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9080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转向系统,可以使水陆两栖车在陆地上实现正常转向功能,同时在水中行驶不存在密封失效的风险。包括方向盘及安装于转向柱轴上的方向盘角度传感器,所述方向盘角度传感器通过控制电磁阀控制器来控制电磁阀开闭,液压站输送液压油通过电池阀流入留出液压缸,使活塞及同活塞刚性连接的液压缸节臂向外向内移动,液压缸节臂与转向节之前球头铰接,通过来回推动转向节,从来带动轮胎左转、右转实现转向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方向盘和方向盘角度传感器将驾驶员输入需求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液压油缸控制器。液压油缸控制器对驾驶员需求进行解析,通过控制液压缸液压流向,液压节臂向外或向内运动,从而带动转向拉杆,实现车轮的转向作用。实现车轮的转向作用。实现车轮的转向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属于汽车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水陆两栖车的转向方式为电子助力转向、电子液压助力转向或者机械液压助力转向。驾驶员转动方向盘时,电机或者液压泵带动节臂、转向拉杆等机构,将力传递到车轮转向节,从而实现转向效果。
[0003]由于在陆地行驶转向的过程中,转向拉杆、节臂、转向节等杆件运动包络较大,车身需要预留较大的通孔将运动机构从船体(车体)内部引出至船体(车体)外部。为了实现水中行驶中船体(车体)密封,通孔处需要设计复杂的密封机构。
[0004]随着水陆两栖车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对车辆的可靠性,尤其防水性能要求进一步提高。由于水陆两栖车结构复杂,内部空间有限,复杂有效的密封机构难以实现,目前均采用可靠性较差的橡胶皮老虎结构,存在较大的漏水风险。
[0005]目前水陆两栖车,针对可以实现船身(车身)可靠密封功能的转向系统,尚无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可以使水陆两栖车在陆地上实现正常转向功能,同时在水中行驶不存在密封失效的风险。
[0007]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包括方向盘及安装于转向柱轴上的方向盘角度传感器,所述方向盘角度传感器通过控制电磁阀控制器来控制电磁阀开闭,液压站输送液压油通过电池阀流入留出液压缸,使活塞及同活塞刚性连接的液压缸节臂向外向内移动,液压缸节臂与转向节之前球头铰接,通过来回推动转向节,从来带动轮胎左转、右转实现转向功能。
[0008]所述电磁阀通过油管与设置在车体底部两侧靠近轮胎处的,用于控制车轮转向的液压油缸连接,所述电磁阀与设置在车体底部的液压站(含油泵、油缸)通过油路连接,所述电磁阀控制器与电磁阀通讯连接,所述电磁阀控制器与角度传感器为通信连接;电磁阀控制器作为控制中枢,对通过方向盘及方向盘角度传感器传递出的驾驶员需求进行解析,通过控制电磁阀开闭及开口大小来控制液压缸液压流向,刚性连接在液压缸活塞处的液压缸节臂向外侧或向内侧运动,从而带动转向节,以使得同侧的车辆轮胎绕同一转动中心进行转向,实现车轮的转向作用。
[0009]进一步的,所述液压油缸为活塞式液压油缸,包括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二者沿车体左右并列布置,各液压油缸的缸套分别与车体的两侧的钣金件紧固结构固定密封连接;
[0010]液压油缸由液压油缸缸体(缸套)、液压油缸安装法兰、液压缸节臂、活塞组成,所述、液压油缸缸体外安装有缸套,且沿液压油缸缸体轴向设置有进出油口,所述液压缸节臂
与活塞刚性连接;液压油缸的输出端(液压缸节臂)直接与转向节球头铰接,通过液压油缸的输出端驱动液压缸节臂直接带动转向节运动,从而实现转向作用。
[0011]进一步的,所述液压油缸均通过管路与液压油泵连接,且在液压油泵与液压油缸之间还设置有控制阀组,所述控制阀组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一个电磁阀,当左转时,第一液压缸电磁阀工作,打开流向第一液压油缸的两条油路,流向B腔油路开口大于流向A腔油路开口,B腔液压大于A腔液压,从而推动活塞从右向左移动,通过固定在活塞上的液压缸节臂带动转向节,推动左轮左转;同时第二液压缸电磁阀工作,打开流向第二液压油缸的两条油路,流向D腔油路开口大于流向C腔油路开口,D腔液压大于C腔液压,从而推动活塞从右向左移动,通过固定在活塞上的液压缸节臂带动转向节,推动右轮左转。右转同理。
[0012]进一步的,当方向盘左转时,方向盘角度传感器发送指令给电磁阀控制器,控制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使的油腔B压强大于油腔A,活塞向左移动,和第一液压油缸活塞刚性连接的液压缸节臂向外侧移动,从而带动左侧轮胎转向节,驱动左侧轮胎向左转动;此时,第二液压油缸的油腔D压强大于油腔C,活塞向左移动,和第二液压油缸活塞刚性连接的液压缸节臂向内侧移动,从而带动右侧轮胎转向节,驱动右侧轮胎同时向左转动;从而最终实现车辆左转功能。
[0013]进一步的,当方向盘右转时,方向盘角度传感器发送指令给液压油缸控制器,控制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使第一液压油缸的油腔A压强大于油腔B,活塞向右移动,和第一液压油缸活塞刚性连接的液压缸节臂向内侧移动,从而带动左侧轮胎转向节,使左侧轮胎向右转动;此时,第二液压油缸的油腔C压强大于油腔D,活塞向右移动,和第二液压油缸活塞刚性连接的液压缸节臂向外侧移动,从而带动右侧轮胎转向节,使右侧轮胎同时向右转动;从而最终实现车辆右转功能。
[0014]进一步的,所述紧固结构包括用于连接液压油缸及车体侧壁的法兰盘,所述法兰盘安装于车体侧壁的开孔中,各液压油缸的缸套穿过开孔后通过法兰盘固定于车体侧壁上,所述法兰盘通过沿其圆周等间距均布的螺栓固定;且液压油缸安装法兰与船体的中间隔有橡胶密封垫,可用来满足水陆两栖车密封防水要求。
[0015]进一步的,所述转向系统还包括两个转向节,两所述转向节分别与左、右侧轮胎相连接,并分别与驱动左、右两侧轮胎的液压缸节臂相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使水陆两栖车在陆地上实现正常转向功能,同时在水中行驶不存在密封失效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专利技术本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压油缸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的剖视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压油缸与车体侧壁连接示意图。
[0022]图5为图4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实施例
[002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可以使水陆两栖车在陆地上实现正常转向功能,同时在水中行驶不存在密封失效的风险。
[0025]本实施例提出的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主要包括方向盘、方向盘角度传感器、电磁阀控制器、电磁阀及液压站。
[0026]其中,的方向盘角度传感器安装于转向柱轴上,其与方向盘共同工作,并将驾驶员的输入需求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电磁阀控制器。而电磁阀控制器则为控制中枢,对驾驶员需求进行解析,通过控制电磁阀控制器来控制电磁阀开闭,液压站输送液压油通过电池阀流入留出液压缸,使活塞及同活塞刚性连接的液压缸节臂向外向内移动,液压缸节臂与转向节之前球头铰接,通过来回推动转向节,从来带动轮胎左转、右转实现转向功能。
[0027]电磁阀通过油管与设置在车体底部两侧靠近轮胎处的,用于控制车轮转向的液压油缸连接,电磁阀与设置在车体底部的液压站(含油泵、油缸)通过油路连接,所述电磁阀控制器与电磁阀通讯连接,所述电磁阀控制器与角度传感器为通信连接;电磁阀控制器作为控制中枢,对通过方向盘及方向盘角度传感器传递出的驾驶员需求进行解析,通过控制电磁阀开闭及开口大小来控制液压缸液压流向,刚性连接在液压缸活塞处的液压缸节臂向外侧或向内侧运动,从而带动转向节,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向盘及安装于转向柱轴上的方向盘角度传感器,所述方向盘角度传感器通过控制电磁阀控制器来控制电磁阀开闭,液压站输送液压油通过电池阀流入留出液压缸,使活塞及同活塞刚性连接的液压缸节臂向外向内移动,液压缸节臂与转向节之前球头铰接,通过来回推动转向节,从来带动轮胎左转、右转实现转向功能;所述电磁阀通过油管与设置在车体底部两侧靠近轮胎处的,用于控制车轮转向的液压油缸连接,所述电磁阀与设置在车体底部的液压站(含油泵、油缸)通过油路连接,所述电磁阀控制器与电磁阀通讯连接,所述电磁阀控制器与角度传感器为通信连接;电磁阀控制器作为控制中枢,对通过方向盘及方向盘角度传感器传递出的驾驶员需求进行解析,通过控制电磁阀开闭及开口大小来控制液压缸液压流向,刚性连接在液压缸活塞处的液压缸节臂向外侧或向内侧运动,从而带动转向节,以使得同侧的车辆轮胎绕同一转动中心进行转向,实现车轮的转向作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缸为活塞式液压油缸,包括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二者沿车体左右并列布置,各液压油缸的缸套分别与车体的两侧的钣金件紧固结构固定密封连接;液压油缸由液压油缸缸体(缸套)、液压油缸安装法兰、液压缸节臂、活塞组成,所述、液压油缸缸体外安装有缸套,且沿液压油缸缸体轴向设置有进出油口,所述液压缸节臂与活塞刚性连接;液压油缸的输出端(液压缸节臂)直接与转向节球头铰接,通过液压油缸的输出端驱动液压缸节臂直接带动转向节运动,从而实现转向作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缸均通过管路与液压油泵连接,且在液压油泵与液压油缸之间还设置有控制阀组,所述控制阀组包括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一个电磁阀,当左转时,第一液压缸电磁阀工作,打开流向第一液压油缸的两条油路,流向B腔油路开口大于流向A腔油路开口,B腔液压大于A腔液压,从而推动活塞从右向左移动,通过固定在活塞上的液压缸节臂带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祥刘君义谢青勇柳国三陆蓉蓉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