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污型涤纶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371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耐污型涤纶面料,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互相固定连接的内层及外层,外层远离内层的一侧形成有若干导流条,导流条与外层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若干吸附条,内层与外层之间形成有若干耐污空腔,内层靠近外层的一侧形成有位于耐污空腔内的耐污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吸附条及耐污空腔来实现对外界污渍的吸附,保证了面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耐污性,涤纶纤维能够很好的吸附外界污渍,通过涤纶纤维的设置来进一步加强面料整体的耐污性能。整体的耐污性能。整体的耐污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耐污型涤纶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品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耐污型涤纶面料。

技术介绍

[0002]涤纶是一种弹性好强度高的纤维,面料挺括且具有保形性好的特点,是一种用途广、耗量大的纤维。
[0003]涤纶面料是通过涤纶复合纱经纬编织形成的,利用涤纶纤维的特点,涤纶面料常被用来制作清洁用品、服饰等日常用品。
[0004]服饰袖口处的面料常会与桌面发生摩擦,人们在用餐时,餐厅的桌面会产生较多的固体及液体污渍,随着服饰袖口处的面料在桌面上的摩擦,桌面上的污渍会附着在服饰袖口处的面料上,因此设置一种结构来解决面料耐污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耐污型涤纶面料,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提高面料整体耐污性能的目的。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耐污型涤纶面料,包括互相固定连接的内层及外层,所述外层远离内层的一侧形成有若干导流条,所述导流条与外层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若干吸附条,所述内层与外层之间形成有若干耐污空腔,所述内层靠近外层的一侧形成有位于耐污空腔内的耐污层。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层的编织密度小于内层的编织密度,所述外层通过耐污纱线编织而成,所述内层通过复合纱线编织而成,所述耐污纱线的捻度大于复合纱线的捻度。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附条由三根复合纱线为一束加捻而成。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层靠近外层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若干支撑条,所述内层与支撑条共同通过复合纱线经纬编织形成凸条组织,所述凸条组织的地组织为内层,所述凸条组织的表组织为支撑条。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耐污纱线包括耐污纱芯及螺旋缠绕在其外侧的耐污包覆纱,所述耐污纱芯通过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耐污包覆纱通过氨纶纤维加捻而成。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合纱线通过复合芯纱一及复合芯纱二加捻而成,所述复合芯纱一通过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复合芯纱二通过棉纤维加捻而成。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条组织的经组织点为浮,所述凸条组织的纬组织点为沉,所述凸条组织的组织循环为:浮沉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沉浮沉浮。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截面设置为弧形的导流条起到了对液体的导向作用,减小了液体在导流条上的停留时间,从导流条流下的液体会被吸附条吸收,减小了外层沾染水渍的面积,保证了面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耐污性,外层吸收的污渍会进入
耐污空腔内并被耐污层吸收,进一步优化了面料整体的防污耐污性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中凸条组织的组织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中耐污纱线的切片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中复合纱线的切片图。
[0019]图中:1、内层;2、外层;3、导流条;4、吸附条;5、耐污层;6、耐污纱线;7、复合纱线;8、支撑条;9、涤纶纤维;10、氨纶纤维;11、棉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1]该耐污型涤纶面料,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互相固定连接的内层1及外层2,内层1与外层2通过缝纫机缝合在一起,面料在使用过程中会与固体、液体等污渍相接触,通过双层面料的设置来减小污渍渗入到面料内侧的量,外层2远离内层1的一侧通过热压机热压形成有若干导流条3,导流条3的截面成呈弧形,导流条3与外层2的连接处通过纱线缝合有若干吸附条4,面料在使用过程中会与液体相接触,导流条3经过热压后,导流条3处的化纤材质受热熔融并堵住纱线间的孔隙,减小了液态污渍透过导流条3及面料整体的量,导流条3的弧形截面对液体具有导流的作用,使得导流条3上的液体会向靠近外层2的方向滑动并被吸附条4吸收,减小了液体污渍在导流条3上的附着量,保证了导流条3及外层2整体的耐污性,吸附条4的设置起到了对导流条3上液体的阻挡作用,阻碍了导流条3上的液体沿导流条3流向外层2,通过结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外层2的耐污性能。
[0022]如图1及图2所示,内层1与外层2之间形成有若干耐污空腔,耐污空腔的设置提供了供污渍存放的空间,内层1靠近外层2的一侧形成有位于耐污空腔内的耐污层5,耐污层5设置为绒毛层,将内层1放入拉毛机内拉毛形成耐污层5,外层2的编织密度小于内层1的编织密度,通过编织密度的改变来增大面料内部孔隙的直径,使得外层2表面附着的污渍能通过面料内部的孔隙进入面料内,耐污层5的设置增大了内层1与外层2的接触面积,沿导流条3的厚度方向通过激光打孔机开设若干通孔,当内层1与外层2相抵时,耐污层5中的绒毛会穿入通孔来吸附外层2上的污渍,进一步保证了外层2的耐污性,且耐污层5中的绒毛在使用过程中会相互摩擦而产生静电,从而使得耐污层5能够稳定吸附进入耐污空腔内的污渍,避免在面料的使用过程中耐污空腔内的污渍再次穿出外层2,加强了面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耐污性。
[0023]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外层2通过耐污纱线6编织而成,内层1通过复合纱线7编织而成,耐污纱线6的捻度大于复合纱线7的捻度,通过增大耐污纱线6的捻度来减小外层2表面的毛羽量,从而减小了导流条3的表面粗糙程度,从而加强了导流条3在使用过程中对液体的导流性,吸附条4由三根复合纱线7为一束加捻而成,将三根复合纱线7放入加捻机内编织形成吸附条4,从而增加了导流条3的直径,使得吸附条4能更好的吸收沿导流条3的外周壁流向吸附条4的液体,减小面料表面的污渍量,进一步加强了面料在使用中的耐污性。
[0024]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内层1靠近外层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若干支撑条8,内层1与支撑条8共同通过复合纱线7经纬编织形成凸条组织,凸条组织的地组织为内层1,凸条组织的表组织为支撑条8,凸条组织的经组织点为浮,凸条组织的纬组织点为沉,凸条组织的组织循环为:浮沉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沉浮沉浮,通过上述的编织方式形成稳定的凸条组织。
[0025]如图1、图2及图4所示,耐污纱线6包括耐污纱芯及螺旋缠绕在其外侧的耐污包覆纱,耐污纱芯及耐污包覆纱通过走锭纺工艺加工形成耐污纱线6,耐污纱芯由涤纶纤维9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涤纶纤维9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及耐磨性,通过涤纶纤维9的设置来保证耐污纱线6及外层2的整体性能,耐污包覆纱由氨纶纤维10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氨纶纤维10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氨纶纤维10的设置来保证导流条3在发生形变后能在弹性性能的作用下复位,保证了导流条3的正常使用。
[0026]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复合纱线7通过复合芯纱一及复合芯纱二加捻而成,复合芯纱一由涤纶纤维9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耐污型涤纶面料,包括互相固定连接的内层(1)及外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2)远离内层(1)的一侧形成有若干导流条(3),所述导流条(3)与外层(2)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若干吸附条(4),所述内层(1)与外层(2)之间形成有若干耐污空腔,所述内层(1)靠近外层(2)的一侧形成有位于耐污空腔内的耐污层(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污型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2)的编织密度小于内层(1)的编织密度,所述外层(2)通过耐污纱线(6)编织而成,所述内层(1)通过复合纱线(7)编织而成,所述耐污纱线(6)的捻度大于复合纱线(7)的捻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污型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条(4)由三根复合纱线(7)为一束加捻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污型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1)靠近外层(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若干支撑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玉祥陶亿楠沈昕怡戴付明姚月华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卓伦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