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伸缩调整U型支臂结构,涉及一种车轮调整支臂;在一体结构的“J”型座(2)的一侧设有一侧连接螺杆(3),另一侧设有“I”型连接头(11),连接螺杆(3)活动丝接连接螺套(6)一侧,连接螺套(6)的另一侧丝接另一侧连接螺杆(8)形成一个间距调节机构,另一一侧连接螺杆(3)上的“I”型连接头(11)活动连接,其它机构设置相同,所述每一连接螺套(6)两端设置的螺丝孔(17)其中一端为正丝,另一端为反丝,在两个另一侧连接螺杆(8)的外端分别连接橡胶套套环(13);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的解决外倾角、束角、主销后倾角、推力角出现的多种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伸縮调整u型支臂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调整支臂,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伸縮调整u型支臂结构。
技术介绍
公知的现有汽车改装或原车组装必须对车轮进行固定,也就是四轮定位;四轮定位必须经专用检测仪器检测判断出四轮各种角度与原设计和出厂时调整值的差值,再用专用零件或工具进行调整校正,使之与原设计和出厂调整值相同或在公差范围内的全过程。 四轮定位需要设计出汽车四轮的各种角度,也是为了保证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安全性和舒适性。通过四轮定位可保证汽车不会出现跑偏、发飘、测滑、转向不稳、轮胎磨损及悬挂系统零件磨损加剧。 现有的原厂车辆所使用的支臂结构如图1所示结构,支臂为U型支臂总成(18) ,U 型支臂总成(18)是由一整块钢板经过压制而成的,设置在U型支臂总成(18)上的球头总 成(19)和橡胶套总成(12)的间距为固定形式,也就是不可调整结构,U型支臂总成(18)为 固定式,不能适应车型变化,缺乏通用性和可调性。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当车辆四轮出现主销后倾角上球头向前或向后的倾斜度改 变;或者支柱顶端与下球头所夹的角度改变;必将影响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和自动回正能 力。从汽车的一侧观察,U型支臂总成(18)本体上的球头总成(19)连接连接轮毂的转向 节上,橡胶套总成(12)连接在车辆的车体上;当后倾角出现问题时,U型支臂总成(18)本 体上的球头总成(19)出现位移;必然导致车轮旋转一定角度"40 45。之间"后,自动回 正能力缺乏;从而导致车辆将会出现跑偏。 在所述车轮外倾角的上沿向内或向外倾斜的角度出现问题时,也就是调整车辆的 负载时,必须使受力点作用于轮胎中心消除跑偏,以便减少轮胎磨损。车轮外倾角车轮处 于垂直于水平面的位置;正车轮外倾角当车轮上沿向外倾斜,或偏离引擎;过大的正车轮 外倾角会引起磨损轮胎外侧;额外增加悬挂部件磨损;造成跑偏;负车轮外倾角当车轮 上沿向内倾斜,或朝向引擎。 过大的负车轮外倾角会引起磨损轮胎内侧;额外增加悬挂部件磨损;造成跑偏; 所以不相等的车轮外倾角造成跑偏。如左侧前轮正车轮外倾角设为1° ,右侧前轮设为 1/2° ,这种车将会向左偏。 车轮的退縮角是指一边车轮比另一边车轮后退。引起原因厂家原因(也就是厂 家生产问题);或出现碰撞所引起的;正常情况下靠近0.5"的退縮角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前束角;描述从车的正上方看,车轮的前端和车辆纵线的夹角,它的功能在于减 少轮胎磨损和滚动摩擦。正前束车轮前端向内倾(形成内八字)。负前束车轮前端向外 倾(形成外八字)。这时的使用情况为在比较滑的场地可以使用少量的前轮正前束,前轮 使用正前束可以帮助你的车在加速时保持稳定。但这样做也会减少车子在进入弯角时的转 向反应,同时增加加速出弯时的转向反应。如果需要在进入弯角时获得更多的转向,可以使用负前束。但这样做会使车子在加速时、或者通过起伏路面时,变得不稳定,偏离直线。在 平路房车的情况,推荐使用O度到l角的负前束。越大角度正前束或负前束,越会减低车辆 在直线行走的速度。所以不应使用过大的正前束或者负前束。 正前束或负前束可以配合Ackerman使用。可以使用一定量的负前束配合较小的 Ackerman效应,增加转向前段(开始入弯)反应并减少转向后段(在弯中)的反应;使用一 定量的正前束,并配合较大的Ackerman效应,减少转向前段反应并增加转向后段的反应。 转向角也就是汽车转向时,前轮所转的角度;如出现问题必然阻碍轮胎侧滑;所 以必须调整以便减少轮胎磨损;减少汽车转向时的响声。推进角车子行进的方向是所谓的推进线,执行后轮个别前束测量的时候,必须以车子的中线为参考,计算出一个后轮个别前束的平均值,并画出一条一条与后轮轮轴中央垂直的线,推进线就出来了,推进线与几何中线之间的夹角就是推进角。推进角不准造成的影响是轮胎磨损、转向轮失效、跑偏、车身不规则的直行以及方向盘偏斜。 基于上述理由,现有的支臂结构不能满足所述各项调整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伸縮调整U型支臂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伸縮调整U型支臂结构通过将一侧连接螺杆和另一侧连接螺杆分别设置为正反丝扣,通过旋转连接螺杆便可实现分别调整两根支臂的长短,并且螺套一侧螺母和螺套另一侧螺母的旋紧可起到固定连接螺杆的作用;通过上述步骤可调整车辆四轮角度,例如外倾角、束角、主销后倾角、推力角等,克服了车辆在行驶中出现的跑偏,车轮磨胎,方向盘发抖等症状;由于本专利技术所述"J"型座的一侧连接螺杆为固定不可移动,而另一侧的"I"型连接头为角度可调整形式设置,所以规避了调整后的摆动现象;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螺套为伸縮形式,能有效的解决外倾角、束角、主销后倾角、推力角出现的多种问题,大大的降低了维修成本,减少浪费量,縮短维修时间,能有效地解决因汽车底盘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故障,进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种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伸縮调整U型支臂结构,包括用于连接车辆轮毂的支座 结构;用于调节"J"型座与橡胶套套环间距的连接结构;用于与车辆悬架连接的橡胶套总 成结构;所述用于连接车辆轮毂支座结构,球头总成与"J"型座为一体结构,在一体结构的 "J"型座的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一侧连接螺杆,另一侧设有向下拐的"I"型连接头,所述一 侧连接螺杆与"I"型连接头在"J"型座上呈倒"U"状分布,在"J"型座的上部设置带有连接 螺丝和开口螺帽的球头总成或设置带有连接螺丝的支座总成形成连接车辆轮毂支座结构; 所述用于调节"J"型座与橡胶套套环间距的连接结构包括调节"J"型座与两套橡胶套套环 间距的机构,其中连接在"J"型座上的一侧连接螺杆活动丝接连接螺套一侧,连接螺套的另 一侧活动丝接另一侧连接螺杆,所述一侧连接螺杆上设有固定一侧连接螺杆与连接螺套的 一侧螺母,所述另一侧连接螺杆上设有固定另一侧连接螺杆与连接螺套的另一侧螺母形成 一个调节、固定"J"型座与橡胶套套环间距的连接结构,另一调节机构与第一个调节机构区 别在于一侧连接螺杆通过"U"型连接头与"J"型座上的"I"型连接头由螺栓活动连接,所 述一侧连接螺杆与连接螺套、连接螺套与另一侧连接螺杆以及两个一侧螺母和另一侧螺母的机构设置相同,所述每一连接螺套两端设置的螺丝孔其中一端为正丝,另一端为反丝形 成用于调节"J"型座与橡胶套套环间距的连接结构;所述用于与车辆悬架连接的橡胶套总 成结构,在两个另一侧连接螺杆的外端分别通过"I"型连接头由螺栓分别连接橡胶套套环 一侧的"U"型连接头或两个另一侧连接螺杆的外端分别通过"U"型连接头由螺栓分别连接 橡胶套套环一侧的"I"型连接头,所述橡胶套总成设置在橡胶套套环内形成两个独立的用 于与车辆悬架连接的橡胶套总成结构,其中所述橡胶套套环或设置为"U"型连接叉口 。 所述的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伸縮调整U型支臂结构,所述的连接螺套设置为六方 形连接螺套,四方形连接螺套或圆管连接螺套。 所述的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伸縮调整U型支臂结构,所述的圆管状连接螺套中部 外缘设置两个扳手凹卡,或中部外缘设置四个扳手凹卡,或中部外缘设置六个扳手凹卡。 所述的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底盘悬架车轮可伸缩调整U型支臂结构,包括用于连接车辆轮毂的支座结构;用于调节“J”型座与橡胶套套环间距的连接结构;用于与车辆悬架连接的橡胶套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连接车辆轮毂支座结构,球头总成(19)与“J”型座(2)为一体结构,在一体结构的“J”型座(2)的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一侧连接螺杆(3),另一侧设有向下拐的“I”型连接头(11),所述一侧连接螺杆(3)与“I”型连接头(11)在“J”型座(2)上呈倒“U”状分布,在“J”型座(2)的上部设置带有连接螺丝和开口螺帽(1)的球头总成(19)或设置带有连接螺丝的支座总成(14)形成连接车辆轮毂支座结构;所述用于调节“J”型座与橡胶套套环间距的连接结构包括调节“J”型座与两套橡胶套套环间距的机构,其中连接在“J”型座(2)上的一侧连接螺杆(3)活动丝接连接螺套(6)一侧,连接螺套(6)的另一侧活动丝接另一侧连接螺杆(8),所述一侧连接螺杆(3)上设有固定一侧连接螺杆(3)与连接螺套(6)的一侧螺母(4),所述另一侧连接螺杆(8)上设有固定另一侧连接螺杆(8)与连接螺套(6)的另一侧螺母(7)形成一个调节、固定“J”型座与橡胶套套环间距的连接结构,另一调节机构与第一个调节机构区别在于:一侧连接螺杆(3)通过“U”型连接头(10)与“J”型座(2)上的“I”型连接头(11)由螺栓(9)活动连接,所述一侧连接螺杆(3)与连接螺套(6)、连接螺套(6)与另一侧连接螺杆(8)以及两个一侧螺母(4)和另一侧螺母(7)的机构设置相同,所述每一连接螺套(6)两端设置的螺丝孔(17)其中一端为正丝,另一端为反丝形成用于调节“J”型座与橡胶套套环间距的连接结构;所述用于与车辆悬架连接的橡胶套总成结构,在两个另一侧连接螺杆(8)的外端分别通过“I”型连接头(11)由螺栓(9)分别连接橡胶套套环(13)一侧的“U”型连接头(10)或两个另一侧连接螺杆(8)的外端分别通过“U”型连接头(10)由螺栓(9)分别连接橡胶套套环(13)一侧的“I”型连接头(11),所述橡胶套总成(12)设置在橡胶套套环(13)内形成两个独立的用于与车辆悬架连接的橡胶套总成结构,其中所述橡胶套套环(13)或设置为“U”型连接叉口(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占凯,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市凯涛金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