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旋分离装置。蜗壳体(1)上有进风管段(4),蜗壳体(1)内有蜗状旋流气道(5),副筒(3)上部位于蜗壳体(1)的外侧,主筒(2)上部位于蜗壳体(1)内,蜗状旋流气道的中段外壁上设有与副筒(3)内腔相通的通道(6),蜗状旋流气道内位于通道(6)的部位至少设有一件导流板(7),蜗状旋流气道的末段内壁上设有与主筒(2)内腔相通的气道(8),压力平衡风道管(9)的管口(9a)与副筒(3)内腔上部相通,管口(9b)与主筒(2)内腔上部相通,主筒(2)下部有出风口(10),副筒(3)下部有出料口(11),管口(9a)处有二次分离器(12),管口(9b)处有压力平衡器(13)。(*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蜗旋分离装置所属
本技术涉及把气流中的粗细颗粒进行分离的装置,具体是一种以蜗壳旋流方 式的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2004年12月15日公开的授权公告号为CN2663009Y的200320130984. 2号技术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高效旋风分离器”。该分离器包括由圆柱体和圆锥体组成的 壳体,壳体上设有进风管、导流板、出风管,壳体下部有颗粒出口,结构简单,具有较好的分 离效果。存在不足是,其一,由于该旋风分离器为基于旋风分离的结构原理,其壳体内腔为 上大下小的突变截面,作业中的气体流速和压差变化大,而经离心运动产生的相互摩擦和 抛甩进行初步分离后的部分中、粗颗粒,因压差变化大易被气流再次带走,因此影响分离效 果;其二,由于其壳体存在截面突变,因此由上而下的气流流速变大,导致系统的阻力变大, 能耗增加;其三,粗细颗粒依靠沿壳体内壁离心运动产生分离,且粗颗粒在沿壳体内壁由上 至下的旋流下落过程中与壳体内壁产生的摩擦较大,因此壳体构件易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蜗旋分离装置,本蜗旋分离装置可提高分离效果, 在粗细颗粒分离过程中气流阻力较低,可降低能耗,分离后的颗粒不存在沿构件内壁旋流 过程,可减少摩擦、减少构件磨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有蜗壳体、主筒、副筒,蜗壳体上设有进风管段,蜗壳 体内有蜗状旋流气道,所述副筒上部位于蜗壳体的外侧,所述主筒上部位于蜗壳体内,蜗状 旋流气道的中段外壁上设有与副筒内腔相通的通道,蜗状旋流气道内位于通道的部位至少 设有一件导流板,蜗状旋流气道的末段内壁上设有与主筒内腔相通的气道,设有压力平衡 风道管,压力平衡风道管的一端管口与副筒内腔上部相通,压力平衡风道管的另一端管口 与主筒内腔上部相通,主筒下部有出风口,副筒下部有出料口。本技术的进一步结构是,所述蜗壳体的外壳曲线为渐开线,或者是蜗壳体外 壳曲线的首段为渐开线,尾段为抛物线或圆弧线,首段与尾段以所述的通道为接点。本技术的进一步结构还在于,与副筒内腔相通的压力平衡风道管的管口处设 有二次分离器,对进入副筒内的颗粒进行二次分离,与主筒内腔相通的压力平衡风道管的 管口处设有压力平衡器,使副筒和主筒内的气流压力保持平衡。本技术结构设计采用牛顿定律中的曲率变化原理,即主筒、副筒及蜗壳体内 的蜗状旋流气道的曲线曲率均不同,因此,经分离后的颗粒进入副筒时,根据牛顿定律中的 弹性碰撞原理,其颗粒与副筒壁发生非弹性碰撞,其动能很快消失,颗粒即落入副筒下部; 气体进入副筒后与筒壁发生弹性碰撞,经压力平衡风道管进入主筒内。本技术利用混合粉体或气体中烟尘粒度和比重所存在的差异,使混合粉体或 气体中烟尘在蜗状旋流气道内的旋流过程中实现分离。作业过程是,混合粉体或含尘气体以一定的初速度进入蜗壳体内后,沿蜗状旋流气道产生旋流,因颗粒的粗细或比重不同即产生动能差,粗细颗粒或比重不同的颗粒即自然地处在不同的曲线轨迹上运动,粒度大、比 重大的颗粒则处在蜗状旋流气道的外侧,粒度小、比重小的颗粒则处在蜗状旋流气道的内 侧,粒度大、比重大的颗粒通过导流板作用,被分离而进入副筒,进入副筒内的气流一是对 落入下部的颗粒产生一定压力使其稳定,同时通过上部的压力平衡风道管进入主筒内,以 保持副筒和主筒内的气流压力平衡;被去除粒度大、比重大的颗粒后的气流则继续沿蜗状 旋流气道运动,继而经与主筒内腔相通的气道进入主筒内,并经主筒上的出风口排出进行 后续处理。而且由于主筒、压力平衡风道管的气流方向是一致的,不会产生紊流和压差。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1、由于本技术蜗壳体的外壳曲线采用渐开线,或者是蜗壳体外壳曲线的首段 为渐开线,尾段为抛物线或圆弧线,因此,粗细或比重不同颗粒在沿蜗状旋流气道旋流过程 中即产生动能差,使粗细颗粒或比重不同的颗粒自然地处在不同的曲线轨迹上运动,粒度 大、比重大的颗粒则处在蜗状旋流气道的外侧,粒度小、比重小的颗粒则处在蜗状旋流气道 的内侧,从而实现分离,相对于现有旋风分离器依靠离心运动产生的相互摩擦和抛甩进行 分离,可提高分离效果。2、由于本技术设有压力平衡风道管,进入副筒内的气流可经压力平衡风道管 进入主筒内,使副筒和主筒内的气流压力保持平衡,消除系统压力差,而且由于主筒、压力 平衡风道管的气流方向是一致的,气流不会产生紊流和压差,因此系统阻力小,能耗低,具 有节能的效果。3、由于主筒、副筒及蜗壳体内的蜗状旋流气道的曲线曲率均不同,因此,经分离后 的颗粒进入副筒时,根据牛顿定律中的弹性碰撞原理,其颗粒与副筒壁发生非弹性碰撞,其 动能很快消失,即颗粒在落入副筒下部的过程中,颗粒与副筒内壁不存在涡旋磨擦,可有效 减少构件的磨损,延长构件使寿命,从而降低使用成本。4、由于与副筒内腔相通的压力平衡风道管的管口下方设有二次分离器,实现对进 入副筒的颗粒进行二次分离或选择性分离,可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技术方案实施例1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图1的A-A视图;图3为本技术技术方案实施例2的结构剖视图,确定该图为摘要附图;图4为图3的B-B视图;图5为图3中所示的上锥式分离器12的结构放大图;图6为图3中所示的压力平衡器13的结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见图1、图2。设有蜗壳体1、主筒2、副筒3,蜗壳体1上设有进风管段4,蜗壳体1内有蜗状旋流 气道5,进风管段4的管孔与蜗状旋流气道5相通;所述副筒3上部位于蜗壳体1的外侧,所述主筒2上部位于蜗壳体1内,本例中,主筒2的上部筒壁构成蜗状旋流气道5的内壁, 蜗状旋流气道5的中段外壁上设有与副筒3内腔相通的通道6,蜗状旋流气道5内位于通 道6的部位至少设有一件导流板7,导流板7在气流的作用下可产生自由摆动,对粗颗粒或 比重大的颗粒的分离实现导流,蜗状旋流气道5的末段内壁上设有与主筒2内腔相通的气 道8 ;设有压力平衡风道管9,压力平衡风道管9的管口 9a与副筒3内腔上部相通,压力平 衡风道管9的管口 9b与主筒2内腔上部相通,粗颗粒或比重大的颗粒随气流经通道6进入 副筒3后,颗粒落入副筒3下部,气流即由压力平衡风道管9进入主筒2内,使副筒和主筒 内的气流压力保持平衡;主筒2下部有出风口 10,副筒3下部有出料口 11 ;所属压力平衡风道管9中的管口 9a截面积小于或等于管口 9b的截面积。所述蜗壳体1的外壳曲线为渐开线,或者是蜗壳体外壳曲线的首段Ia为渐开线, 尾段Ib为抛物线或圆弧线,首段Ia与尾段Ib以通道6为接点。其作用是使粗细或比重不 同的颗粒在沿蜗状旋流气道旋流过程中产生动能差,使粗细颗粒或比重不同的颗粒自然地 处在不同的曲线轨迹上运动,粒度大、比重大的颗粒则处在蜗状旋流气道的外侧,粒度小、 比重小的颗粒则处在蜗状旋流气道的内侧,从而满足实现有效分离。实施例2,参见图3至图6。本实施例以实施例1的结构为基础,与副筒3内腔相通的压力平衡风道管9的管 口 9a处设有二次分离器12,对进入副筒内的颗粒进行二次分离,本例中的二次分离器12为 上锥式二次分离器,二次分离器12还可为其他结构形式的分离器,所述上锥式分离器的锥 体12a下部直径大于或等于压力平衡风道管9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蜗旋分离装置,其特征是:设有蜗壳体(1)、主筒(2)、副筒(3),蜗壳体(1)上有进风管段(4),蜗壳体(1)内有蜗状旋流气道(5),副筒(3)上部位于蜗壳体(1)的外侧,主筒(2)上部位于蜗壳体(1)内,蜗状旋流气道(5)的中段外壁上设有与副筒(3)内腔相通的通道(6),蜗状旋流气道(5)内位于通道(6)的部位至少设有一件导流板(7),蜗状旋流气道(5)的末段内壁上设有与主筒(2)内腔相通的气道(8),设有压力平衡风道管(9),压力平衡风道管(9)的管口(9a)与副筒(3)内腔上部相通,压力平衡风道管(9)的管口(9b)与主筒(2)内腔上部相通,主筒(2)下部有出风口(10),副筒(3)下部有出料口(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若新,王占国,莫建炎,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奥邦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