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转移盖和一种培养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1765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体转移盖和一种培养容器。该液体转移盖可拆卸地设置于培养容器的开口,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上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头,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头连接第一移液管路,所述第一移液管路上设有用于在移液操作完成后清除所述第一移液管路中残留液体的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管夹,其中,所述第一管夹在进行经由所述第一移液管路的移液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所述第一支路。通过使用上述液体转移盖和培养容器,不仅能够简单高效地避免在液体转移过程中,液体误流入用于气体交换的针式过滤器而导致针式过滤器阻菌效果失效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在完成移液操作后清除移液管路中的残留液。后清除移液管路中的残留液。后清除移液管路中的残留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体转移盖和一种培养容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器械
,具体涉及了一种液体转移盖和一种培养容器。

技术介绍

[0002]细胞培养、菌种培养是在培养容器内模拟细胞或菌种的生长环境,在繁殖过程中测试其增长指数、生长形态等指标的一种实验室研究方法。通常采用的培养容器包括:高效摇瓶、锥形培养瓶、广口试剂瓶等等。细胞或菌种在培养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培养液转移和气体交换,以保证细胞或菌种生长所需的环境和氧气供应。
[0003]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摇瓶多功能液体转移盖,包括盖体,盖体上设有第二接头,第二接头上端连接第二管路,第二管路从下至上依次连接取样头和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简写为PTFE)针式滤器,取样头和PTFE针式滤器均通过T型三通和第二管路连接。
[0004]在转移培养液时,培养液很有可能流入PTFE针式滤器内。由于针式滤器内置的滤膜接触液体会失效,上述培养液误流的情况会导致针式滤器的阻菌效果消失。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实验员在移液时需要用手捏紧与针式滤器相连接的管路。这就导致培养液的转移操作变得极为不便,并且还存在很大的风险,稍不留意就会导致针式滤器失效,失效后的针式滤器无法阻隔杂菌进入培养容器,从而导致实验或检测失败。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领域亟需一种改进的培养液转移技术,不仅能够简单高效地避免在液体转移过程中,液体误流入用于气体交换的针式过滤器而导致针式过滤器阻菌效果失效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在完成移液操作后清除移液管路中的残留液。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前序。
[000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转移盖。该液体转移盖可拆卸地设置于培养容器的开口,包括:盖体,该盖体上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头,该至少一个连接头连接第一移液管路,该第一移液管路上设有用于气体交换的第一支路,该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管夹,其中,该第一管夹在进行经由该第一移液管路的移液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该第一支路。通过使用上述液体转移盖不仅能够简单高效地避免在液体转移过程中,液体误流入用于气体交换的针式过滤器而导致针式过滤器阻菌效果失效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在完成移液操作后清除移液管路中的残留液。
[0008]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移液管路经由该第一支路连接第一针式过滤器,
其中,经由该第一针式过滤器收到从外部向该第一支路中充入的气体,该充入的气体推回该第一移液管路中的残留液体至该培养容器内。
[0009]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移液管路上还包括用于取样的第二支路,该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管夹,其中,该第二管夹在进行取样操作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该第二支路,并在未进行该取样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该第二支路。
[0010]进一步地,该第一移液管路经由该第二支路连接取样接头,并经由该取样接头进行取样。
[0011]进一步地,该第一支路的安装位置远于该第二支路,该第一支路和该第二支路之间的第一移液管路上还设有第三管夹,其中,该第一管夹在进行移液操作或取样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该第一支路,并在进行清除该第一移液管路中残留液体时处于打开状态,该第二管夹在进行取样操作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该第二支路,并在进行该移液操作时以及完成该移液操作后清除该第一移液管路中残留液体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该第二支路,其中,该取样操作、该移液操作与清除该第一移液管路中残留液体的操作分时进行,该第三管夹在进行该移液操作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该第一支路和该第二支路之间的第一移液管路,并在进行该取样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该第一支路和该第二支路之间的第一移液管路。
[0012]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液体转移盖还包括无菌接头,该无菌接头可拆卸地安装于该移液管路上端的移液口。
[0013]进一步地,该无菌接头包括快接头的公头或母头,或者鲁尔接头的公头或母头。
[0014]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盖体的表面设置滤膜部,和/或该盖体上包括两个连接头,第一连接头的上端连接第二针式过滤器,第二连接头的上端连接该移液管路。
[0015]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连接头包括位于该盖体的上方的第一连通部和位于该盖体的下方的第二连通部,其中,该第一连通部的外壁具有倒钩结构,并接触该盖体的上端的第一移液管路的内壁。
[0016]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移液管路,该第二移液管路连接该盖体的下方的第二连通部,并延伸至该培养容器的底部。
[0017]进一步地,该第二连通部的内壁具有凸环结构,并接触该盖体的下端的第该二移液管路的外壁。
[0018]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培养容器。该培养容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转移盖。通过使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保护的液体转移盖的培养容器,不仅能够简单高效地避免在液体转移过程中,液体误流入用于气体交换的针式过滤器而导致针式过滤器阻菌效果失效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在完成移液操作后清除移液管路中的残留液。
附图说明
[0019]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0020]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培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1]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培养容器的剖视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00
ꢀꢀꢀꢀꢀꢀꢀꢀꢀꢀꢀ
培养容器;
[0024]200
ꢀꢀꢀꢀꢀꢀꢀꢀꢀꢀꢀ
液体转移盖;
[0025]210
ꢀꢀꢀꢀꢀꢀꢀꢀꢀꢀꢀ
盖体;
[0026]211
ꢀꢀꢀꢀꢀꢀꢀꢀꢀꢀꢀ
滤膜部;
[0027]2110
ꢀꢀꢀꢀꢀꢀꢀꢀꢀꢀ
通孔;
[0028]2111
ꢀꢀꢀꢀꢀꢀꢀꢀꢀꢀ
滤膜;
[0029]220
ꢀꢀꢀꢀꢀꢀꢀꢀꢀꢀꢀ
第一连接头;
[0030]230
ꢀꢀꢀꢀꢀꢀꢀꢀꢀꢀꢀ
第二连接头;
[0031]221、231
ꢀꢀꢀꢀꢀꢀꢀ
第一连通部;
[0032]2210、2310
ꢀꢀꢀꢀꢀ
倒钩结构;
[0033]232
ꢀꢀꢀꢀꢀꢀꢀꢀꢀꢀꢀ
第二连通部;
[0034]223
ꢀꢀꢀꢀꢀꢀꢀꢀꢀꢀꢀ
第二针式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转移盖,可拆卸地设置于培养容器的开口,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上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头,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头连接第一移液管路,所述第一移液管路上设有用于在移液操作完成后清除所述第一移液管路中残留液体的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管夹,其中,所述第一管夹在进行经由所述第一移液管路的移液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所述第一支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转移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液管路经由所述第一支路连接第一针式过滤器,其中,经由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收到从外部向所述第一支路中充入的气体,所述充入的气体推回所述第一移液管路中的残留液体至所述培养容器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转移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液管路上还包括用于取样的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管夹,其中,所述第二管夹在进行取样操作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所述第二支路,并在未进行所述取样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所述第二支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转移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液管路经由所述第二支路连接取样接头,并经由所述取样接头进行取样。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转移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的安装位置远于所述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之间的第一移液管路上还设有第三管夹,其中,所述第一管夹在进行移液操作或所述取样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所述第一支路,并在进行清除所述第一移液管路中残留液体时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二管夹在进行取样操作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所述第二支路,并在进行所述移液操作时以及完成所述移液操作后清除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东良龚婷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耐思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