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栖智能探索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0264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两栖智能探索机器人,包括机头、机身与机尾,机头上设置有防水透明罩,机头与机身、机身与机身、机身与机尾之间通过橡胶软管密封连接在一起,机身外部设置有壳体,壳体外壁上设置有移动轮,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舵机、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第一舵机带动舵盘转动,从而使与关节连接板相连接的机身进行翻转,在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的作用下,第三伞齿轮带动关节连接板做俯仰运动或产生水平偏转,从而带动与关节连接板相连接的另一端机身做俯仰运动或蜿蜒运动,实现了多种高难度动作,具有高度的环境适应力,能够在救灾救援等环境复杂的场所中顺利的展开探测工作,从而提高了救灾救援的效率。高了救灾救援的效率。高了救灾救援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栖智能探索机器人


[0001]本技术属于救灾救援
,尤其涉及一种两栖智能探索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轮式和腿式机器人,然而在救灾救援等环境复杂的场所中,传统轮式和腿式机器人由于环境的限制,无法顺利的展开探测工作,从而降低了救灾救援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两栖智能探索机器人。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两栖智能探索机器人,包括机头、机身与机尾,所述机头内设置有总控模块,红外探测模块,3D测绘模块,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所述机尾内设置有电池组,所述总控模块同时电连接电池组、红外探测模块、3D测绘模块、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总控模块对多个模块的工作状况进行控制,红外探测模块与3D测绘模块探测周围环境,由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通过电池组对各个模块进行供电,保证多个模块的正常工作,所述机头上设置有防水透明罩,既对机头内的多个模块进行保护,又便于对机头内多个模块的状态进行观测,所述机身由若干活动单元组成,所述机头与活动单元、活动单元与活动单元、活动单元与机尾之间通过橡胶软管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机尾后端密封,具有防水功能,可以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扩大了机器人的探索范围,所述活动单元的外部设置有壳体,对机器人内部的部件进行保护,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均匀固定设置有多条架板,所述架板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移动轮,使机器人在翻转的同时进行移动,有效的减少了对地摩擦,实现了平稳运动,所述壳体内对称设置有两条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侧通过并列对称固定设置的连接件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在一起,保证固定板位置的稳定可靠,所述固定板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十字舵机架,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舵机,所述第一舵机的输出端穿过第一连接板的中心并与舵盘固定连接,所述舵盘与关节连接板的一端相连接,第一舵机带动舵盘转动,从而关节连接板进行转动,进而与关节连接板相连接的机身进行翻转,所述十字舵机架上固定设置有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所述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背向设置,所述第二舵机的输出端穿过固定板且第二舵机的输出端上固定设置有第一主动直齿轮,位于所述第一主动直齿轮一侧的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一传动直齿轮与第一轴杆,所述第一轴杆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被动直齿轮与第一伞齿轮,所述第一主动直齿轮与第一传动直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传动直齿轮与第一被动直齿轮相啮合,启动第二舵机,第一轴杆上的第一伞齿轮在第一主动直齿轮、第一传动直齿轮与第一被动直齿轮的作用下进行转动,所述第三舵机的输出端穿过固定板且第三舵机的输出端上固定设置有第二主动直齿轮,位于所述第二主动直齿轮一侧的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传动直齿轮与第二轴杆,所述第二轴杆上固定设置有第二被动直齿轮与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二主动直齿轮与第二传动直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传动直齿轮与第
二被动直齿轮相啮合,启动第三舵机,第二轴杆上的第二伞齿轮在第二主动直齿轮、第二传动直齿轮与第二被动直齿轮的作用下进行转动,所述第一轴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轴杆的长度,所述第一轴杆靠近第二轴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短轴,所述短轴与第一轴杆垂直设置,所述短轴穿过第三伞齿轮的中心并与另一段机身上的关节连接板的一端相连接,使第三伞齿轮沿短轴进行转动,保证第三伞齿轮位置的稳定,所述第三伞齿轮一端的外缘同时啮合第一伞齿轮与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三伞齿轮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关节连接板的一端紧密抵在一起,保证第三伞齿轮位置的稳定,确保第一伞齿轮和第二伞齿轮与第三伞齿轮的紧密可靠啮合,同时使第三伞齿轮与相对应的关节连接板同步运动,所述总控模块与电池组同时电连接第一舵机、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总控模块对第一舵机、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电池组对第一舵机、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进行供电。
[0005]优选的,所述舵盘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卡台,所述关节连接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卡台与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对应且大小相契合,所述卡台设置于第一通孔中,快速的进行舵盘与关节连接板之间的连接,所述舵盘与关节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保证舵盘与关节连接板的可靠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固定板背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轴杆与第二轴杆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轴杆与第二轴杆靠近第二通孔的一端设置有限位螺母,保证第一轴杆与第二轴杆平稳转动的同时防止第一轴杆与第二轴杆与固定板脱离。
[0007]优选的,所述架板与固定板平行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伞齿轮和第二伞齿轮与第三伞齿轮垂直设置。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第一舵机带动舵盘转动,从而使与关节连接板相连接的机身进行翻转,在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的作用下,第三伞齿轮带动关节连接板做俯仰运动或产生水平偏转,从而带动与关节连接板相连接的另一端机身做俯仰运动或蜿蜒运动,实现了多种高难度动作,具有高度的环境适应力,能够在救灾救援等环境复杂的场所中顺利的展开探测工作,从而提高了救灾救援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各个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0012]图3为活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活动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活动单元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6为固定板、第一轴杆与短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6]图7为舵盘与关节连接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机头;2.机身;3.机尾;4.总控模块;5.红外探测模块;6.3D测绘模块;7.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8.电池组;9.防水透明罩;10.橡胶软管;11.壳体;12.架板;13.移动轮;14.固定板;15.连接件;16.第一连接板;17.第二连接板;18.十字舵机架;19.第一舵机;20.舵盘;21.关节连接板;22.第二舵机;23.第三舵机;24.第一主动直齿轮;25.第一传动直齿轮;26.第一轴杆;27.第一被动直齿轮;28.第一伞齿轮;29.第二主动直齿轮;30.第二传动直齿轮;31.第二轴杆;32.第二被动直齿轮;33.第二伞齿轮;34.短轴;35.第三伞齿轮;36.
卡台;37.第一通孔;38.螺栓;39.第二通孔;40.限位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

7所示的一种两栖智能探索机器人,包括机头1、机身2与机尾3,所述机头1内设置有总控模块4,红外探测模块5,3D测绘模块6,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7,所述机尾3内设置有电池组8,所述总控模块4同时电连接电池组8、红外探测模块5、3D测绘模块6、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7,总控模块4对多个模块的工作状况进行控制,红外探测模块5与3D测绘模块6探测周围环境,由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7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通过电池组8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栖智能探索机器人,包括机头、机身与机尾,所述机头内设置有总控模块,红外探测模块,3D测绘模块,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所述机尾内设置有电池组,所述总控模块同时电连接电池组、红外探测模块、3D测绘模块、信号发射与接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上设置有防水透明罩,所述机身由若干活动单元组成,所述机头与活动单元、活动单元与活动单元、活动单元与机尾之间通过橡胶软管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机尾后端密封,所述活动单元的外部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均匀固定设置有多条架板,所述架板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移动轮,所述壳体内对称设置有两条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侧通过并列对称固定设置的连接件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固定板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十字舵机架,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舵机,所述第一舵机的输出端穿过第一连接板的中心并与舵盘固定连接,所述舵盘与关节连接板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十字舵机架上固定设置有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所述第二舵机与第三舵机背向设置,所述第二舵机的输出端穿过固定板且第二舵机的输出端上固定设置有第一主动直齿轮,位于所述第一主动直齿轮一侧的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一传动直齿轮与第一轴杆,所述第一轴杆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被动直齿轮与第一伞齿轮,所述第一主动直齿轮与第一传动直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传动直齿轮与第一被动直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舵机的输出端穿过固定板且第三舵机的输出端上固定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功刘津东杨俊康余益帆任兴亮张广旺段怡果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载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