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进祥专利>正文

变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4614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变压装置,包括:一第一线圈,设置于变压装置的一次侧的第一位置,用以产生一第一磁通量;一第二线圈,设置于变压装置的二次侧,该第二线圈耦合所述第一磁通量,以产生一第二磁通量与一二次侧等效漏电感;以及一第三线圈,为一独立线圈,设置于一次侧的第二位置,并耦接第一线圈,该第三线圈用以独立产生一第三磁通量与一电感量,该第三磁通量通过第一线圈耦合至所述的子线圈;其中,变压装置是利用第三线圈的匝数设定调整第三磁通量与所述电感量,以改变所述二次侧等效漏电感的大小。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增加一次侧的一外加的第三线圈来调整二次侧的电感量与等效漏电感,来达成减少二次侧上多个漏电感间的差异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变压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以减少线圈间的漏电感差异量并增加 电感量的变压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变压装置均存在漏电感(Leakage Inductance),即是一次侧(Primary Side) 线圈所产生的磁通量,没有完全耦合至二次侧(Secondary Side)线圈时所产生的电感。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1B,图1A显示一现有使用于双灯管背光模块的变压装置 100示意图,图1B显示图1A变压装置100接上电源后的等效电路图。背光模块是利用一个 变压装置同时控制二灯管10,且二次侧的第二线圈N2包含四个子线圈N21、N22、N23、N24, 每个线圈匝数相同。由图1B可以了解,因变压装置100耦合不完全,产生漏电感效应,故二 次侧的子线圈N21、N22、N23、N24,分别会产生二次侧等效漏电感L21、L22、L23、L24。表一第二线圈产生所产生的等效漏电感量第二线圈N21N22N23N24漏电感量200mHlOOmHlOOmH200mH请同时参考表一,此数据为实测的结果,表一为第二线圈(N21 N24)产生所产生 的二次侧等效漏电感量,当第一线圈m产生的第一磁通量耦合二次侧的子线圈N21、N22、 N23、N24时,常因为漏电感效应的影响,使所述的子线圈N21、N22、N23、N24的耦合电感量 产生差异,例如子线圈N21与子线圈N22的漏电感差异量有非常大的差异,例如差异量为 100%。因此,二次侧的电压不平衡,会对负载造成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在提供一种变压装置,可减少漏电感差异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在提供一种变压装置,可节省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在提供一种变压装置,使电路能有效平衡。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装置,包含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以及一第 三线圈。第一线圈,设置于变压装置的一次侧的第一位置,用以产生一第一磁通量;第二线 圈,包含四个子线圈,设置于变压装置的二次侧,第二线圈耦合第一磁通量,以产生一第二 磁通量与一二次侧等效漏电感;第三线圈,为一独立线圈,并耦接第一线圈,第三线圈用以 独立产生一第三磁通量与一电感量,第三磁通量通过第一线圈耦合至子线圈。其中,变压装 置是利用第三线圈的匝数设定调整第三磁通量与电感量,以改变该二次侧等效漏电感的大 小。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装置,包含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以及一第三线圈。第一线圈,设置于变压装置的一次侧的第一位置,用以产生一第一磁通量;第二线 圈,包含六个子线圈,设置于变压装置的二次侧,第二线圈耦合第一磁通量,以产生一第二 磁通量与一二次侧等效漏电感;第三线圈,为一独立线圈,并耦接第一线圈,第三线圈用以 独立产生一第三磁通量与一电感量,第三磁通量通过第一线圈耦合至子线圈。其中,变压装 置是利用第三线圈的匝数设定调整第三磁通量与电感量,以改变该二次侧等效漏电感的大 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装置,包含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以及一第 三线圈。第一线圈,设置于变压装置的一次侧的第一位置,用以产生一第一磁通量;第二线 圈,包含八个子线圈,设置于变压装置的二次侧,第二线圈耦合第一磁通量,以产生一第二 磁通量与一二次侧等效漏电感;第三线圈,为一独立线圈,并耦接第一线圈,第三线圈用以 独立产生一第三磁通量与一电感量,第三磁通量通过第一线圈耦合至子线圈。其中,变压装 置是利用第三线圈的匝数设定调整第三磁通量与电感量,以改变该二次侧等效漏电感的大 本专利技术的变压装置是利用外加线圈所产生的电感与多线圈缠绕的结合,改善因线 圈的相对位置不同所产生漏电感差异量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A显示一现有使用于双灯管背光模块的变压装置示意图。图1B显示图1A变压装置接上电源后的等效电路图。图2A显示本专利技术变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B显示图2A变压装置接上电源后的等效电路图。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变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变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显示本专利技术变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显示本专利技术变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标号100、200、300、400、500、600变压装置10、20 灯管N1 第 线圈N2第二线圈N3第三线圈Nil、N12、N13、N14、N21、N22、N23、N24、N25、N26、N27、N28、N215、N216 子线圈C 电容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请参阅图2A,图2A显示本专利技术变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变压装置200可 使用于一背光模块中。其中背光模块具有两组灯管20。变压装置200具有一次侧与二次侧,变压装置200包含一第一线圈(Coil)Nl、一第 二线圈N2、以及一外加的第三线圈N3。需注意者,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线圈N3为一外加于变压装置200的独立线圈,在于一实作中,第一线圈m与第三线圈N3,由相同的导电材质所制作。 于另一实作中,第一线圈m与第三线圈N3,可由不同的导电材质所制作。且第一线圈m与 第三线圈N3个自分别缠绕于铁芯(图未示)。第一线圈m —端耦接第三线圈N3,第二线圈具有四个子线圈N21、N22、N23、N24, 且灯管20为一 U型灯管,并设置于二次侧的侧边,灯管20分别与子线圈N21、N22、N23、N24 相互耦接。在本实施例中,子线圈N21、N22、N23、N24的匝数相同,但本专利技术不应以此为限。第一线圈m与第三线圈N3,分别设置于一次侧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且用以产 生磁通量φ 、φ3,第二线圈Ν2则设置于二次侧。一次侧的第一线圈附与第三线圈Ν3所 产生磁通量φ 、φ3,产生磁通量φ2。其中,磁通量φ2包含磁通量φ21、φ22、φ23、φ24。第一线圈m所在的第一位置与第三线圈N3所在的第二位置形成一角度,且该角 度依据一实施例,不为180度。在本实施例中角度呈垂直,也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实质上 呈垂直,但本专利技术不应以此为限,也可视产品需求来调整角度。当变压装置200接上电源(未图示)后,第一线圈m与第三线圈N3分别会产生 磁通量φ 、φ3。接着,第二线圈Ν2是依据磁通量φ 、φ3的变化以输出一感应电流。该感 应电流是流入灯管20,以驱动灯管20使灯管20发光。另外,第二线圈Ν2所输出的感应电 流也相对应地感应出一磁通量φ2于铁芯上。请同时参考图2Α与图2Β,图2Β显示图2Α变压装置200接上电源后的等效电路 图。并且由下列理想变压装置的公式可以得知f \Γ2 VL2Y=L\x — +121(1)UlJ / λ/2 L22f=L\x -+122(2)Uu(μ Λ2Liy=Llx — +123(3)Uu124'= Il χ ——+£24(4)K Nl J在算式(1)、(2)、(3)、以及(4)中,L21 L24为未加第三线圈Ν3时的二次侧等 效漏电感,L21’ L24,为增加第三线圈Ν3后的二次侧等效漏电感,由算式(1)、(2)、(3)、 以及(4)可以了解,一次侧增加了漏电感Ll后,二次侧等效漏电感L21 L24将大幅减少, 而Ll X (Ν2/Ν1)2又大于二次侧等效漏电感L21 L24,故增加第三线圈Ν3后的二次侧等效 漏电感L21’ L24’相互间的差异值将因此而减少。换句话说,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变压装置包含:一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变压装置的一次侧的第一位置,用以产生一第一磁通量;一第二线圈,包含四个子线圈,设置于所述变压装置的二次侧,该第二线圈耦合所述第一磁通量,以产生一第二磁通量与一二次侧等效漏电感;以及一第三线圈,为一独立线圈,设置于一次侧的第二位置,并耦接所述第一线圈,该第三线圈用以独立产生一第三磁通量与一电感量,该第三磁通量通过所述第一线圈耦合至所述的子线圈;其中,所述变压装置是利用所述第三线圈的匝数设定调整所述第三磁通量与所述电感量,以改变所述二次侧等效漏电感的大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进祥
申请(专利权)人:陈进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