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1851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检测座,所述检测座上分别设有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内设有第一减震缓冲部;所述第二检测部包括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内设有第二减震缓冲部;还包括进气检测模块,所述进气检测模块分别与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分别在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中设置第一减震缓冲部、第二减震缓冲部,可实现与摩托车发动机壳安装配合时,有弹性缓冲,避免损坏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同时,通过设置的检测座,可为中心距检测检测加工提供缓冲实现稳定支持;进而可获得更精准和可靠的检测结果。获得更精准和可靠的检测结果。获得更精准和可靠的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金属五金件加工辅助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发动机壳是指内部的发动机零件和机械结构所在的外壳。发动机壳的功能是保护内部零件、防止润滑油泄漏以及减少噪音和振动等。摩托车发动机壳是通过机械加工和铸造等技术来完成制造的。在机械加工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数控加工、车削、铣削、钻孔等加工方式。这些加工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发动机壳的精度和尺寸的准确性。
[0003]在摩托车发动机壳制备后,需进行主要加工孔位的中心距检测,但是,由于摩托车发动机壳的体积和重量大,与检测装置配合时容易损坏装置,影响测试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检测座,所述检测座上分别设有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
[0007]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内设有第一减震缓冲部;
[0008]所述第二检测部包括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内设有第二减震缓冲部;
[0009]还包括进气检测模块,所述进气检测模块分别与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连接。
[0010]本技术中,分别在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中设置第一减震缓冲部、第二减震缓冲部,可实现与摩托车发动机壳安装配合时,有弹性缓冲,避免损坏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r/>[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缓冲部、第二减震缓冲部为弹簧柱缓冲件。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部还包括固定座、第一检测柱,所述第一底座设置在固定座上,所述第一检测柱设置在第一底座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检测部还包括第二检测柱,所述第二检测柱设置在第二底座上。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柱内设有第一接收模块,所述第二检测柱内设有第二接收模块。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部内设有第一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检测柱对应第一气体通道设有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二检测部内设有第二气体通道,所述第二检测柱对应第二气体通道设有第二出气孔。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分别与进气检测模块连通。
[0017]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座设有进气管,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通过进气管
与进气检测模块连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座依次设置的包括面层、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底层。
[0019]进一步的,所述面层为碳纤维面层。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层为聚氨酯缓冲层。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缓冲层包括对称设置的弹簧筒件。
[0022]本技术的检测座,面层采用的碳纤维具有高强度、低密度、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较好的防护能力;第一缓冲层采用聚氨酯是一种优异的缓冲材料,其缓冲性能表现出良好的减震和保护效果。聚氨酯的优异缓冲性能源于其固有的物理特性:其独特的分子链结构使得聚氨酯材料在受到冲击或压力作用时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形变,吸收外来力量并将其转化为内部应变能量,提高材料对冲击的抵抗能力;第二缓冲层采用对称设置的弹簧筒件,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只有在该单独区域内部弹性体系受到力量,能够将压力顺着该区进行分散传递、支撑和缓解,并且具备比较好的吸收震动引入能量的优势。通过检测座的设置,为中心距检测检测加工提供缓冲实现稳定支持。
[0023]本技术中,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是一种常见的非接触式无损检测方法,也称为空气超声波探伤技术。采用高频率、低能量的空气超声波传播到被探测物表面后,受检材料内部缺陷所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通过激光光栅、压电传感器等精密设备进行采集和分析。本申请中涉及软件、电路程序的技术特征,其功能的实现属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质是对硬件部分的组成以及连接关系进行的改进,并不涉及软件程序或电路结构本身的改进。
[0024]本技术中,分别在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中设置第一减震缓冲部、第二减震缓冲部,可实现与摩托车发动机壳安装配合时,有弹性缓冲,避免损坏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同时,通过设置的检测座,可为中心距检测检测加工提供缓冲实现稳定支持;进而可获得更精准和可靠的检测结果。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0029]一种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上设有检测座2,所述检测座上分别设有第一检测部3、第二检测部4;
[0030]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第一底座31,所述第一底座内设有第一减震缓冲部32;
[0031]所述第二检测部包括第二底座41,所述第一底座内设有第二减震缓冲部42;
[0032]还包括进气检测模块5,所述进气检测模块分别与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连接。
[003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部还包括固定座33、第一检测柱34,所述第一底座设置在固定座上,所述第一检测柱设置在第一底座上。
[003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检测部还包括第二检测柱43,所述第二检测柱设置在第二底座上。
[003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柱内设有第一接收模块6,所述第二检测柱内设有第二接收模块7。
[003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部内设有第一气体通道(未标注),所述第一检测柱对应第一气体通道设有第一出气孔35;所述第二检测部内设有第二气体通道(未标注),所述第二检测柱对应第二气体通道设有第二出气孔44。
[003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分别与进气检测模块连通。
[0038]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座设有进气管21,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通过进气管与进气检测模块连接。
[0039]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座依次设置的包括面层22、第一缓冲层23、第二缓冲层24、底层25。
[0040]进一步的,所述面层为碳纤维面层。
[004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层为聚氨酯缓冲层。
[004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缓冲层包括对称设置的弹簧筒件。
[0043]本技术中,分别在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中设置第一减震缓冲部、第二减震缓冲部,可实现与摩托车发动机壳安装配合时,有弹性缓冲,避免损坏第一检测部、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检测座,所述检测座上分别设有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内设有第一减震缓冲部;所述第二检测部包括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内设有第二减震缓冲部;还包括进气检测模块,所述进气检测模块分别与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部还包括固定座、第一检测柱,所述第一底座设置在固定座上,所述第一检测柱设置在第一底座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部还包括第二检测柱,所述第二检测柱设置在第二底座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柱内设有第一接收模块,所述第二检测柱内设有第二接收模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心孔间距气动检测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瑞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