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伤口护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技术包括水平设置的壳体,所述壳体内竖直穿装有自由旋转的螺杆,壳体内水平设置有自由转动的转轴,转轴上缠绕有松紧带,壳体的前后侧壁上开设有内外相通的通槽,松紧带的两个活动端分别通过对应的通槽穿出壳体,转轴与螺杆之间设置有动力转向组件,螺杆下方的壳体内水平设置有滑板,滑板底部安装有用于压迫患者伤口的压迫件,螺杆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滑板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不取下壳体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压迫件的压迫强度,增加患者舒适性的同时压迫件不易偏离伤口。同时压迫件不易偏离伤口。同时压迫件不易偏离伤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伤口护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指人工植入心脏起搏器,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经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特别是治疗重症慢性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后,患者需对局部进行压迫止血。
[0003]目前,传统的压迫方式一般是将用于压迫止血的沙袋放置于伤口,通过绷带进行缠绕固定,当压迫时间过长时,患者会感到强烈的不适感,通常在压迫一段时间后会短时间的放松,使用绷带时,放松后需要重新固定绷带,比较繁琐,而且重复操作时压迫位置容易偏移,不便于调节压迫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其结构灵活,根据患者的调节压迫强度,增加患者舒适性的同时压迫件不易偏离伤口。
[0005]所述的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壳体,壳体无底部,所述壳体内竖直穿装有自由旋转的螺杆,壳体内水平设置有自由转动的转轴,转轴上缠绕有松紧带,壳体的前后侧壁上开设有内外相通的通槽,松紧带的两个活动端分别通过对应的通槽穿出壳体,转轴与螺杆之间设置有动力转向组件,动力转向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固定在转轴的左端,第二锥齿轮套装在螺杆上,螺杆下方的壳体内水平设置有滑板,滑板底部安装有用于压迫患者伤口的压迫件,螺杆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滑板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
[0006]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螺纹套,螺纹套套装在螺杆的下半段并与之呈螺纹配合,螺纹套外侧壁与滑板之间通过支架连接,滑板与壳体的内侧壁呈上下滑动配合。
[000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左右两内侧壁底部开设有滑槽,滑板的左右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滑槽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压迫件包括气囊,气囊固定在滑板底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螺杆顶部穿出壳体后固定有旋钮,旋钮呈“十”字形结构,壳体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竖直独立设置有限位杆,限位杆与凹槽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自然状态下,旋钮抵在限位杆的上端。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中,通过松紧带的两端绕过患者身体,将壳体固定在患者伤口处,通过旋转螺杆,带动转轴旋转,根据患者体型调节松紧带的松紧程度,通过压迫件对患者伤口进行压迫,压迫时间过长时,旋转螺杆,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调节压迫件的位置,使患者得到
放松,放松结束后反向旋转螺杆,使压迫件重新压迫伤口,在不取下壳体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压迫件的压迫强度,增加患者舒适性的同时压迫件不易偏离伤口。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A
‑
A处的剖视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
[0015]图4为图1的俯视图;
[0016]图中各部件名称:1、壳体2、旋钮3、螺杆4、限位杆5、弹簧6、松紧带7、转轴8、滑板9、滑槽10、压迫件11、支架12、第一锥齿轮13、螺纹套14、第二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8]实施例1
[0019]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水平设置的壳体1,壳体1无底部,壳体1呈中空的矩形结构,壳体1无底部;
[0020]所述壳体1内竖直穿装有自由旋转的螺杆3,如图1所示,壳体1顶部开设有上下相通的通孔,螺杆3独立穿装在通孔内;
[0021]壳体1内水平设置有自由转动的转轴7,转轴7安装在壳体1的右内侧壁上,为了保证转轴7旋转时的稳定性,在壳体1的右内侧壁上开设有沉孔,沉孔内安装有轴承,轴承的外圈固定在沉孔内,转轴7的右端固定在轴承的内圈内,通过轴承使转轴7安装在壳体1的右内侧壁上,并能自由旋转;
[0022]转轴7上缠绕有松紧带6,壳体1的前后侧壁上开设有内外相通的通槽,松紧带6的两个活动端分别通过对应的通槽穿出壳体1,如图2和图3所示,将松紧带6的中部位置固定在转轴7上,将松紧带6的一端穿出壳体1后侧壁的通槽后设置在壳体1的后侧,松紧带6的另一端穿出壳体1前侧壁的通槽后设置在壳体1的前侧,将松紧带6的两端绕患者身体后连接,将壳体1固定在患者伤口位置,松紧带6两端通过插扣等连接,插扣为现有技术,常见与背包背带的连接方式;
[0023]转轴7与螺杆3之间设置有动力转向组件,动力转向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12和第二锥齿轮14,第一锥齿轮12固定在转轴7的左端,第二锥齿轮14套装在螺杆3上,通过动力转向组件使水平旋转的螺杆3带动转轴7竖直旋转,控制松紧带6的松紧,便于不同体型的患者使用;
[0024]螺杆3下方的壳体1内水平设置有滑板8,滑板8底部安装有用于压迫患者伤口的压迫件10,压迫件10固定在滑板8底部,通过压迫件10压迫患者伤口,用于伤口处的止血;
[0025]螺杆3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滑板8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带动滑板8移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压迫件10的压迫强度。
[0026]本实施例使用时,将松紧带6的两端绕过患者身体,通过插扣等方式连接,将壳体1
固定在伤口处,通过转动螺杆3带动转轴7旋转,根据患者体型调节松紧带6的松紧,将压迫件10抵在患者伤口处,对患者伤口进行压迫,当压迫时间过长时,通过旋转螺杆3,通过驱动组件移动滑板8,调节压迫件10的压迫强度,增加患者在使用时的舒适性。
[0027]如图1所示,所述压迫件10包括气囊,气囊固定在滑板8底部,通过充气后的气囊压迫患者伤口,气囊质地柔软,不易损伤患者伤口处的皮肤,在使用气囊时,在气囊上安装气嘴,通过外界充气装置对准气嘴,将气体充入气囊,压迫件10还可以采用布袋,需要使用沙袋进行压迫时,将沙袋装入布袋中,通过沙袋压迫患者伤口。
[0028]实施例2
[0029]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螺纹套13,螺纹套13套装在螺杆3的下半段并与之呈螺纹配合,螺纹套13与螺杆3呈螺纹配合,通过螺杆3旋转带动螺纹套13沿螺杆3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
[0030]螺纹套13外侧壁与滑板8之间通过支架11连接,滑板8与壳体1的内侧壁呈上下滑动配合,支架11包括至少两根连杆,连杆的上端均固定在螺纹套13外侧壁上,连杆的下端均固定在滑板8的顶部,螺纹套13上下移动时,通过支架11带动滑板8上下移动。
[0031]本实施例使用时,当螺杆3旋转时,带动与之呈螺纹配合螺纹套13上下移动,再通过支架11带动滑板8上下滑动,调节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壳体(1),壳体(1)无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竖直穿装有自由旋转的螺杆(3),壳体(1)内水平设置有自由转动的转轴(7),转轴(7)上缠绕有松紧带(6),壳体(1)的前后侧壁上开设有内外相通的通槽,松紧带(6)的两个活动端分别通过对应的通槽穿出壳体(1),转轴(7)与螺杆(3)之间设置有动力转向组件,动力转向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12)和第二锥齿轮(14),第一锥齿轮(12)固定在转轴(7)的左端,第二锥齿轮(14)套装在螺杆(3)上,螺杆(3)下方的壳体(1)内水平设置有滑板(8),滑板(8)底部安装有用于压迫患者伤口的压迫件(10),螺杆(3)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滑板(8)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搏器术后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螺纹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海霞,朱虹,刘利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海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