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网捕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341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拖网捕鱼装置,属于渔具设备领域,包括拖网,所述拖网中部水平设有第一分隔栅,并且紧贴第一分隔栅远离拖网口一侧倾斜设有第二分隔栅;所述第一分隔栅的栅条沿拖网横向布置,所述第二分隔栅的栅条沿拖网长度方向布置。进入拖网的渔获物会被两次分离,通过该实施方案,拖网能够将渔业中的副产物尤其是螺类兼捕种类进行有效地筛除,实现较高的捕捞率,提高捕捞收益,并且环境友好,提高放生的兼捕生物存活率。放生的兼捕生物存活率。放生的兼捕生物存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拖网捕鱼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产渔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拖网捕鱼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渔获物的捕捞过程中,涡螺等螺类是常见的兼捕种类,目前的渔具隔离装置,在鱼类和虾类的分离较多,应用在螺类分离装置较少,在捕鱼过程中,兼捕螺类的经济价值低,并且分拣困难,亟待一种能够剔除螺类的渔具。
[0003]例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8575924A,公告日为2018年9月28日,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虾拖网选择性装置;该申请公开了一种渔具装置,包括铜网衣、引导网、横向分离栅和纵向分离栅,逃逸口,铜网衣尾端连接网囊,引导网位于铜网衣内部,该方案能够实现对副获物的种内和种间分离,但他却无法有效的将涡螺等螺类尤其是宽口涡螺的分离出渔网内,在横向分离栅和纵向分离栅之间会残留大部分涡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克服了现有的渔具设备无法有效将涡螺等螺类分离出渔具内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拖网捕鱼装置,该方案能够对涡螺等螺类进行二次分离,提高涡螺等螺类分离率,提高捕捞效率。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拖网捕鱼装置,包括拖网,所述拖网中部水平设有第一分隔栅,并且紧贴第一分隔栅远离拖网口一侧倾斜设有第二分隔栅;所述第一分隔栅的栅条沿拖网横向布置,所述第二分隔栅的栅条沿拖网长度方向布置。第一分隔栅和第二分隔栅设于拖网中部,用于将兼捕的螺类剔除;被捕的螺类首先会到达第一分隔栅,由于第一分隔栅的栅条为横向分布,故螺类在经过第一分隔栅时,第一分隔栅的每相邻两栅条形成的栅口都有机会将螺类分离出拖网,并且紧贴第一分隔栅设置第二分隔栅,可以进一步将未分离的螺类再进行一次分离,提高分离效率,同时,第二分隔栅倾斜布置,对于大鱼具有一个导向作用,使得大鱼能够顺着第二分隔栅进入拖网内部,第二分隔栅栅条沿拖网长度方向,小鱼小虾则也能够从第二分隔栅的栅口逃离出去。本方案在剔除螺类的同时,还能够将一些小鱼小虾种类也放生,具有环境友好性。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分隔栅的倾斜角度在40度至50度之间,且第二分隔栅的高度为0.5至0.6倍的拖网直径。第二分隔栅的倾斜角度在40度至50度时具有较高的螺类分离效率,并且第二分隔栅的高度也需要不小于0.5倍的拖网直径,可以对大部分的小鱼小虾以及螺类起到一个阻挡作用,使小鱼小虾螺类能够自然而然从第二分隔栅的栅口逃离出去,第二分隔栅的高度还要不大于0.6倍的拖网直径,第二分隔栅的高度也不能过高,过高会阻碍大鱼进入拖网内部,甚至会导致部分大鱼也无法进入拖网。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分隔栅和第二分隔栅的栅间距为35至40mm。当栅间距在35

40mm之间时,对大部分的螺类进行剔除,并且还能够保证大鱼留在拖网内。
[0008]作为优选,所述拖网包括网口,所述网口内部设有导向网,所述导向网包括输入口
和输出口,且导向网直径从输入口至输出口逐渐减小。拖网的网口处设置导向网,可以将渔获物引导进入拖网内部,并且导向网从输入口至输出口口径逐渐减小,可以提高渔获物在输出口的密度。
[0009]作为优选,所述网口固定连接有两条拖绳,且拖绳与网口连接处设有网板。拖绳对拖网起到牵引的作用,并且在网口处设置网板,网板能够提供水平扩张力,使得网口的面积更大,能够提高捕鱼效率。
[0010]作为优选,所述导向网的输入口通过固定件固定有声波发生器。声波发生器固定于导向网的输入口前,同时也位于拖网的网口处,声波发生器能够引诱鱼类朝向网口游动,提高捕鱼效率。
[0011]作为优选,所述导向网的输出口位于第一分隔栅所在位置。导向网的输出口渔获物密度较高,能够将渔获物第一时间导入到第一分隔栅的位置,一些螺类由于行动缓慢并且体中更重,游动不便,便会第一时间从第一分隔栅栅口分离出去,极大的提高螺类的分离效率。
[0012]作为优选,所述拖网还包括网囊,所述网囊设置在第二分隔栅远离第一分隔栅一侧。渔获物在经过第一分隔栅和第二分隔栅的两次分离操作时,小鱼小虾以及螺类等经济价值低的兼捕种类均被大部分剔除,留下的渔获物最后进入网囊中,提高捕捞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分拣工作难度。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能够对螺类兼捕种类有效分离;(2)捕鱼效率提高,分拣难度降低;(3)生态友好,绿色环保,提高了被筛除的兼捕生物存活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0016]图中:1.拖网,2.第一分隔栅,3.第二分隔栅,4.网口,5.导向网,6.输入口,7.输出口,8.拖绳,9.网板,10.固定件,11.声波发生器,12.网囊。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0018]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拖网捕鱼装置,包括拖网1,在拖网1的中部位置设有第一分隔栅2和第二分隔栅3,第一分隔栅2和第二分隔栅3能够对渔获物进行两次分离,将较大的鱼类进行捕捞,对较小的鱼类、虾类以及螺类进行自动放生,第一分隔栅2靠近拖网1网口4一侧设有导向网5,导向网5能够将进入拖网1网口4的捕获物引导进入拖网1内部,第二分隔栅3的后端则为拖网1的网囊12,主要用于装放较大的鱼类;通过该实施方案,拖网1能够将渔业中的副产物进行有效地筛除,实现较高的捕捞率,提高捕捞收益,并且环境友好,提高放生的兼捕生物存活率。
[0019]第一分隔栅2位于拖网1中部,并且水平设置在拖网1的底部,第一分隔栅2的栅条沿拖网1横向布置,当渔获物到达拖网1中部时,被捕的螺类首先会到达第一分隔栅2,由于
第一分隔栅2的栅条为横向分布,故螺类在经过第一分隔栅2时,第一分隔栅2的每相邻两栅条形成的栅口都有机会将螺类分离出拖网1,因此在第一分隔栅2处,螺类以及小鱼小虾均能够实现多次的分离,直至过完第一分隔栅2的位置;紧接着,是与第一分隔栅2相连的第二分隔栅3,第二分隔栅3相对于第一分隔栅2倾斜布置,并且第二分隔栅3的栅条沿拖网1的长度方向布置,即栅条成纵向布置,当渔获物通过第一分隔栅2后,倾斜布置的第二分隔栅3对于大鱼具有一个导向作用,使得大鱼能够顺着第二分隔栅3进入拖网1内部,同时还有未被分离的小鱼小虾以及螺类也能够从第二分隔栅3的栅口逃离出去,实现兼捕种类的自动放生。第二分隔栅3的倾斜角度为40度至50度之间,可以有效地实现螺类鱼类的分离,其中,倾角设置为45度时,分离效率达到最佳;第二分隔栅3的高度为0.5倍至0.6倍的拖网1直径,这样可以对大部分的小鱼小虾以及螺类起到一个阻挡作用,使小鱼小虾螺类能够自然而然从第二分隔栅3的栅口逃离出去,同时第二分隔栅3的高度也不能过高,过高会阻碍大鱼进入拖网1内部,甚至会导致部分大鱼也无法进入拖网1。
[0020]第一分隔栅2和第二分隔栅3的栅间距为35mm至40mm之间,该区间对螺类的分离效果最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拖网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拖网,所述拖网中部水平设有第一分隔栅,并且紧贴第一分隔栅远离拖网口一侧倾斜设有第二分隔栅;所述第一分隔栅的栅条沿拖网横向布置,所述第二分隔栅的栅条沿拖网长度方向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网捕鱼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分隔栅的倾斜角度在40度至50度之间,且第二分隔栅的高度为0.5至0.6倍的拖网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拖网捕鱼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分隔栅和第二分隔栅的栅间距为35至40mm。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意一条所述的一种拖网捕鱼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拖网包括网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照庆卢天旭武佳华潘流煜唐伟尧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