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NG船C型罐内的波浪能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6166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NG船C型罐内的波浪能发电系统,波浪能收集模块包括活动设置于C型罐内的阻波板;液压发电模块包括设置于C型罐外的第一液压马达和第二液压马达;液压柱塞传导模块包括沿阻波板的周向阵列布置的至少一组液压柱塞传导单元,液压柱塞传导单元包括一耐低温柱体和设置于其前侧的第一液压柱、第一液压缸舱,设置于其后侧的第二液压柱、第二液压缸舱;耐低温柱体与阻波板固定连接,当耐低温柱体前端随阻波板分别向前、后移动时,可分别驱动第一液压马达、第二液压马达发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阻波板与C型罐舱壁边缘连接处设置多个耐低温柱体,每一个耐低温柱体配合一套发电装置,实现对波浪能的收集与利用,并辅助与LNG船各电器运作。助与LNG船各电器运作。助与LNG船各电器运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NG船C型罐内的波浪能发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波浪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LNG船C型罐内的波浪能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缓解环境污染,同时有效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具有清洁低碳优势的天然气在全球各地区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0003]天然气的运输主要是在大气压力环境下

163℃条件下将其液化成液化天然气储存在液货舱内再通过LNG船舶运输。LNG储存罐是LNG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圆筒形筒体和半球形封头组成,具有承压性能好,无需次屏壁,普适性等优点。当前装载有LNG的罐在运输过程中,由于LNG运输时船舶的晃动与LNG长时间的放置会对罐内固定的阻波板产生不必要的损耗,结合目前波浪能是海洋能中品位最高的能量和波浪能的能流密度最大,是可观的廉价能量,但目前波浪能在船舶领域利用率不高,相应的工业产品开发较少。所以目前如何充分运用其因晃动而产生的波能从而降低对罐内阻波板的损耗和减少因晃动而导致的不稳定因素是目前LNG在运输中亟需被解决的重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LNG船C型罐内的波浪能发电系统,通过在阻波板与C型罐舱壁边缘连接处设置多个耐低温柱体,每一个耐低温柱体配合一套发电装置,实现对波浪能的收集与利用,并辅助与LNG船各电器运作。
[0005]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LNG船C型罐内的波浪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波浪能收集模块、液压柱塞传导模块和液压发电模块;所述波浪能收集模块包括活动设置于C型罐内的阻波板,所述阻波板能沿C型罐的轴向前后移动;所述液压发电模块包括设置于C型罐外的第一液压马达和第二液压马达;所述液压柱塞传导模块包括沿所述阻波板的周向阵列布置的至少一组液压柱塞传导单元,每一组液压柱塞传导单元均包括一耐低温柱体和依次设置于所述耐低温柱体前侧的第一液压柱、第一液压缸舱,以及依次设置于所述耐低温柱体后侧的第二液压柱、第二液压缸舱;所述第一液压柱与第一液压缸舱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液压柱与第二液压缸舱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舱设有第一输出导管口和第一输入导管口,所述第二液压缸舱设有第二输出导管口和第二输入导管口,所述第一输出导管口依次与所述液压发电模块的第一液压马达、第二输入导管口相连,所述第二输出导管口依次与所述液压发电模块的第二液压马达、第一输入导管口相连;所述耐低温柱体与阻波板固定连接,当所述耐低温柱体前端随所述阻波板向前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一液压柱挤压第一液压缸舱内的耐低温液压油从而驱动所述第一液压马达发电,当所述耐低温柱体后端随所述阻波板向后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二液压柱挤压第二液压缸舱内的耐低温液压油从而驱动所
述第二液压马达发电。
[0007]上述方案中,所述耐低温柱体的前端设有第一柱头,耐低温柱体的后端设置设有第二柱头。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液压柱的后端设有第一应力传导板,所述第二液压柱的前端设有第二应力传导板。
[0009]上述方案中,每一组液压柱塞传导单元还包括第一外固定框架层和第二外固定框架层,所述第一液压柱和第一液压缸舱均安装于第一外固定框架层内,所述第二液压柱和第二液压缸舱均安装于第二外固定框架层内,所述耐低温柱体前端伸入第一外固定框架层内,耐低温柱体后端伸入第二外固定框架层内。
[0010]上述方案中,所述波浪能发电系统还包括环状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与LNG船C型罐罐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固定框架层和第二外固定框架层均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底座内侧。
[0011]上述方案中,所述固定底座内侧的中部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阻波板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并在限位凹槽的长度范围内前后移动。
[001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液压缸舱前端设有第一行程控制器和第二行程控制器,所述第二液压缸舱后端设有第三行程控制器和第四行程控制器。
[0013]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输入导管口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输入导管口上设有第二单向阀。
[0014]上述方案中,所述阻波板上开设有若干可供液化天然气流通的通孔。
[001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液压马达和第二液压马达分别安装于C型罐外壁的两侧。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本技术将阻波板设计为可沿LNG船C型罐轴向前后移动的活动板,一方面可以抑制液化天然气上表面大幅度晃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阻波板因液态天然气晃动而产生的位移,将波浪能转化为机械能,并通过液压柱塞传导单元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驱动两个液压马达发电,实现对波浪能的收集与利用,并辅助与LNG船各电器运作。
[0018]2、液压柱塞传导单元沿阻波板的周向边缘布置多组,可以对波浪能进行充分的收集和利用,提高发电效率。
[0019]3、采用耐低温柱体传导机械能,可有效防止低温下材料的属性脆化,进而保证阻波板的正常使用。
[0020]4、通过在液压缸舱壁处安装行程器控制器,来防止液压柱顶端和液压缸底部接触过紧而阻碍导管口低温液压油的回流,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021]5、利用单向阀控制低温液压油的流向,即可充分利用阻波板因液化天然气晃动而产生的位移,使得收集的波浪能达到充分利用。
[0022]6、本技术波浪能发电系统的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不高,运行可靠。
附图说明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4]图1是本技术波浪能发电系统在LNG船C型罐内的位置示意图;
[0025]图2是多个液压柱塞传导单元组合时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0026]图3是波浪能发电系统初始状态示意图;
[0027]图4是波浪能发电系统的阻波板前移状态下单个液压柱塞传导单元的示意图;
[0028]图5是波浪能发电系统的阻波板后移状态下单个液压柱塞传导单元的示意图;
[0029]图6是波浪能发电系统的导管方向排布示意图。
[0030]图中:10、阻波板;
[0031]20、液压柱塞传导单元;21、耐低温柱体;211、第一柱头;212、第二柱头;221、第一液压柱;222、第一液压缸舱;223、第一应力传导板;224、第一输出导管口;225、第一输入导管口;226、第一行程控制器;227、第二行程控制器;228、第一单向阀;229、第一外固定框架层;231、第二液压柱;232、第二液压缸舱;233、第二应力传导板;234、第二输出导管口;235、第二输入导管口;236、第三行程控制器;237、第四行程控制器;238、第二单向阀;239、第二外固定框架层;
[0032]31、第一液压马达;32、第二液压马达;
[0033]40、固定底座;
[0034]200、LNG船C型罐罐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NG船C型罐内的波浪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波浪能收集模块、液压柱塞传导模块和液压发电模块;所述波浪能收集模块包括活动设置于C型罐内的阻波板,所述阻波板能沿C型罐的轴向前后移动;所述液压发电模块包括设置于C型罐外的第一液压马达和第二液压马达;所述液压柱塞传导模块包括沿所述阻波板的周向阵列布置的至少一组液压柱塞传导单元,每一组液压柱塞传导单元均包括一耐低温柱体和依次设置于所述耐低温柱体前侧的第一液压柱、第一液压缸舱,以及依次设置于所述耐低温柱体后侧的第二液压柱、第二液压缸舱;所述第一液压柱与第一液压缸舱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液压柱与第二液压缸舱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舱设有第一输出导管口和第一输入导管口,所述第二液压缸舱设有第二输出导管口和第二输入导管口,所述第一输出导管口依次与所述液压发电模块的第一液压马达、第二输入导管口相连,所述第二输出导管口依次与所述液压发电模块的第二液压马达、第一输入导管口相连;所述耐低温柱体与阻波板固定连接,当所述耐低温柱体前端随所述阻波板向前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一液压柱挤压第一液压缸舱内的耐低温液压油从而驱动所述第一液压马达发电,当所述耐低温柱体后端随所述阻波板向后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二液压柱挤压第二液压缸舱内的耐低温液压油从而驱动所述第二液压马达发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NG船C型罐内的波浪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耐低温柱体的前端设有第一柱头,耐低温柱体的后端设置设有第二柱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NG船C型罐内的波浪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柱的后端设有第一应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宝徐上柳宏毓孙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