速率高、稳定性、实时性好等优势,但线缆长度极大的制约了水下航行设备的工作范围,且容易发生缠绕,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的通信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水空两用无人机的工作范围小、下潜深度浅、且线缆容易发生缠绕的问题。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包括无人机本体、水下通信子系统、空中通信子系统和飞行控制器;
[0007]所述水下通信子系统包括卷线盘、线缆、卷线盘驱动装置、浮标天线、出线驱动装置、电机驱动模板和信号转换模块,所述卷线盘、卷线盘驱动装置和所述出线驱动装置分别安装于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机本体、水下通信子系统、空中通信子系统和飞行控制器;所述水下通信子系统包括卷线盘、线缆、卷线盘驱动装置、浮标天线、出线驱动装置、电机驱动模板和信号转换模块,所述卷线盘、卷线盘驱动装置和所述出线驱动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无人机本体,所述线缆的固定端与所述飞行控制器电联接,所述线缆的自由端安装有所述浮标天线,且所述线缆卷绕于所述卷线盘;所述电机驱动模块与所述飞行控制器电联接,所述卷线盘驱动装置和所述出线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电联接,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卷线盘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卷线盘的转动;所述出线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卷线盘和所述线缆的自由端之间,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出线驱动装置放出所述线缆的自由端;所述浮标天线安装有所述信号转换模块,所述信号转换模块与所述飞行控制器通过所述线缆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模块用于与上位机通信连接,所述信号转换模块用于将电信号和无线信号进行相互转换;所述空中通信子系统安装于所述无人机本体,且所述空中通信子系统与所述飞行控制器通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盘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电机、驱动带轮、从动带轮和传动带;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端连接于所述驱动带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带轮转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电联接;所述从动带轮与所述卷线盘的转动轴连接,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通过所述传动带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和两个出线齿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有所述驱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电连接;两所述出线齿轮水平并排设置,且所述线缆由两所述出线齿轮夹持,任一所述出线齿轮的齿轮部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所述驱动齿轮的转动,带动任一所述出线齿轮的转动,实现对线缆的出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驱动模块采用FOC电机驱动模块,所述FOC电机驱动模块部署有FOC控制方法;所述FOC控制方法包括分别对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转速控制、电流控制以及转动方向的控制,同时预设了所述卷线盘的角速度的极限值;所述预设角速度的极限值取决于以下公式:式中w0为预设的卷线盘的旋转角速度的最小速度值;R
max
为卷线盘绕满所述线缆时的最大直径;v0为无人机竖直稳定运动的最小速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空两用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卷线盘的角速度达到预设的极限值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运转时按照阻尼公式所示关系配合工作,公式如下:
式中J
P
(t)为所述卷线盘的转动惯量,随时间和线缆多少状态变化;a是卷线盘的角加速度;在出线时,F是第二驱动电机提供的拉动线缆的力;在收线时,F是第一驱动电机提供的拉动线缆的力;R(t)为卷线盘的线缆的半径,随时间和线缆多少变化;在出线时,Mf是第一驱动电机模拟的阻尼作用力;在收线时,Mf是第二驱动电机模拟的阻尼作用力;v为无人机竖直方向运动速度,电机驱动模块驱动第二驱动电机使线缆跟随该速度放出;k为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传动比;在出线时,c是第一驱动电机模拟阻尼系数;在收线时,c是第二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雍,杨泽航,杨立鑫,黄增鸿,吕伟俊,陶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