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体框架总成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969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5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和车辆,下车体框架总成用于车辆,下车体框架总成包括:框架本体;歇脚板,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的一侧;后横梁,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远离所述歇脚板的一侧,框架本体、歇脚板和后横梁一体成型设置。在本申请中,当框架本体抵抗外部的冲击力时,歇脚板和后横梁能够辅助框架本体抵抗一定的冲击力,能够提高下车体框架总成抵抗冲击力的能力,并改善前地板总体的变形,提高下车体框架总成的安全性。下车体框架总成的安全性。下车体框架总成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车体框架总成和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车辆的日益普及,人们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前地板模块作为车辆的核心构件,与前机舱模块、后地板模块共同组成车辆的下车体结构。相关技术的前地板模块,主纵梁、主横梁以及内部梁之间通常采用分体式设计,如此一来,当车辆在受到撞击时,前地板模块的整体性较弱,容易发生形变,甚至解体,安全性能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和车辆,旨在解决车辆中下车体框架总成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0004]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用于车辆,下车体框架总成包括:框架本体;歇脚板,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的一侧;后横梁,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远离所述歇脚板的一侧,框架本体、歇脚板和后横梁一体成型设置。
[0005]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所述框架本体包括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侧碰撞横梁和前横梁,所述歇脚板连接于所述侧碰撞横梁远离所述前横梁的一侧,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前横梁远离所述歇脚板的一侧。
[0006]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前横梁包括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梁,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侧碰撞横梁复用,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第二前横梁远离所述侧碰撞横梁的一侧。
[0007]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侧碰撞横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座椅的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与所述侧碰撞横梁一体成型并凸出于所述侧碰撞横梁的上表面设置。
[0008]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后横梁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二排前横梁、第二排后横梁和第三排前横梁,所述第二排后横梁和所述第三排前横梁复用。
[0009]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
[0010]侧纵梁,连接于所述侧碰撞横梁在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
[0011]门槛梁,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于所述侧纵梁并与所述侧纵梁、所述侧碰撞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二部分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侧纵梁的一侧。
[0012]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滑轨盒,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并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侧碰撞横梁和所述前横梁一体成型设置,所述滑轨盒用于承载滑门驱动器。
[0013]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后扭力盒,连接于所述侧纵梁和
所述后横梁之间并与所述侧纵梁和所述后横梁一体成型设置。
[0014]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前扭力盒,连接于歇脚板在所述框架本体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且所述前扭力盒和所述歇脚板一体成型设置。
[0015]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
[0016]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歇脚板背离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本体的一侧并与所述歇脚板一体成型设置;
[0017]前纵梁,插接于所述连接结构背离所述歇脚板的一侧。
[0018]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前排小纵梁,连接于所述歇脚板和所述框架本体之间,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排小纵梁沿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的长度方向至少部分对齐设置。
[0019]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用于对所述车辆的电池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安装于所述框架本体的下表面。
[0020]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下车体框架总成。
[0021]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框架总成中,下车体框架总成包括框架本体、歇脚板和后横梁。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框架本体用于对抗外部的冲击力。本申请实施例将歇脚板和后横梁一体成型设置于框架本体,且歇脚板和后横梁分设于框架本体的两侧,当框架本体抵抗外部的冲击力时,歇脚板和后横梁能够辅助框架本体抵抗一定的冲击力,同时可以分散力的传递,能够提高下车体框架总成抵抗冲击力的能力,并改善前地板总体的变形,提高下车体框架总成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2]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002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图4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图4在还一实施例中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在还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是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3]图11是图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0、框架本体;11、侧碰撞横梁;111、连接凸起;12、前横梁;121、第一前横梁;122、第二前横梁;13、加强筋;131、主加强筋;132、辅助加强筋;
[0036]20、歇脚板;
[0037]30、后横梁;31、第二排前横梁;32、第二排后横梁;33、第三排后横梁;
[0038]40、侧纵梁;41、第一侧纵梁;42、第二侧纵梁;
[0039]50、门槛梁;51、第一部分;511、第一上翻边;512、第一下翻边;52、第二部分;521、第二上翻边;53、本体;531、第一本体;532、第二本体;54、加强筋组件;541、第一加强筋;542、第二加强筋;55、容纳腔;551、第一容纳腔;552、第二容纳腔;56、第一表面;57、第二表面;
[0040]61、滑轨盒;62、避让通道;621、第一通道;622、第二通道;
[0041]71、后扭力盒;711、本体部;712、凸出部;713、加强部;72、前扭力盒;721、第一前扭力盒;722、第二前扭力盒;
[0042]80、连接结构;81、第一连接结构;82、第二连接结构;
[0043]91、前排小纵梁;911、第一前排小纵梁;912、第二前排小纵梁;92、后排小纵梁;921、第一段;922、第二段;
[0044]101、前纵梁;101a、第一前纵梁;101b、第二前纵梁;102、连接梁;103、后纵梁;104、散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包括:框架本体;歇脚板,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的一侧;后横梁,连接于所述框架本体远离所述歇脚板的一侧,所述框架本体、所述歇脚板和所述后横梁一体成型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包括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侧碰撞横梁和前横梁,所述歇脚板连接于所述侧碰撞横梁远离所述前横梁的一侧,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前横梁远离所述侧碰撞横梁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包括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梁,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侧碰撞横梁复用,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第二前横梁远离所述侧碰撞横梁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碰撞横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座椅的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与所述侧碰撞横梁一体成型并凸出于所述侧碰撞横梁的上表面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二排前横梁、第二排后横梁和第三排前横梁,所述第二排后横梁和所述第三排前横梁复用。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纵梁,连接于所述侧碰撞横梁在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门槛梁,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于所述侧纵梁并与所述侧纵梁、所述侧碰撞横梁和所述后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乐姜明张孟俊闫禄平张晨常原吴俊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