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478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门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能够避免壳体部上的浮起的发生,并且,能够不对形成为质地较软的壳体部造成影响地牢固地安装内把手装置。在车辆用门(10)上所安装的内把手装置(12)中,一体成型有车门内衬(16)和壳体部(32),并且,具有内把手(18)的基底部件(24)被安装在所述壳体部(32)上,设有:所述壳体部(32)和所述基底部件(24)在共同被紧固在内面板(14)上的状态下固定的共同固定部(40);不经由所述壳体部(32)而将所述基底部件(24)直接固定在所述内面板(14)上的直接固定部(3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把手相对于车辆用门的安装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l中,公开了相对于作为内装部件的车门内饰 (车门内衬)安装车辆用的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在该专利文献l所公开的安装构造中,采用了使具有收纳操作把 手的收容凹部的壳体部与所述车门内衬分体地构成、经由自攻螺丝(tapping screw )将所述壳体部相对于车门内衬螺紋紧固的结构。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1 - 271519号公报不过,为了削减零件数量、并消除所述车门内饰与所述壳体部 的连结部位处的台阶(分型),考虑到将所述壳体部一体地形成在 所述车门内一于上。但是,在例如用树脂制材料一体成形所述壳体部和所述车门内 衬的情况下,可能会在形成为质地较软且为薄壁状的壳体部的端缘 部发生浮起,并且,可能会因内把手的转动操作导致在内把手装置 中产生松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用门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即使在将壳体部与表面部件一体成形 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所述壳体部上的浮起的发生,并且,能够不 对形成为质地较软的壳体部造成影响地牢固地安装内把手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门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 具有车辆用门的表面部件和安装在所述表面部件上的内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表面部件上, 一体地形成所述内把手装置的壳 体部,并且,在所述壳体部上安装基底部件,该基底部件具有所述内把手装置的操作部,设有所述壳体部和所述基底部件被共同固 定在门面板上的共同固定部;不经由所述壳体部而将所述基底部件 直接固定在所述门面板上的直接固定部。例如利用树脂制材料一体成型表面部件和壳体部时,可能会在 形成为质地较软且为薄壁状的壳体部的端缘部上发生浮起,但在本 专利技术中,设置了共同固定部,通过将质地较软的壳体部、基底部件、 以及形成为质地较硬的门面板这三者共同紧固,能够有效地防止所 述壳体部的浮起。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避开形成为质地较软的壳体部(表 面部件)、而将基底部件相对于门面板直接固定的直接固定部,能 够不对形成为质地较软的壳体部造成影响地、将内把手装置相对于 形成为质地较硬的门面板牢固地安装。因此,通过设在基底部件上 的操作部的转动操作,能够防止内把手装置中发生松动,实现牢固 地安装。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壳体部以面对用于穿插操作部的开口部的 方式设置,共同固定部设在比直接固定部更接近所述开口部的位置 上,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所述壳体部的浮起的发生。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相对于车辆用门安装内把手装置时,即 使在由质地较软的材料构成的表面部件上一体成型壳体部的情况 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面对开口部的壳体部的端缘部的浮起的发生。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共同固定部在壳体部与门面板之间夹装有 基底部件的状态下通过贯通部件被固定,供所述贯通部件穿插的壳 体部的贯通孔,被设定为比供所述贯通部件穿插的基底部件的贯通 孔小,由此,在利用贯通部件进行共同紧固时,壳体部的贯通孔的 周缘部在紧固部位、能够在其间不夹有基底部件的情况下相对于门 面板直接固定,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质地较软的壳体部的浮起的发 生。4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壳体部的贯通孔的内周部,设有穿插于 基底部件的贯通孔内的环状突出部,由此,能够可靠且简便地实现 临时组装时的壳体部与基底部件之间的定位,能够提高安装作业性。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壳体部上设置与基底部件卡合、临时组 装保持所述基底部件的卡合部,由此,能够可靠且简便地实现临时 组装时的壳体部与基底部件之间的定位,能够提高安装作业性。 (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得到一种车辆用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即 使在将壳体部与表面部件一体成型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所述壳体 部上的浮起的发生,并且,能够不对形成为质地较软的壳体部造成 影响地牢固地安装内把手装置。附图说明图l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 造所适用的车辆用门的车室内的立体图。图2是设置在所述车室内的内把手装置的放大主视图。 图3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构成所述内把手装置的车门内衬的 ;故大主—见图。图4是从车外的背面侧观察到的所述车门内衬的壳体部的放大 立体图。图5是相对于所述车门内衬安装了基底部件的状态的一部分切 除放大立体图。图6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相对于所述车门内衬安装了基底部 件的状态的放大主视图。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8是沿图6的VIII-VIII线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共同固定部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用门12 内把手装置14 内面板(门面板)16 车门内衬(表面部件)18 内把手(操作部)24 基底部件32 壳体部34 开口部36 直接固定部40 共同固定部42 孔部(壳体部的贯通孔)44 爪片(卡合部)48 环状突出部50 贯穿孔(基底部件的贯通孔)60 螺栓(贯通部件)62 螺母(贯通部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适当的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l是表示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所适用的车辆 用门的车室内的立体图。图2是设置在所述车室内的内把手装置的放 大主视图。图3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构成所述内把手装置的车门内 衬的放大主视图。图4是从车外的背面侧观察到的所述车门内衬的壳 体部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相对于所述车门内衬安装了基底部件的状 态的 一部分切除放大立体图。图6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相对于所述 车门内衬安装了基底部件的状态的放大主视图。图7是沿图6的 VII-VII线的放大纵剖视图。图8是沿图6的VIII-VIII线的放大纵剖视 图。图9是图8所示的共同固定部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驾驶席侧的车辆用门10的车室内侧,设 有内把手装置12。该内把手装置12构成为具有安装在车辆用门IO的后述的内面板(门面板)14上、起表面部件的作用的车门内衬(车 门内饰)16;经由拉线(未图示)分别连结在车辆用门10的未图示 的锁定装置上的内把手(操作部)18以及锁定按钮20;夹装在所述 车门内衬16与所述内面板14之间、轴接有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此外,在图1以及图2中,在内把手18以及锁定按钮20的车室内 侧的一方的侧部附近,安装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装饰板26,并且,在 另一方的侧部附近,配设有沿车辆用门10的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带 状的装饰件28。此外,内面板14例如由铝、钢铁等的金属制材料形 成,是与未图示的外面板一同构成门面板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 省略了外面板的图示而仅图示了内面板14 (参照图7至图9),并且, 使所述内面板14起到门面板的作用。如图3以及图4所示,车门内衬16由树脂制材料或布制材料等构 成,从车室侧观察时,在所述车门内衬16的上部侧, 一体成形有壳 体部32,在该壳体部32上形成收容内把手18以及锁定按钮20的大致 矩形形状的收容凹部30。在所述壳体部32的端缘部上,形成有用于 在组装时将内把手18沿大致水平方向穿插的开口部34。在此情况下, 所述壳体部32以面对着用于从车外侧将内把手18穿插的所述开口部 34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部32的形成收容凹部30的底壁32a上,贯通形成有构 成后述的直接固定部36的圆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门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具有车辆用门的表面部件和安装在所述表面部件上的内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表面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所述内把手装置的壳体部,并且,在所述壳体部上安装基底部件,所述基底部件具有所述内把手装置的操作部, 所 述内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设有:所述壳体部和所述基底部件被共同固定在门面板上的共同固定部;和不经由所述壳体部而将所述基底部件直接固定在所述门面板上的直接固定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宗实甲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