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18955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具体涉及河湖底泥污染物检测技术领域,该诊断方法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诊断装置,利用容器采用亚克力材料制作成高1.0m的开口容器,开口容器形状为直筒状,容器内径为68mm,数量为六个以上,在准备三个转速可调的旋桨,同时,配备洁净的取样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首先通过选择沉积物污染物的表层、中间层和底层做实验样品,并且还通过静态实验与动态实验两种类别的实验进行检测,有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的效率,并且通过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检测,不需要去现场进行检测,节省了成本,便于推广。便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湖底泥污染物检测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河流、湖泊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在外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后,内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对于河流、湖泊水体而言,底泥是各种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场所,因而成为河流、湖泊的主要内源。底泥

水界面是各类污染物进行固、液两相交换和反应的主要场所。众多研究表明,重金属、有机物、氮磷污染物等在底泥

水界面进行着一系列的迁移转化过程,如吸附

解吸作用、沉淀

溶解作用、氧化

还原作用、分配

溶解作用、络合

解络作用等,在底泥中上述污染物又会发生如生物降解、生物富集、金属甲基化或乙基化作用等。
[0003]湖泊,尤其对于浅水湖泊,在外界条件(如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温度、生物及水体的扰动等)适宜时,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如氮、磷、重金属、有机物等)可能会重新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对水生态系统构成长期威胁。因此,在有效控制外源污染的同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对于后续的湖泊水生态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对其湖泊进行治理前,需要对其内源污染进行检测,确定其污染程度和污染风险,以便制定治理顺序的优先级,而现有的针对湖泊的内源污染检测还需要取到湖泊现场,并且进行长时间的等待,以便进行采取到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样品以进行分析,耗费的时间较长,成本高,因此需要一种使用成本低、时间短、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对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进行诊断,风险性的可以优先治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该诊断方法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
[0006]步骤一:制作诊断装置,利用容器采用亚克力材料制作成高1.0m的开口容器,开口容器形状为直筒状,容器内径为68mm,数量为六个以上,在准备三个转速可调的旋桨,同时,配备洁净的取样设备;
[0007]步骤二:准备实验样品,实验样品长度需要20cm厚度的沉积物,且沉积物直径小于开口容器直径,且两者直径误差在5mm以内,实验样品分别取沉积物污染物的表层、中间层和底层,每一层均取两个实验样品,共六个实验样品;
[0008]步骤三:进行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其中,将六个实验样品依次放入到六个开口容器内,不扰动沉积物样品的情况下沿着开口容器边壁缓慢加入水体,实验中加入水体的深度至1.0m,总量为3.63L,水中TN和TP浓度按照实测湖泊点位水质浓度人工配置,然后静置,
而动态实验与静态实验不同的是,在分别放有表层、中间层和底层三个实验样品的开口容器内部悬挂旋桨,旋桨的位置为水面以下30cm处,启动旋桨,可以改变开口容器内的水动力条件;
[0009]步骤四:进行取样,取样范围为沉积物样品上方的30cm处水体,并且从实验开始后,取样频率为设置为逐渐增大的不均匀采样时间,按照0、4、8、12、24、36、48、60、72和96h的时间取样,取样后对其水体中的TN和TP浓度进行检测;
[0010]步骤五:对检测数据进行测算,首先,假定湖中沉积物处于静态和动态的概率相同,那么每个监测点位的营养盐指标的综合释放速率Ri:
[0011][0012]式中,为静态释放试验中营养盐的释放速率,mg/m2/d;为动态释放试验中营养盐的释放速率,mg/m2/d;
[0013]通过对比沉积物表层、中层和底层三个释放速率的大小关系,可评估得到沉积物沿垂向上的污染物释放风险分布。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二中的六个实验样品,三三一组,供两组,分别用于进行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每组内的实验样品分别为沉积物上表层、中间层和底层三个实验样品。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一中的旋桨的转速范围为0

3000r/min,调控精度
±
5r/min。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三中,实验样品在被放入开口容器内时,保持呈原状土状态。
[001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8]本专利技术中首先通过选择沉积物污染物的表层、中间层和底层做实验样品,并且还通过静态实验与动态实验两种类别的实验进行检测,有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的效率,并且通过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检测,不需要去现场进行检测,节省了成本,便于推广;
[0019]其次,本方法中所采用的检测工具结构检测,容易制造,生产成本低,更佳简化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难度,更佳利于本专利技术的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一种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
[0022]一种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该诊断方法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
[0023]步骤一:制作诊断装置,利用容器采用亚克力材料制作成高1.0m的开口容器,开口容器形状为直筒状,容器内径为68mm,数量为六个以上,在准备三个转速可调的旋桨,旋桨的转速范围为0

3000r/min,调控精度
±
5r/min,同时,配备洁净的取样设备;
[0024]步骤二:准备实验样品,实验样品长度需要20cm厚度的沉积物,且沉积物直径小于开口容器直径,且两者直径误差在5mm以内,实验样品分别取沉积物污染物的表层、中间层和底层,每一层均取两个实验样品,共六个实验样品,且三三一组,供两组,分别用于进行静
态实验和动态实验,每组内的实验样品分别为沉积物上表层、中间层和底层三个实验样品;
[0025]步骤三:进行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其中,将六个实验样品依次放入到六个开口容器内,实验样品在被放入开口容器内时,保持呈原状土状态,不扰动沉积物样品的情况下沿着开口容器边壁缓慢加入水体,实验中加入水体的深度至1.0m,总量为3.63L,水中TN和TP浓度按照实测湖泊点位水质浓度人工配置,然后静置,而动态实验与静态实验不同的是,在分别放有表层、中间层和底层三个实验样品的开口容器内部悬挂旋桨,旋桨的位置为水面以下30cm处,启动旋桨,可以改变开口容器内的水动力条件;
[0026]步骤四:进行取样,取样范围为沉积物样品上方的30cm处水体,并且从实验开始后,取样频率为设置为逐渐增大的不均匀采样时间,按照0、4、8、12、24、36、48、60、72和96h的时间取样,取样后对其水体中的TN和TP浓度进行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诊断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诊断方法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诊断装置,利用容器采用亚克力材料制作成高1.0m的开口容器,开口容器形状为直筒状,容器内径为68mm,数量为六个以上,在准备三个转速可调的旋桨,同时,配备洁净的取样设备;步骤二:准备实验样品,实验样品长度需要20cm厚度的沉积物,且沉积物直径小于开口容器直径,且两者直径误差在5mm以内,实验样品分别取沉积物污染物的表层、中间层和底层,每一层均取两个实验样品,共六个实验样品;步骤三:进行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其中,将六个实验样品依次放入到六个开口容器内,不扰动沉积物样品的情况下沿着开口容器边壁缓慢加入水体,实验中加入水体的深度至1.0m,总量为3.63L,水中TN和TP浓度按照实测湖泊点位水质浓度人工配置,然后静置,而动态实验与静态实验不同的是,在分别放有表层、中间层和底层三个实验样品的开口容器内部悬挂旋桨,旋桨的位置为水面以下30cm处,启动旋桨,可以改变开口容器内的水动力条件;步骤四:进行取样,取样范围为沉积物样品上方的30cm处水体,并且从实验开始后,取样频率为设置为逐渐增大的不均匀采样时间,按照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文广刘林双柴朝晖范杨臻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