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的汽车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3482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汽车座椅,带有坐席部分(10)和可翻转的靠背(12),其中,所述坐席部分(10)通过前摇臂(24)可枢转地支承在汽车底板上,而所述靠背(12)则以下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座椅骨架部分(16)上。按本发明专利技术规定,在这种汽车座椅中,所述坐席部分(10)和所述靠背(12)为增大与所述汽车座椅相邻的装载面积而可转移到第一和第二折叠位置,其中,所述坐席部分(10)借助于后摇臂(18)与所述靠背(12)连接,并且支撑所述靠背(12)的座椅骨架部分(16)可沿汽车纵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汽车底板上。因此,创造一种可折叠的汽车座椅,其具有高度的操作友好性,并且可与不同的装载空间配置相适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可折叠的汽车可以创造出例如用于行李的额外装载空间,其中,汽车座 椅的靠背为形成所谓的"座椅垛"可以向前折叠。例如在高度可调节的汽车 座椅中,要形成这种类型的座椅包可由此实现,即,座椅首先下降到尽可能 低的水平。接着,靠背向前翻转,直至靠背处于与汽车底板基本上平行的位 置,其中,其前侧平放在坐垫上。在许多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实施方式中,坐 席部分的下降和靠背的翻转彼此独立地进行,这影响操纵舒适性。此外,由DE19812268C1公知一种可下降的汽车座椅,带有可绕固定座 椅的翻转轴折叠的靠背,其中,坐席部分支承在前摇臂和后摇臂上,并且所 述摇臂分別具有连着坐席部分的上转动轴和连着汽车底板的下转动轴。此 外,设置有刚性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将靠背的运动与坐席部分的座椅平 行四边形结构的后摇臂连接,使得靠背的枢转导致坐席部分的下降,因此, 在折叠过程结束时靠背基本上平行于汽车底板定向且坐席部分平靠在汽车 底板上。尽管靠背和坐席部分的刚性连接原则上适于形成座椅垛。然而,在此缺 点是,靠背和座椅部件的刚性连接要求一种始终相同进行的折叠过程。形成"座椅垛"也会不利于汽车的某些装载要求,因为两个相叠的汽车 座椅部件,即坐席部分和靠背占据一定的结构空间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汽车座椅,该 汽车座椅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并且也可以广泛地适应不同的装载空间配置 广。按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座椅构造为可折叠的汽车座椅,并且具有坐席部分以及可折叠的靠背。坐席部分通过前摇臂可枢转地4交接在汽车底板上,而靠背则 通过下端可枢转地支承在座椅骨架或座椅骨架部分上。按本专利技术的可折叠座椅的特征在于,坐席部分和靠背为增大通常从后面 与汽车座椅相邻的汽车装载面积而可选地移动到第一和第二折叠位置。汽车 座椅的两个折叠位置相对座椅的基本位置使装载面积增大,乘客可以在基本 位置时坐在座椅上。然而,两个折叠位置,即第一和第二折叠位置根本不同,使得汽车座椅 可以针对不同的装载要求移动的到更恰当的折叠位置。从结构上来说,这有利地由此实现,即,坐席部分借助于后摇臂与靠背 机械地连接,并且支承靠背的座椅骨架可沿汽车纵向移动地设置在汽车底板 上。前摇臂和后摇臂与坐席部分和汽车底板一起通过靠背和座椅骨架部分形 成一种座椅平行四边形结构。通过后摇臂将靠背朝前的枢转运动传递到坐席 部分,坐席部分基于可枢转的支承可以通过前摇臂枢转到朝前并相对基本位 置下降的位置。前摇臂以一个端部可枢转地铰接在坐席部分底侧的一个背向靠背的前 部区域,而该摇臂的另一端部则直接支承在汽车底板或支承在可在汽车底板 上或沿汽车底板移动的部件上。靠背与坐席部分的连接起双重作用。根据汽 车座椅是否应转移到第一或第二折叠位置,后摇臂在过渡到第一折叠位置的 过程中向坐席部分传递平移运动,而在从基本位置过渡到第二折叠位置的过 程中从靠背向坐席部分传递连接的的枢转运动和移动运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后摇臂一端铰接在坐席部分上,另 一端则在靠背的翻转轴上方铰接在靠背上。也就是说,后摇杆在靠背上的4交 接点位于靠背在座椅骨架部分上的翻转轴或枢转轴的上方。由于后摇臂的这种与靠背的翻转轴径向相间的偏移,所以可以在靠背枢转,尤其是向下折叠 过程中推动坐席部分向前的平移运动。在此尤其规定,后摇臂构造为弓状或接近L形。后摇臂弯曲的、因此L 形或弯折的构造尤其有利于向坐席部分传递平移运动。后摇臂的两个4交接在 坐席部分和靠背上的端部间构成的角在90°到160°之间。在此,具体的构造 选择为,使得尤其在导入靠背的枢转运动或折叠运动不会出现止点位置,因 此坐席部分基于靠背的折叠运动而始终向前运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扩展,坐席部分由于靠背朝前的折叠运动而可借助后摇臂转移到向前错移且相对基本位置下降的第 一折叠位置。当向前折叠的靠 背向坐席部分的后部传递朝前的平移运动时,坐席部分的平移运动导致前摇 臂向前且向下作弧形运动,因此,坐席部分在到达第一折叠位置时,其底侧 几乎完全贴靠在汽车底板上,或基本上与汽车底板平行地布置。此外,在汽车座椅转移到其第一折叠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规定,坐席部 分以其与后摇臂连接的部段在底板侧的导向件上或内纵向移动地导引。也就 是说,在汽车座椅从其基本位置移入第一折叠位置时,坐席部分直接与靠背 下部相邻的后部进行平移运动,尤其是沿底板侧导向件的直线运动,所述导 向件可以设计成导轨形,例如设计为座椅纵向导轨。在从基本位置转移到第 一折叠位置时,靠背进行绕其翻转轴的纯粹的回 转运动,其中,翻转轴本身和相关的座椅骨架部分相对汽车基本上不移动。 在此,座椅骨架部分通常锁止在底侧的导向件上或锁止在汽车底板上。此外,本专利技术还规定,靠背和坐席部分在到达第一折叠位置时直接相互位置就是所谓的"座椅垛",其中,靠背的前侧和坐席面的上侧直接相互贴 靠,以及其中,靠背的背侧还与汽车的装载底板成一条直线或平齐地定向, 因此,最终效果是可以提供一个平坦且连续的装载面,用于容纳运送物。与第一折叠位置不同,坐席部分和靠背在按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折叠位置基本 上垂直定向,其中,靠背优选沿汽车竖轴定向并且相对基本位置向前移。在 靠背和坐席部分的这种配置中,装载空间向前由靠背的背侧限定边界。然而 与第一折叠位置不同的是,在此,两个汽车座椅部件不是位于装载底板下方, 因此,在第二折叠位置的情形下可用的装载空间在其靠近汽车座椅的前部区 域设计得比可以借助第 一折叠位置实现的装载空间更高。为将汽车座椅转移到第二折叠位置,本专利技术规定,靠背可枢转地支承在其上的座椅骨架部分沿底侧的导向件向前移动。在此,汽车座椅的靠背可以 在垂直位置锁止在座椅骨架部分上,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向靠背施加朝前 的作用力而引起靠背和座椅骨架部分相应向前的移动。与第一折叠位置不同,在第二折叠位置中规定,坐席部分以其与后摇臂 连接的后部段过渡到相对底侧导向件升高的位置。因此,底侧导向件上的坐 席部分后部段的强制导引被取消,所以坐席部分的后部段向上摆动,并且由 于靠背朝前移动而总体可以进行向前的枢转运动,其中,坐席部分的前部段向下而后部段向上作枢转运动,因此,与靠背类似,坐席部分在到达第二折 叠位置时基本上垂直定向。在该垂直方向,坐席部分与前摇臂连接的前部段位于下面,而坐席部分 与后摇臂连接的后部段位于上面。根据另一种尤其有利的构造,铰链杠杆在坐席部分下面延伸,该铰链杠 杆的一端铰接在坐席部分的后部区域上,而另一端则可移动地支承在底侧的 纵向导引件中。铰链杠杆在纵向导引件上的支承在从基本位置转移到第 一折 叠位置的过程中实现了坐席部分向前的平移运动。然而, 一旦取消坐席部分 后部在底侧导向件上的强制导引,铰链杠杆与前摇臂、纵向导引件和坐席部 分形成一种四铰链机构,该四铰链机构使得整个坐席部分都可向前及向下枢 转。在此尤其规定,铰链杠杆通过其朝向前摇臂的端部可枢转且可移动地支 承在纵向导引件的长孔中。摇杆的长孔导51也在汽车座椅从其基本位置转移 到第二折叠位置的过程中被利用。铰链杠杆纵向导引件侧的铰接点既在到达 第一折叠位置也在到达第二折叠位置时贴靠在长孔的前端部上。在汽车座椅从其第二折叠位置转移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的汽车座椅(10),带有坐席部分(10)和可翻转的靠背(12),其中,所述坐席部分(10)通过前摇臂(24)可枢转地支承在汽车底板上,而所述靠背(12)则以下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座椅骨架部分(16)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席部分(10)和所述靠背(12)为增大与所述汽车座椅相邻的汽车装载面积而可转移到第一和第二翻转位置,其中,所述坐席部分(10)借助于后摇臂(18)与所述靠背(12)连接,并且支撑所述靠背(12)的座椅骨架部分(16)可沿汽车纵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汽车底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弗里德埃尔哈德
申请(专利权)人: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