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980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设置在电池模组上,电池模组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每个电池单体均包括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内置有水冷结构,每个水冷结构均包括水冷通道及位于水冷通道两端的进液口、出液口。位于电池模组一侧且位于同一列的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的进液口与进液总管路连通,位于电池模组另一侧且位于同一列的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的出液口与出液总管路连通;且任一位于同一排的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通过连接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散热结构能有效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保证散热效果。保证散热效果。保证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模组作为电动车辆的储能单元和动力源,是电动车辆的关键部件,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电动车辆的整体性能。由于车辆上的安装空间有限,电动车辆所需的电池容量较大,一般电池模组均包括多个紧密排列连接的电池单体,在电池模组运行时,电池模组内部会积累大量的热量,造成电池模组的工作温度上升,影响电池性能。而现有的电池模组多通过自然风扩散散热,不仅散热慢,而且在高温工况下,依靠自然风难以得到有效的散热通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能有效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保证散热效果。
[000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设置在电池模组上,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每个所述电池单体均包括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内置有水冷结构,每个所述水冷结构均包括水冷通道及位于水冷通道两端的进液口、出液口。
[0005]位于所述电池模组一侧且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的进液口与进液总管路连通,位于所述电池模组另一侧且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的出液口与出液总管路连通。且任一位于同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通过连接管连通。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7]在电池壳体内直接设置水冷结构,并通过进液总管路、出液总管路及连接管的设置将呈矩阵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连通起来;当进液总管路、出液总管路与外置的冷却水箱连接时,即可对所有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输送冷却液,以对电池单体进行冷却降温;且将水冷结构直接设置在电池壳体内,能直接接触电池壳体内部,以使冷却液更靠近电池内部,进而能快速带走电池内部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0008]进一步来说,所述水冷结构包括内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内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多个平行布设且交错设置在所述空腔两侧的引流杆,多个所述引流杆共同将所述空腔分隔为蛇形的水冷通道。通过多个引流杆将水冷通道设计成蛇形,能进一步增加冷却液在水冷通道内的流动时长,进而使得冷却液与电池接触更充分,冷却效果更好。
[0009]进一步来说,所述引流杆的端部拐角呈倒圆角结构。通过倒圆角结构设计能有效减少冷却液在水冷通道内的流动阻力。
[0010]进一步来说,所述水冷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所述电池壳体的进液口、出液口,
所述进液口、出液口位于所述电池壳体的同一侧。
[0011]进一步来说,所述进液口、出液口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结构。通过内螺纹结构的设置便于进液口、出液口与进液总管路、出液总管路、连接管之间的快速拆接。
[0012]进一步来说,位于同一列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池壳体之间通过插接部插接固定,所述插接部包括配合使用的插槽、插条,所述插槽位于一个所述电池壳体上,所述插条位于另一所述电池壳体上。通过插接部的设置实现了电池模组内的电池单体的快速组装,有利于电池模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13]进一步来说,所述插条的横截面呈梯形结构,且所述梯形结构的上底朝向所述插槽;所述插槽与所述插条的形状相适配。通过梯形结构的设置既对插条的插接进行导向,提高插条与插槽的组装效率。
[0014]进一步来说,所述进液总管路、出液总管路均包括与对应的一列所述电池单体一一对应设置的连通接头,每个所述连通接头均与对应的所述电池单体的进液口或出液口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连通接头之间通过连通直管连接。通过连通接头与连通直管的配合实现了进液总管路、出液总管路与同一列的电池单体的连通,对于进液总管路来说,通过连通接头、连通直管的设置能将冷却液分流到对应的电池单体内;对于出液总管路来说,通过连通接头、连通直管的设置则能将电池单体内的冷却液汇流到出液总管路内。
[0015]进一步来说,所述连通接头为三通管或弯管。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壳体的剖切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液总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
[0021]1‑
电池单体;11

电池壳体;111

插槽;112

插条;12

水冷通道;121

进液口;122

出液口;13

引流杆;
[0022]2‑
进液总管路;21

连通接头;22

连通直管;
[0023]3‑
出液总管路;
[0024]4‑
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6]实施例
[0027]参见附图1

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设置在电池模组上,电池模组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1,每个电池单体1均包括电池壳体11。电池壳体11内置有水冷结构,每个水冷结构均包括水冷通道12及位于水冷通道12两端的进液口121、出液口122。
[0028]位于电池模组一侧且位于同一列的电池单体1的水冷结构的进液口121与进液总管路2连通,位于电池模组另一侧且位于同一列的电池单体1的水冷结构的出液口122与出液总管路3连通。且任一位于同一排的相邻两个电池单体1的水冷结构通过连接管4连通。
[0029]当将进液总管路2、出液总管路3与外置的冷却水箱连接时,通过进液总管路3的设置能将冷却水箱内的冷却液分流至对应的一列电池单体1的水冷结构内,然后再通过每排电池单体1上的连接管4对相邻两个水冷结构的连通,使得冷却液能依次流动至位于同一排的每个电池单体1内;最后通过出液总管路3的设置将对应的一列电池单体1内的冷却液汇流出去。
[0030]由于进液总管路2、出液总管路3分别与最外侧的两列电池单体1连通,再通过每排的电池单体1之间的连通,能使得所有电池单体1的水冷结构之间相互连通,进而使得冷却液能在所有电池单体1内流通,实现对所有电池单体1的冷却降温,且在每个电池壳体11内均设置水冷结构,使得冷却液能流经每一个电池单体1内,进而使冷却液更靠近每个电池单体1的内部,以快速带走电池单体1内部的热量,电池模组整体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附图2所示,水冷结构包括内置在电池壳体11内的空腔,空腔内设有多个平行布设且交错设置在空腔两侧的引流杆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设置在电池模组上,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每个所述电池单体均包括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内置有水冷结构,每个所述水冷结构均包括水冷通道及位于水冷通道两端的进液口、出液口;位于所述电池模组一侧且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的进液口与进液总管路连通,位于所述电池模组另一侧且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的出液口与出液总管路连通;且任一位于同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水冷结构通过连接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结构包括内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内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多个平行布设且交错设置在所述空腔两侧的引流杆,多个所述引流杆共同将所述空腔分隔为蛇形的水冷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杆的端部拐角呈倒圆角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所述电池壳体的进液口、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道贤孟祥国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赤兔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