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消雾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786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冷凝消雾冷却塔,包括,塔体,其包括蓄水件,以及设于所述蓄水件上的栅格架,还包括设于所述栅格架上的处理室;通风机构,其包括设于所述蓄水件上的电机,以及设于所述电机上的支撑轴,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撑轴上的锥形头和扇叶;所述处理室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收水机构、喷淋机构和填料部;冷凝机构,其包括设于所述处理室上的连通管,以及设于所述连通管上的集气件和流转室,还包括设于所述流转室上的冷凝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冷凝机构对水蒸气降温冷凝,使得水汽凝成水滴,并回流滴下,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减少了湿空气的含水量,达到消雾的目的,使用成本较低。成本较低。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凝消雾冷却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塔
,特别是一种冷凝消雾冷却塔。

技术介绍

[0002]冷却塔是一种利用水与空气的接触,使水的部分热量通过蒸发和传热散失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冷却水的目的的装置,广泛应用于石化、电力、冶金等工业领域,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
[0003]然而,冷却塔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耗水量大,冷却水有以下几种损失途径:蒸发损失、风吹损失和漏水损失,其中,蒸发损失是冷却塔冷却效果的必要条件,不可避免;风吹损失是指由于风速、风向、湿球温度等因素影响,造成冷却塔出口处的水滴随风飘散到塔外的现象;漏水损失是指由于管路、阀门、接头等部件的老化、破损或安装不严导致的水泄漏现象。这些损失都会造成冷却水的浪费,增加补充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不利于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二是产生雾团,冷却塔出口处的水滴随风飘散到塔外,在空气中形成可见的雾团,称为白雾。白雾不仅影响周围环境的美观,还会对周围建筑物、设备、植被等造成腐蚀或污染,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此外,白雾还会影响大气透明度,降低太阳辐射量,影响太阳能利用效率。
[0004]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产生了很多消雾节水技术,比如干湿式消雾节水技术、冷凝模块式消雾节水技术以及雾滴捕捉技术等,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消雾节水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干湿式消雾节水技术有运行费用高,空气流量难以调节等问题;冷凝模块式消雾节水技术需要额外的风机和电源,增加能耗与成本;雾滴捕捉装置维护费用高,需定期清洗更换。
[0005]为此,提出一种冷凝消雾冷却塔。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7]鉴于上述或现有技术中存在消雾节水时的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8]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凝消雾冷却塔。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凝消雾冷却塔,包括,塔体,其包括蓄水件,以及设于所述蓄水件上的栅格架,还包括设于所述栅格架上的处理室;通风机构,其包括设于所述蓄水件上的电机,以及设于所述电机上的支撑轴,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撑轴上的锥形头和扇叶;所述处理室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收水机构、喷淋机构和填料部;冷凝机构,其包括设于所述处理室上的连通管,以及设于所述连通管上的集气件和流转室,还包括设于所述流转室上的冷凝件。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冷凝消雾冷却塔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处理室包括设于所述栅
格架上的汽室,以及设于所述汽室上的汇聚室,还包括设于所述汇聚室上的排风道,所述排风道上设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上设有嵌入槽;所述冷凝件包括贯穿设于所述固定盘上的螺旋管,以及设于所述螺旋管上的固定块,还包括设于所述固定块上的扰流通道。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冷凝消雾冷却塔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扰流通道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固定块上的内管,以及设于所述内管上的外导流槽,还包括设于所述内管上的内导流槽,所述内管的表面开设有扰流孔。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冷凝消雾冷却塔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汽室的内壁直径大于排风道的内壁直径,所述汇聚室呈喇叭状,将所述汽室和所述排风道相连接;所述螺旋管呈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减小的螺旋状,且所述螺旋管的小直径端通过嵌入槽贯穿固定盘。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冷凝消雾冷却塔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集气件包括固定设于所述连通管上的转换管,以及设于所述转换管上的方管,还包括设于所述方管上的进气口。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冷凝消雾冷却塔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螺旋管靠近固定盘的一端设有第一斜切面,所述扰流通道靠近固定盘的一端设有第二斜切面,所述第一斜切面和第二斜切面为相同直径的弧面。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冷凝消雾冷却塔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设于所述螺旋管上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有若干个,且若干个散热片之间相互平行,呈圆周状排列分布于排风道的外壁;所述冷凝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流转室上的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设于流转室靠近地面的边角处,且所述回流管贯穿进入汽室的一端呈水平状态。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冷凝消雾冷却塔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塔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处理室上的延伸件,以及设于所述延伸件上的导流件;所述延伸件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固定盘上的上升通道,以及设于所述上升通道上的吸气口;所述导流件包括设于所述上升通道上的导流罩,以及设于所述导流罩上的导流套。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冷凝消雾冷却塔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收水机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于所述汽室上的一号滤网、二号滤网和三号滤网,所述一号滤网、二号滤网和三号滤网之间的过滤孔呈错位分布。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冷凝消雾冷却塔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喷淋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汽室上的输入管,以及设于所述输入管上的环形管,还包括设于所述环形管上的分支管,所述分支管上设有喷头。
[0019]本专利技术的冷凝消雾冷却塔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通风机构的运转使得塔体底部的空气通过栅格架进入处理室内部,并向上输送排出,喷淋机构将高温循环冷却水喷洒至填料部,在此过程中,水分会蒸发,空气含水量增加,通过收水机构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初步的回收,而穿过收水机构的水蒸气将继续上升,部分水蒸气进入集气件后通过连通管输送至流转室,最后经过冷凝件,在通过冷凝件的过程中降温冷凝,使得水汽凝成水滴,并回流滴下,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减少了湿空气的含水量,达到消雾的目的,使用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1]图1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整体示意图。
[0022]图2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喷淋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冷凝件和散热片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处理室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冷凝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延伸件和导流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流转室和回流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集气件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扰流通道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内管和扰流孔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冷凝消雾冷却塔的第一斜切面和第二斜切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
[0033]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100),其包括蓄水件(101),以及设于所述蓄水件(101)上的栅格架(102),还包括设于所述栅格架(102)上的处理室(103);通风机构(200),其包括设于所述蓄水件(101)上的电机(201),以及设于所述电机(201)上的支撑轴(202),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撑轴(202)上的锥形头(203)和扇叶(204);所述处理室(103)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收水机构(300)、喷淋机构(400)和填料部(500);冷凝机构(600),其包括设于所述处理室(103)上的连通管(602),以及设于所述连通管(602)上的集气件(601)和流转室(603),还包括设于所述流转室(603)上的冷凝件(60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室(103)包括设于所述栅格架(102)上的汽室(103a),以及设于所述汽室(103a)上的汇聚室(103b),还包括设于所述汇聚室(103b)上的排风道(103c),所述排风道(103c)上设有固定盘(103d),所述固定盘(103d)上设有嵌入槽(103e);所述冷凝件(604)包括贯穿设于所述固定盘(103d)上的螺旋管(604a),以及设于所述螺旋管(604a)上的固定块(604b),还包括设于所述固定块(604b)上的扰流通道(604c)。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通道(604c)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固定块(604b)上的内管(604c

1),以及设于所述内管(604c

1)上的外导流槽(604c

2),还包括设于所述内管(604c

1)上的内导流槽(604c

3),所述内管(604c

1)的表面开设有扰流孔(604c

4)。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冷凝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室(103a)的内壁直径大于排风道(103c)的内壁直径,所述汇聚室(103b)呈喇叭状,将所述汽室(103a)和所述排风道(103c)相连接;所述螺旋管(604a)呈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减小的螺旋状,且所述螺旋管(604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为术徐维晖张雅东李帅龙高明王钦宝郭欣维王杰张梦瑶李川赵发军吕佳桐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