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系统,包括储油容器、气液离心分离器、气液沉降分离器、油液回收罐、真空压缩机与油气分离器,储油容器上设有大气补气阀与排油气阀,储油容器的内侧底部置有吸油头,吸油头与排油气阀之间连接有排油气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系统,利用外吸油筒上方气流携带底油对余油进行回收,吸油头不会吸附在储油容器的底壁上,工作稳定性较好;可对容器内的底油与油气均进行抽除,油品回收率较高;在底油和油气被抽除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会导致储油容器内的气体泄露,安全环保。安全环保。安全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系统,属于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
技术介绍
[0002]储油容器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定期清洗。根据环保要求,储油容器在清洗时要尽量减少油污水的排放,因此需要先将储油容器内的余油排除干净后,才能用水进行清洗。传统技术中,通常是采用在储油容器底部设置排油口的自排方式,这种方式由于是依靠自身流动性进行排除,油液排除不彻底。
[0003]为此,申请号为202220285472.6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真空储油罐底油回收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真空泵本体在底油吸头处形成真空地带,进而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储油罐底部的底油都吸到底油回收桶的内部,从而实现对储油罐内的余油进行清除回收的目的。
[0004]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需要将底油吸头插入储油罐的内侧底部,因此储油罐为敞口状态,从而会导致储油罐内挥发的饱和油气排入大气,不仅污染了大气环境,还造成了油品浪费;另外,在抽取过程中,底油吸头容易吸附在储油罐底壁上,影响油液的正常吸取。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环保、回收率较高、工作稳定的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系统。
[000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系统,包括储油容器、气液离心分离器、气液沉降分离器、油液回收罐、真空压缩机与油气分离器,储油容器上设有大气补气阀与排油气阀,储油容器的内侧底部置有吸油头,吸油头包括有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的外吸油筒,外吸油筒的底部设有排油口,外吸油筒的内侧连接有内吸油筒,内吸油筒的下端设有与排油口相对应的排气孔,内吸油筒的上端与排油气阀之间连接有排油气管,排油气阀与气液沉降分离器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一气管,气液沉降分离器的出气口与真空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二气管,真空压缩机的出气口与油气分离器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三气管,油气分离器的出气口上连接有排气管道,排油气阀与气液离心分离器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四气管,气液离心分离器的出气口与气液沉降分离器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五气管,气液沉降分离器与气液离心分离器的出液口均连接油液回收罐,第一气管与第四气管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启闭阀与第二启闭阀。
[0007]优选的,上述储油容器上设有循环补气阀,循环补气阀与排气管道之间连接有循环补气管,排气管道上设有排气阀。
[0008]优选的,上述第二气管上设有单向阀。
[0009]优选的,上述单向阀为自力式逆止阀。
[0010]优选的,上述油气分离器的底部设有第一油液回收阀。
[0011]优选的,上述油液回收罐的底部设有第二油液回收阀。
[0012]优选的,上述油气分离器的出液口与真空压缩机的工作液进口之间连接有工作液循环管,工作液循环管上设有冷却器。
[0013]优选的,上述冷却器处对应设有散热扇。
[0014]优选的,本系统还包括有车架,气液离心分离器、气液沉降分离器、油液回收罐、真空压缩机、油气分离器、冷却器与散热扇均整合在车架上。
[00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6]第一,本系统利用外吸油筒上方气流携带底油对余油进行回收,吸油头不会吸附在储油容器的底壁上,工作稳定性较好;
[0017]第二,本系统可对容器内的底油与油气均进行抽除,油品回收率较高;
[0018]第三,本系统在油气和底油两个抽除过程中都不会导致储油容器内的气体泄露,安全环保。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吸油头的剖视图。
[0021]图中:1、储油容器;2、吸油头;3、排油气管;4、油液回收罐;5、工作液循环管;6、冷却器;7、车架;8、第二油液回收阀;9、第一油液回收阀;10、油气分离器;11、散热扇;12、真空压缩机;13、第三气管;14、单向阀;15、第二气管;16、排气管道;17、排气阀;18、循环补气管;19、气液沉降分离器;20、第五气管;21、气液离心分离器;22、第一气管;23、第一启闭阀;24、第四气管;25、第二启闭阀;26、排油气阀;27、循环补气阀;28、大气补气阀;29、内吸油筒;30、排油口;31、排气孔;32、外吸油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系统,包括储油容器1、气液离心分离器21、气液沉降分离器19、油液回收罐4、真空压缩机12与油气分离器10,储油容器1上设有大气补气阀28与排油气阀26,储油容器1的内侧底部置有吸油头2,吸油头2包括有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的外吸油筒32,外吸油筒32的底部设有排油口30,外吸油筒32的内侧连接有内吸油筒29,内吸油筒29的下端设有与排油口30相对应的排气孔31,内吸油筒29的上端与排油气阀26之间连接有排油气管3,排油气阀26与气液沉降分离器19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一气管22,气液沉降分离器19的出气口与真空压缩机12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二气管15,真空压缩机12的出气口与油气分离器10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三气管13,油气分离器10的出气口上连接有排气管道16,排油气阀26与气液离心分离器21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四气管24,气液离心分离器21的出气口与气液沉降分离器19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五气管20,气液沉降分离器19与气液离心分离器21的出液口均连接油液回收罐4,第一气管22与第四气管24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启闭阀23与第二启闭阀25。
[0025]使用时,排油气阀26与第二启闭阀25开启、第一启闭阀23关闭,真空压缩机12动
作,使外吸油筒32的上端口处产生气流,储油容器1内的油气随气流进入外吸油筒32,然后经排气孔31进入内吸油筒29内,同时,储油容器1内的底油经排油口30同样进入内吸油筒29内,然后底油与油气随气流依次经内吸油筒29、排油气管3、排油气阀26与第四气管24进入气液离心分离器21,在气液离心分离器21的作用下,大部分的油液被收集至油液回收罐4内,少部分的油液随气流经第五气管20进入气液沉降分离器19,在气液沉降分离器19的作用下,气流中携带的油液被收集至油液回收罐4内,然后油气经第二气管15进入真空压缩机12,经真空压缩机12压缩后,油气进入油气分离器10内,在油气分离器10的作用下,气流中的油被收集,气体经排气管道16排出至外部接收点;当底油抽除干净后,开启第一启闭阀23并关闭第二启闭阀25,储油容器1内的油气依次经吸油头2、排油气管3、排油气阀26与第一气管22直接进入气液沉降分离器19内,同理进行油液的收集与气体的排放;当储油容器1内气压因抽取而降低时,外部大气可通过大气补气阀28进入储油容器1内,为真空压缩机12提供所需气流。
[002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27]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油容器余油收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容器(1)、气液离心分离器(21)、气液沉降分离器(19)、油液回收罐(4)、真空压缩机(12)与油气分离器(10),储油容器(1)上设有大气补气阀(28)与排油气阀(26),储油容器(1)的内侧底部置有吸油头(2),吸油头(2)包括有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的外吸油筒(32),外吸油筒(32)的底部设有排油口(30),外吸油筒(32)的内侧连接有内吸油筒(29),内吸油筒(29)的下端设有与排油口(30)相对应的排气孔(31),内吸油筒(29)的上端与排油气阀(26)之间连接有排油气管(3),排油气阀(26)与气液沉降分离器(19)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一气管(22),气液沉降分离器(19)的出气口与真空压缩机(12)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二气管(15),真空压缩机(12)的出气口与油气分离器(10)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三气管(13),油气分离器(10)的出气口上连接有排气管道(16),排油气阀(26)与气液离心分离器(21)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四气管(24),气液离心分离器(21)的出气口与气液沉降分离器(19)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五气管(20),气液沉降分离器(19)与气液离心分离器(21)的出液口均连接油液回收罐(4),第一气管(22)与第四气管(24)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启闭阀(23)与第二启闭阀(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法俭,黄志婷,任昌青,袁铮,焦建梅,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真空设备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