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带无缝接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7104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送带无缝接头设备,包括底板、第一真空吸板和第二真空吸板,所述第一真空吸板和第二真空吸板均位于底板上方,所述底板的上端左侧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底板的上端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第一真空吸板上端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定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驱动电机和转杆的配合使用,从而带动第二真空吸板翻转,其次设置有丝杆和活动板的配合使用,通过步进电机的输出端带动丝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真空吸板水平运动,且水平运动的距离刚好与接头的宽度相同,最后设置有升降机构,通过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带动螺纹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二真空吸板上升,直至定位块完全进入到定位槽中,即可实现接头处的压实。即可实现接头处的压实。即可实现接头处的压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送带无缝接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输送带制造
,具体是涉及一种输送带无缝接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环形输送带为输送带的主要类型,虽然目前已有一次性成型的环形输送带,但大量的输送带是非标产品,现有的标准化生产的环形输送带无法满足需要,在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接头方式生产环形输送带仍是主要方式,现有输送带的粘接工艺一般分为冷硫化、热硫化及金属扣连接三种类型,其中,冷硫化粘接速度快,使用材料少,是一种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的接头快速粘接方式。
[0003]传统的输送带冷硫化粘接在已经处理好的两侧接头上逐层刷胶,胶水的涂刷要用力、薄而均匀,使胶水充分浸润粘接面,上一层胶水完全干燥之后再涂刷下一层,涂刷数层,接头贴合后接头厚度与输送带整体一致,但由于人工操作有误差,接头两端在皮带上下面总是留有接头缝隙,工作人员需要打磨缝隙两侧橡胶,并打磨出一定深度,然后用修补条贴合,费时费力;且在接头贴合的过程中,接头两端在没有对齐的情况下总是会不小心粘在一起,工作人员需要将其扯开再重新对齐,但粘合效果就不好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输送带无缝接头设备,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接头贴合的过程中,接头两端在没有对齐的情况下总是会不小心粘在一起,工作人员需要将其扯开再重新对齐的问题。
[000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输送带无缝接头设备,包括底板、第一真空吸板和第二真空吸板,所述第一真空吸板和第二真空吸板均位于底板上方,所述底板的上端左侧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底板的上端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第一真空吸板上端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定位块,且所述第二真空吸板的上端两侧均开设有与定位块相适配的定位槽,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座和框架,所述框架位于支座的正上方,所述支座内部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支座的内壁与固定座之间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支座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支座的内部,且与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杆,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杆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导向块,所述螺纹杆的表面与活动件螺纹连接,所述活动件的两侧均与第一导向块固定连接,所述支座的内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框架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所述框架的内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导向杆,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杆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二导向块,所述框架与支座之间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且所述框架的顶端与第二真空吸板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臂底端与第一导向块铰接,所述第一连接臂上端与连接块铰接。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臂底端与固定块铰接,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固定块的一端与第二导向块铰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中部与第二连接臂的中部铰接。
[0010]优选的,所述固定框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步进电机的输出端,所述步进电机安装在固定框的外侧,所述丝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丝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与固定杆滑动连接,且所述活动板的顶端通过加强筋固定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内部两端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杆,且两个所述转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与第一真空吸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转杆固定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输送带无缝接头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设置有驱动电机和转杆的配合使用,从而带动第二真空吸板翻转,其次设置有步进电机、丝杆和活动板的配合使用,通过步进电机的输出端带动丝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真空吸板水平运动,且水平运动的距离刚好与接头的宽度相同,最后设置有升降机构,通过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带动螺纹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二真空吸板上升,直至定位块完全进入到定位槽中,即可实现接头处的压实,解决了接头两端在没有对齐的情况下总是会不小心粘在一起的问题,完成输送带的无缝接头。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中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标号为:
[0016]1、底板;101、固定框;102、丝杆;103、固定杆;104、步进电机;105、活动板;106、支架;107、转杆;108、驱动电机;2、升降机构;201、支座;202、固定座;203、伺服电机;204、螺纹杆;205、固定块;206、活动件;207、第一导向块;208、连接块;209、第一连接臂;210、第二连接臂;211、第一导向杆;212、第二导向块;213、框架;214、第二导向杆;3、第一真空吸板;301、定位块;4、第二真空吸板;401、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0018]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输送带无缝接头设备,包括底板1、第一真空吸板3和第二真空吸板4,第一真空吸板3和第二真空吸板4均位于底板1上方,底板1的上端左侧安装有升降机构2,底板1的上端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框101,第一真空吸板3上端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定位块301,且第二真空吸板4的上端两侧均开设有与定位块301相适配的定位槽401。
[0019]请参照图2所示,升降机构2包括支座201和框架213,框架213位于支座201的正上方,支座201内部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座202,支座201的内壁与固定座202之间转动连接有螺纹杆204,支座20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203,伺服电机203的输出端延伸至支座201的内部,且与螺纹杆204的一端固定连接,螺纹杆204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
导向杆211,两个第一导向杆211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导向块207,螺纹杆204的表面与活动件206螺纹连接,活动件206的两侧均与第一导向块207固定连接,支座201的内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05,框架213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208,框架213的内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导向杆214,两个第二导向杆214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二导向块212,且框架213的顶端与第二真空吸板4固定连接。
[0020]框架213与支座201之间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臂209与第二连接臂210,第一连接臂209底端与第一导向块207铰接,第一连接臂209上端与连接块208铰接,第二连接臂210底端与固定块205铰接,第二连接臂210远离固定块205的一端与第二导向块212铰接,第一连接臂209的中部与第二连接臂210的中部铰接。
[0021]通过伺服电机203的输出端带动螺纹杆204转动,使得活动件206沿着螺纹杆204做靠近或者远离伺服电机203输出端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两个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带无缝接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第一真空吸板(3)和第二真空吸板(4),所述第一真空吸板(3)和第二真空吸板(4)均位于底板(1)上方,所述底板(1)的上端左侧安装有升降机构(2),所述底板(1)的上端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框(101),所述第一真空吸板(3)上端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定位块(301),且所述第二真空吸板(4)的上端两侧均开设有与定位块(301)相适配的定位槽(401);其中,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支座(201)和框架(213),所述框架(213)位于支座(201)的正上方,所述支座(201)内部底端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座(202),所述支座(201)的内壁与固定座(202)之间转动连接有螺纹杆(204),所述支座(20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203),所述伺服电机(203)的输出端延伸至支座(201)的内部,且与螺纹杆(20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204)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杆(211),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杆(211)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导向块(207),所述螺纹杆(204)的表面与活动件(206)螺纹连接,所述活动件(206)的两侧均与第一导向块(207)固定连接,所述支座(201)的内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05),所述框架(213)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208),所述框架(213)的内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导向杆(214),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杆(214)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二导向块(212),所述框架(213)与支座(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小伟颜廷龙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中博工矿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