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铝合金基体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高耐蚀性组合镀层包括由内向外的底层Ni-P层、电镀Cu层、中间层Ni-P层、Ni-P-PTFE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提高了镀层的耐蚀性能,提高了连接器产品外壳(即铝合金基体)导电性、耐磨性、耐高温性能,保证产品在高温条件下及雷雨天气稳定工作。工作。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铝合金基体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
[0001]本技术涉及铝合金基体表面防护
,具体为一种用于铝合金基体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
技术介绍
[0002]航空连接器领域中,为了保证航空电气和电子设备抗浪涌干扰能力等相关技术指标,航空连接器壳体一般为铝合金材质,目前通常在航空连接器壳体表面加工有镀覆层,以保证航空连接器具有高耐蚀性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例如以Ni-P-PTFE镀层作为连接器壳体的表面镀覆层,可提高壳体间导电性能,提高壳体耐磨性、耐高温性能力。但是由于Ni-P-PTFE镀层中加入了PTFE颗粒,使得镀层孔隙率相对较大,进而使得在铝合金基体上直接镀覆该镀层或化学镀镍层作为底镀层上镀覆该镀层耐蚀性能无法满足500h中性盐雾或240h酸性盐雾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铝合金基体上涂覆Ni-P-PTFE镀层时,存在的不能满足500h中性盐雾或240h酸性盐雾要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铝合金基体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
[0004]实现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铝合金基体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高耐蚀性组合镀层包括由内向外的底层Ni-P层、电镀Cu层、中间层Ni-P层、Ni-P-PTFE层。
[0005]进一步地,所述底层Ni-P层采用高磷化学镀镍工艺制成,且所述底层Ni-P层的厚度为18~25μm。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层Ni-P层采用高磷化学镀镍工艺制成,且所述中间层Ni-P层的厚度为18~25μm。
[0007]进一步地,所述电镀Cu层采用氰化镀铜工艺制成,且所述电镀Cu层的厚度为8~12μm
[0008]进一步地,所述Ni-P-PTFE层中,PTFE的含量为25%~30%。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计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提高了镀层的耐蚀性能,提高了连接器产品外壳(即铝合金基体)导电性、耐磨性、耐高温性能,保证产品在高温条件下及雷雨天气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技术中用于铝合金基体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的示意图;
[0012]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铝合金基体上高耐蚀性组合镀层的制备工序流程图;
[0013]其中,1、底层Ni-P层;2、电镀Cu层;3、中间层Ni-P层;4、Ni-P-PTFE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技术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15]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
[001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17]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铝合金基体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参见图1所示,高耐蚀性组合镀层包括由内向外的底层Ni-P层1、电镀Cu层2、中间层Ni-P层3、Ni-P-PTFE层4,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依据铝合金基体由外到内的腐蚀过程,中间层Ni-P层3对电镀Cu层2形成阳极,在中间层Ni-P层3与电镀Cu层2之间形成阳极保护层;电镀Cu层2对底层Ni-P层1形成阴极,在底层Ni-P层1与电镀Cu层2形成阴极保护层,通过阴极性保护层和阳极性保护层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了整个镀层的耐蚀性。
[0018]进一步地,所述底层Ni-P层1作为高耐蚀性组合镀层的最底层,即与铝合金基体表面直接接触的一层,Ni-P层也称为化学镀镍磷合金层,其中,Ni为镍元素的化学元素符号,P为磷元素的化学元素符号,其具有化学镀镍层非晶结构耐蚀性较好的特性,可以提高铝合金基体的耐蚀性,本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底层Ni-P层1采用高磷化学镀镍工艺制成,且所述底层Ni-P层的厚度为18~25μm。
[0019]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层Ni-P层3主要是与电镀Cu层2之间形成一层小电位差的阳极保护层,降低镀层电化学腐蚀动力和腐蚀速率,选择小电位差的阳极保护层,使电化学腐蚀速率减小。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层Ni-P层3采用高磷化学镀镍工艺制成,且所述中间层Ni-P层3的厚度为18~25μm。
[0020]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择优选择电镀Cu层2作为过渡层,其具有孔隙率较低、整平效果好的特性,其可以解决化学镀镍层孔隙率较大的问题,提高高耐蚀性组合镀层的耐蚀性能。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镀Cu层2采用氰化镀铜工艺制成,且所述电镀Cu层2的厚度为8~12μm。
[0021]进一步地,所述Ni-P-PTFE层4的作用是提高零件表面的耐蚀性及润滑性,同时,
本具体实施方式将Ni-P-PTFE层4中PTFE的含量提升至25%~30%,其中,PTFE为聚四氟乙烯的缩写,使Ni-P-PTFE层4表面呈深灰色,现有的铝合金基体上Ni-P-PTFE层中PTFE的含量通常小于20%,制作的镀层的颜色会灰白色。
[002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所示,铝合金基体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的制备工序为:超声波除油
→
热水洗
→
流动冷水洗
→
碱腐蚀
→
逆流漂洗
→
酸除垢
→
逆流漂洗
→
出光一逆流漂洗
→
一次浸锌
→
逆流漂洗一退锌
→
逆流漂洗
→
二次浸锌
→
逆流漂洗
→
化学镀镍
→
逆流漂洗
→
去离子水洗
→
化学镀镍
→
逆流漂洗
→
去离子水洗
→
氰化镀铜
→
逆流漂洗
→
去离子水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铝合金基体的高耐蚀性组合镀层,其特征在于:高耐蚀性组合镀层包括由内向外的底层Ni-P层、电镀Cu层、中间层Ni-P层、Ni-P-PTFE层;所述底层Ni-P层和所述中间层Ni-P层均为化学镀镍磷合金层;所述中间层Ni-P层对所述电镀Cu层形成阳极,在所述中间层Ni-P层与所述电镀Cu层之间形成阳极保护层;所述电镀Cu层对所述底层Ni-P层形成阴极,在所述底层Ni-P层与所述电镀Cu层形成阴极保护层。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淼,李建航,宋秀辉,薛亮,车向通,杨丹,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