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653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包括集流腔体以及在所述集流腔体一侧插接口插接的导管:所述集流腔体另一侧连通设置有进液管以及出液管;所述集流腔体的两端通过堵盖密封;所述导管为通过挤压成型工艺挤出的多流道的管道结构;所述导管内的相邻流道之间通过加强筋隔开;所述集流腔体一侧的插接口为两个;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导管设置成双流道的管道结构,并在相邻两个导管内的流道之间设置加强筋,实现对导管内部进一步加强,增大了防冻液与导管内壁接触面积,即加大了对流换热面,如此使得系统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本申请降低热管理系统的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结构强度,同时提升换热效率。同时提升换热效率。同时提升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
,具体说是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在夏天时,新能源汽车在高速行车、服务区快速充电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此时需要启动动力电池内的冷却系统来给动力电池进行降温;在冬天时,地下车库的温度较低时,在行车之前需要启动动力电池内的加热系统来给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无论是冷却还是加热,其目的就是要让动力电池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将动力电池内的电能高效地输出为动能。
[0003]所以,无论是高温、低温还是常温,一个高效率的热管理设计系统就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寿命,最终将会影响车辆的行驶生命周期。
[0004]目前业内热管理方案中常用的冷板方案有冲压冷板、微通道管冷板及微通道管集成铝板形式,这些常用的热管理方案要么开发成本较高,要么产品的结构强度较低,且常见的微通道管冷板,成型工艺是挤压成型,其中间有很多加强筋,且无法做到“U”形折弯,所以应用性较为单一,生产出来的产品较重。
[0005]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导管设置成双流道的管道结构,并在相邻两个导管内的流道之间设置加强筋,实现对导管内部进一步加强,增大了防冻液与导管内壁接触面积,即加大了对流换热面,如此使得系统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本申请降低热管理系统的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结构强度,同时提升换热效率。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包括集流腔体以及在所述集流腔体一侧插接口插接的导管:所述集流腔体另一侧连通设置有进液管以及出液管;所述集流腔体的两端通过堵盖密封;
[0008]所述导管为通过挤压成型工艺挤出的多流道的管道结构,例如双流道的管道结构;所述导管内的相邻流道之间通过加强筋隔开;所述集流腔体一侧的插接口为两个,且与形状为U形的导管两端对应插接密封连接;防冻液循环沿着进液管进入至集流腔体,并沿着导管内部流动,再沿着出液管循环流出。
[0009]优选的,所述导管外壁套设有两个回形套;所述回形套内壁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密封件;两个回形套之间通过连棒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密封件为环形且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密封件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连棒外壁转动密封连接着驱动壳;所述驱动壳内滑动密封连接着驱动板;所述连棒位于所
述驱动壳内部的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相反螺纹;所述连棒与所述驱动板螺纹传动密封连接;两个所述驱动板将所述驱动壳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驱动腔以及中间位置的活动腔;所述驱动壳外壁通过透气孔与所述活动腔连通;所述驱动腔与相对应的所述空腔之间通过第一管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连棒外壁靠近所述驱动壳端部的位置固连着锁定盘;所述锁定盘朝着所述驱动壳的方向贯穿设置有矩形孔;所述矩形孔内滑动密封连接着L形块;所述L形块一端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L形块另一端与所述锁定盘之间通过拉簧连接;所述驱动壳与所述矩形孔对应的位置环向设置有卡齿;所述卡齿与所述L形块一端单向卡合。
[0012]优选的,所述活动腔内设有第一扭簧;所述驱动壳与所述连棒之间通过第一扭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壳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带动驱动板运动实现密封件的干瘪。
[0013]优选的,所述密封件与导管接触的一面镶嵌着第一磁铁;所述环形槽槽壁与所述第一磁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磁性相吸;干瘪后的密封件在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夹紧在环形槽内。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磁铁远离所述回形套的两侧设置;所述第一磁铁在与第二磁铁磁力吸引下,使得膨胀后的密封件与导管外壁接触的位置形成多个凹陷区;在流体进入凹陷区后,会使得密封件靠近回形套的两侧位置进一步膨胀密封。
[0015]优选的,所述回形套由回套和端套组成;所述端套位于所述回套靠近集流腔体的一侧设置;所述回套两侧贯穿设置有卡槽;所述端套与所述卡槽对应位置通过第二扭簧转动连接着卡条;所述卡条为J形;所述卡条另一端穿过所述卡槽并扣在所述卡槽远离第二扭簧的槽口处。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导管设置成双流道的管道结构,并在相邻两个导管内的流道之间设置加强筋,实现对导管内部进一步加强,增大了防冻液与导管内壁接触面积,即加大了对流换热面,如此使得系统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本申请降低热管理系统的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结构强度,同时提升换热效率。
[0018]2.本专利技术中导管外壁破损位置相对移动至回形套内侧后,工作人员转动驱动壳,驱动壳转动后会使得密封件膨胀,密封件膨胀后会将导管外壁抵紧,实现对导管破损位置的密封。
[0019]3.本专利技术中在流体例如防冻液沿着导管破损位置进入至凹陷区后,使得密封件凹陷区扩大,并使得密封件凹陷区受压,使得密封件受压后会将力传递至非凹陷区,而第一磁铁都是远离回形套的两侧设置的,故密封件的凹陷区受压后,密封件的非凹陷区会再次膨胀,使得密封件靠近回形套两侧的位置进一步膨胀密封,保证密封件对破损的导管外壁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的立体图;
[0023]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卡齿与L形块的位置图;
[0025]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驱动壳内部结构图;
[0027]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密封件工作状态变化图。
[0028]图中:集流腔体1、插接口11、进液管12、出液管13、堵盖14、导管2、流道21、加强筋22、回形套3、环形槽31、第二磁铁32、回套33、卡槽331、端套34、第二扭簧341、卡条342、密封件4、空腔41、第一磁铁42、凹陷区43、连棒5、驱动壳6、驱动腔61、活动腔62、透气孔63、第一管64、卡齿65、第一扭簧66、驱动板7、锁定盘8、矩形孔81、L形块82、第一斜面83、拉簧84。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30]如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详见以下实施例:
[0031]实施例1:
[0032]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包括集流腔体1以及在所述集流腔体1一侧插接口11插接的导管2:所述集流腔体1另一侧连通设置有进液管12以及出液管13;所述集流腔体1的两端通过堵盖14密封;
[0033]所述导管2为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包括集流腔体(1)以及在所述集流腔体(1)一侧插接口(11)插接的导管(2):所述集流腔体(1)另一侧连通设置有进液管(12)以及出液管(13);所述集流腔体(1)的两端通过堵盖(14)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2)为通过挤压成型工艺挤出的多流道(21)的管道结构;所述导管(2)内的相邻流道(21)之间通过加强筋(22)隔开;所述集流腔体(1)一侧的插接口(11)为两个,且与形状为U形的导管(2)两端对应插接密封连接;防冻液循环沿着进液管(12)进入至集流腔体(1),并沿着导管(2)内部流动,再沿着出液管(13)循环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2)外壁套设有两个回形套(3);所述回形套(3)内壁设置有环形槽(31);所述环形槽(31)内设置有密封件(4);两个回形套(3)之间通过连棒(5)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4)为环形且内部设置有空腔(41);所述密封件(4)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连棒(5)外壁转动密封连接着驱动壳(6);所述驱动壳(6)内滑动密封连接着驱动板(7);所述连棒(5)位于所述驱动壳(6)内部的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相反螺纹;所述连棒(5)与所述驱动板(7)螺纹传动密封连接;两个所述驱动板(7)将所述驱动壳(6)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驱动腔(61)以及中间位置的活动腔(62);所述驱动壳(6)外壁通过透气孔(63)与所述活动腔(62)连通;所述驱动腔(61)与相对应的所述空腔(41)之间通过第一管(64)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新型热管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棒(5)外壁靠近所述驱动壳(6)端部的位置固连着锁定盘(8);所述锁定盘(8)朝着所述驱动壳(6)的方向贯穿设置有矩形孔(81);所述矩形孔(81)内滑动密封连接着L形块(8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衍山郎林柳士江张海滨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舟之航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