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016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0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涉及留置针,为了解决暴露的针芯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包括医疗管和穿设在医疗管内的针芯,医疗管上安装有管壳,针芯上安装有针壳,针壳与管壳拆卸连接;针壳内滑移设置有与针芯相连的底座,底座和针壳,针芯上套设有形变管,形变管位于底座和针壳内壁之间,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形变管压缩复位的复位组件;针壳的底端设置有预设槽,预设槽内间隙设置有卡位环,底座尾端的外周侧壁上开设有供卡位环插设的卡位环槽。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具有减少留置针的针芯从医疗管内抽出后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生。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留置针


[0001]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留置针。

技术介绍

[0002]现行人体动、静脉血管多次注射药剂或补液都采用留置针,留置针分Y型和直型两种;基本原理都是在留置针针芯上套着医疗管,医疗管用级特殊材料制作,很薄很软,它能随留置针针芯一起刺入血管中,随后医疗管留置在血管中,留置针针芯退出;留置针可随时对患者进行多次反复的给药。
[0003]一般留置针作为一次性使用材料,在使用之前均有外壳套设在留置针针芯和医疗管上;使用时,医护人员把外壳取下即可,当留置针针芯退出时,医护人员一般需要重新拾起外壳套在留置针针芯上,然后作为医疗垃圾处理。
[0004]但由于外壳是与医疗管处的壳适配的,因此外壳套设在并不适配的针芯处的壳上容易掉落,从而导致针芯露出,暴露的针芯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减少留置针的针芯从医疗管内抽出后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本申请提供一种留置针。
[0006]本申请提供的留置针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留置针,包括医疗管和穿设在医疗管内的针芯,所述医疗管上安装有管壳,所述针芯上安装有针壳,所述针壳与管壳拆卸连接;所述针壳内滑移设置有与针芯相连的底座,所述底座上套设有形变管,所述形变管位于底座尾部和针壳内壁之间,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形变管压缩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针壳的底端设置有预设槽,所述预设槽内间隙设置有卡位环,所述底座尾端的外周侧壁上开设有供卡位环插设的卡位环槽。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医护人员将针芯和医疗管一起插入患者的血管,然后将针芯从医疗管内拔出,并将管壳和针壳拆分;此时复位组件令压缩的形变管复位,形变管复位时的推力将底座向远离管壳方向移动,最终针芯完全回缩至管壳内;此时卡位环也卡设在卡位环槽内;此时通过复位组件和形变管的配合,卡位环和卡位环槽的设置,令针芯可稳定地自动回缩至针壳内,减少了暴露的针芯造成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0009]可选的,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复位连杆、复位块和复位滑块,所述复位连杆与复位块相连,所述针壳的外壁开设有复位孔,所述针壳的内壁开设有缓冲斜槽和滑移直槽,所述复位孔、缓冲斜槽和滑移直槽相通,且依次设置;所述复位块插设在复位孔内,且可沿缓冲斜槽和滑移直槽滑移,所述复位滑块安装在复位孔的上方,以对复位块按压。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下按压复位滑块,复位块从复位孔处重新进入针壳内,此时复位块失去针壳侧壁的限制,形变管的形变推力促使复位块进入缓冲斜槽内,此时复位块持续与缓冲斜槽的槽底摩擦,当复位块进入滑移直槽,失去缓冲斜槽的摩擦后,仅靠形变管的推力继续运动,最终针芯完全回缩至滑移通道内。
[0011]可选的,所述针壳位于复位孔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台,所述复位滑块的一部分搭设在限位台上,所述复位滑块的侧壁连接有复位半环,所述复位半环滑移套设在针壳上,所述针壳靠近复位半环的一端设置有让位缺口,所述让位缺口与复位孔连通,所述让位缺口供复位滑块形变,以对复位块按压。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滑块向靠近管壳的方向移动,当复位滑块脱离限位台的限制后,向下按压复位滑块,以实现复位滑块对复位块的按压,复位块才能顺利进入针壳,最终在形变管的推力下将针芯带回针管;通过先向前滑动,再向下按压的动作,才能实现形变管复位,减少了留置针被误触后针芯回缩导致留置针报废的情况发生。
[0013]可选的,所述限位台的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限位台的锐角边靠近复位块,所述限位台的锐角边与复位块和复位连杆的连接处的凹槽相匹配。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时限位台与复位块相贴,限位台锐角边增加了复位块的自锁力。
[0015]可选的,所述底座靠近卡位环方向的一端呈锥形。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端部设置为锥面,以便于底座在移动过程中顺利插设至卡位环内。
[0017]可选的,所述针壳靠近管壳的一端设置有若干防晃条,所述管壳靠近针壳方向的端壁开设有供防晃条插设的防晃缺口,所述管壳位于防晃缺口内的侧壁与防晃条相贴。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壳位于防晃缺口处的侧壁与防晃条的侧壁相贴,以对防晃条的位置进行限制,减少了针壳和管壳连接时周向运动。
[0019]可选的,所述管壳靠近针壳的一端开设有密闭槽,所述密闭槽内设置有密闭管和弹性密闭帽,所述密闭管与医疗管相通,所述密闭管远离医疗管的一端插设至弹性密闭帽内,所述弹性密闭帽的外壁与管壳位于密闭槽的内壁相贴,以将密闭槽分隔成两个不相通的区域。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芯戳破弹性密闭帽经密闭管最终穿出医疗管;当针芯从管壳完全退出后,弹性密闭帽被戳破的部分在弹性作用下完全闭合;再将鲁尔接头插设至管壳内,弹性密闭帽沿密闭槽的轴向运动,此时密闭管戳破弹性密闭帽,令医疗管内的血液进入与鲁尔接头相连的输液器或者采血器中。
[0021]可选的,所述密闭管靠近弹性密闭帽的一端设置有尖刺部。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密闭帽沿密闭槽的轴向运动时,密闭管的尖刺部可快速戳破弹性密闭帽。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使用时医护人员将针芯和医疗管一起插入患者的血管,然后将针芯从医疗管内拔出,并将管壳和针壳拆分;此时复位组件令压缩的形变管复位,形变管复位时的推力将底座向远离管壳方向移动,最终针芯完全回缩至管壳内;此时卡位环也卡设在卡位环槽内;此时通过复位组件和形变管的配合,卡位环和卡位环槽的设置,令针芯可稳定的自动回缩至针壳内,减少了暴露的针芯造成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0025]2.复位滑块向靠近管壳的方向移动,当复位滑块脱离限位台的限制后,向下按压复位滑块,以实现复位滑块对复位块的按压,复位块才能顺利进入针壳,最终在形变管的推力下将针芯带回针管;通过先向前的滑动,才能再向下按压的动作才能令形变管的复位的
触发条件,减少了留置针被误触后针芯回缩导致留置针报废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留置针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管壳内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9]图4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0030]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针壳内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31]图6是图5中B的放大示意图。
[0032]图7是图5中C的放大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1、医疗管;2、针芯;3、管壳;31、防晃缺口;32、密闭槽;33、密闭管;331、尖刺部;34、弹性密闭帽;35、管孔;36、铆钉空管;4、针壳;41、预设槽;42、卡位环;43、复位孔;431、限位台;44、缓冲斜槽;45、滑移直槽;46、让位缺口;47、防晃条;48、滑移通道;5、底座;51、形变管;52、卡位环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留置针,包括医疗管(1)和穿设在医疗管(1)内的针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管(1)上安装有管壳(3),所述针芯(2)上安装有针壳(4),所述针壳(4)与管壳(3)拆卸连接;所述针壳(4)内滑移设置有与针芯(2)相连的底座(5),所述底座(5)上套设有形变管(51),所述形变管(51)位于底座(5)尾部和针壳(4)内壁之间,所述底座(5)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形变管(51)压缩复位的复位组件(6);所述针壳(4)的底端设置有预设槽(41),所述预设槽(41)内间隙设置有卡位环(42),所述底座(5)尾端的外周侧壁上开设有供卡位环(42)插设的卡位环槽(5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6)包括复位连杆(61)、复位块(62)和复位滑块(63),所述复位连杆(61)与复位块(62)相连,所述针壳(4)的外壁开设有复位孔(43),所述针壳(4)的内壁开设有缓冲斜槽(44)和滑移直槽(45),所述复位孔(43)、缓冲斜槽(44)和滑移直槽(45)相通,且依次设置;所述复位块(62)插设在复位孔(43)内,且可沿缓冲斜槽(44)和滑移直槽(45)滑移,所述复位滑块(63)安装在复位孔(43)的上方,以对复位块(62)按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壳(4)位于复位孔(43)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台(431),所述复位滑块(63)的一部分搭设在限位台(431)上,所述复位滑块(63)上还设置有复位插块(632),所述复位滑块(63)的侧壁连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鑫康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