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能电气驱动的机动车的机动车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3041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能电气驱动的机动车的机动车车身,所述机动车车身具有车辆底板元件(1),该车辆底板元件在乘员舱(8)的前端部处过渡到前围板(4)中,并且所述机动车车身具有前端结构(5)的相应的纵梁(6),所述纵梁以其后端部(7)在连接部位(10)处紧固在所述前围板(4)以及所述车辆底板元件(1)上,并且所述机动车车身具有布置在所述车辆底板元件(1)下方的蓄能器(11),该蓄能器以前端部(13)布置在所述纵梁(6)的后端部(7)的下方。在此,为了提供一种机动车车身,该机动车车身在与障碍物或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具有特别有益的特性,所述车辆底板元件(1)在与所述纵梁(6)的后端部(7)的相应连接部位(10)的后面具有相应的在车辆高度方向(z)上向上成形的压印部(18),和/或所述纵梁(6)的后端部(7)与所述车辆底板元件(1)的相应的连接部位(10)具有针对性的削弱部。应的连接部位(10)具有针对性的削弱部。应的连接部位(10)具有针对性的削弱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能电气驱动的机动车的机动车车身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机动车车身。

技术介绍

[0002]特别是当机动车车身用于针对仅具有内燃机(ICE)、具有混合动力驱动装置(PHEV)或具有纯电气驱动装置(BEV)的车辆的不同驱动方案时,在能电气驱动的模型中产生如下问题,即必须将电蓄能器安放在车辆底板下方。因此,必须在蓄能器的在车辆底板下方的地板下区域中至少绝大部分地取消前端结构的(有时也被称为马达支架的)各个纵梁。通常,在此直接在蓄能器之前在车辆底板下方保留短的纵梁残端,该纵梁残端终止于蓄能器的前端部上方的附近区域。
[0003]在此,如果例如在事故对方的宽度重叠量较小的正面碰撞时出现所述纵梁之一的由事故引起的力加载,则这些纵梁由于引入的力矩特别是围绕车辆横轴线不再能向后导出相应的力,这会导致纵梁以其前端部向上旋转或以其后端部向下旋转。在各个纵梁的后端部处的这种旋转运动可能导致:相应的纵梁残端在后面与车辆底板元件所连接的各个连接部位引起:车辆底板元件在所述连接部位的区域中由于纵梁的旋转而被向下牵拉或者说变形。在极端情况下这可能导致纵梁和车辆底板元件的后面的区域被压靠到蓄能器的蓄能器壳体上或者导致内爆到蓄能器的蓄能器壳体中,这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蓄能器的蓄能器单元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能电气驱动的机动车的机动车车身,其中能够以特别可靠的方式避免特别是在机动车与障碍物或与另一个机动车以小的宽度重叠量来正面碰撞时蓄能器的损坏。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该任务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机动车车身来解决。具有本专利技术的有益的进一步扩展方案的有利的设计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能电气驱动的机动车的机动车车身包括车辆底板元件,该车辆底板元件在乘员舱的前端部处过渡到前围板中,该前围板将乘员舱与前端结构分隔开。在所述前端结构的区域中延伸有相应的纵梁,所述纵梁有时也被称为马达支架,所述纵梁以其后端部在连接部位处紧固在前围板以及车辆底板元件上。此外,所述机动车车身包括布置在车辆底板元件下方的蓄能器,该蓄能器以前端部布置在纵梁的后端部的下方。
[0007]为了例如在机动车与障碍物或车辆以小的宽度重叠量来正面碰撞并且相应的纵梁可能随之围绕车辆横轴线以纵梁的前端部朝向上方或以其后端部朝向下方旋转时避免布置在车辆底板元件下方的蓄能器的损坏,根据本专利技术规定,所述车辆底板元件在与纵梁的后端部的相应连接部位的后面具有相应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成形的压印部和/或纵梁的后端部与车辆底板元件的相应连接部位具有针对性的削弱部。通过两种所描述的措施,在此在纵梁由事故引起围绕车辆横轴线以纵梁的相应的后端部朝向下方旋转时避免蓄
能器的损坏。因此,通过车辆底板元件的压印部在相应纵梁的后端部与车辆底板元件的相应连接部位的后面实现了,即使在纵梁在其后端部的区域中相应旋转时,车辆底板元件也不会这样朝向蓄能器的方向被牵拉和变形,使得车辆底板元件在最坏的情况下进入到蓄能器的蓄能器壳体中并且损坏那里的蓄能器单元。相反地,车辆底板元件的相应的、向上成形的压印部导致车辆底板元件在该区域中的变形在任何情况下都导致该车辆底板元件在蓄能器上方变形,或者说车辆底板元件的变形不导致该车辆底板元件局部地进入到蓄能器中。此外,纵梁的后端部与车辆底板元件的相应连接部位的备选地或附加地设置的削弱部导致车辆底板元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位不会过度地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下朝向蓄能器的方向被牵拉和变形,以引起已描述过的蓄能器的损坏,并且相反地,在纵梁的后端部与车辆底板元件之间的连接部位的相应的针对性的削弱部负责必要时撕开所述连接部位并且相应地有针对性地使得车辆底板元件在纵梁旋转并且纵梁的后端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下运动时的过度变形不导致车辆底板元件朝向蓄能器的相应变形。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相应的纵梁的后端部处的、用于与车辆底板元件连接的相应的凸缘有针对性地配设有空隙部、缩短部或类似结构。由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应实现,在纵梁由事故引起旋转并且纵梁的后端部与此相联系地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下运动时,可以防止车辆底板元件的过度拖曳或变形。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设计方案中,在相应的纵梁的后端部与车辆底板元件之间的各个连接部位的区域中的连接工艺具有针对性的削弱部。因此例如可设想,在点焊连接时放弃个别(einzeln)焊点,以便由此实现针对性的削弱部。其它接合技术的或机械的连接机构例如也可以通过空隙部或类似结构有针对性地被削弱,使得总体上有针对性地削弱或至少局部地去除在相应纵梁的后端部与车辆底板元件之间的连接部位,以便至少最大程度地避免车辆底板元件的所述拖曳和变形。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规定,所述压印部布置在主底板向踏板底板的过渡区域的后面。根据经验,正好在主底板与踏板底板之间的过渡区域的后面存在大的危险:当在纵梁的后端部的区域中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下进行相应的力加载时,所述区域朝向蓄能器的方向过度变形。当过渡区域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设计方案中构成为角区域时,这产生还更大的问题。
[001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规定,所述压印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与蓄能器的前端部重合地布置。正是当压印部直接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布置在蓄能器上方时,所述压印部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保护作用以更为提高的程度产生。
[0012]此外,已被证明有利的是,在纵梁的相应的端部的外侧和内侧连接有前围板的相应的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与地板元件连接。在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设计方案中已被证明特别有利的是,前围板的这些连接元件布置在纵梁的后端部与地板元件的连接部位的侧面。这意味着,所述连接元件特别是不布置在纵梁的后端部与地板元件的相应连接部位的后面,这可能导致所述区域的加强并且因此导致如下危险,即在纵梁与车辆底板元件之间的连接部位构成为相应刚性的,从而在由事故引起的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加载力的情况下向下拖曳所述连接部位并且使所述连接部位这样变形,使得侵入到蓄能器的蓄能器壳体中。
[0013]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由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对附图的说明得出。在上文中在说明中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在下文中在对附图的说明中提到的和/或仅在附图中示出的
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可以以相应给出的组合、而且也可以以其它的组合或者单独地应用。
附图说明
[0014]现在借助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以及参考附图更详细地阐述本专利技术。
[0015]在附图中:
[0016]图1示出穿过沿着在车辆高度方向或者说车辆纵向方向上伸展到机动车车身中的剖切面在主底板到踏板底板的过渡区域中以及从那里到前围板中的局部且示意性的剖视图,所述前围板将乘员舱与前端结构分隔开,该前端结构具有相应的纵梁,所述纵梁以其后端部布置在前围板和车辆底板元件上,其中,在车辆底板元件的下方示出机动车的电气驱动装置的蓄能器,
[0017]图2示出根据图1的机动车车身的局部且示意性的剖视图,在与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用于能电气驱动的机动车的机动车车身,所述机动车车身具有车辆底板元件(1),该车辆底板元件在乘员舱(8)的前端部处过渡到前围板(4)中,并且所述机动车车身具有前端结构(5)的相应的纵梁(6),所述纵梁以其后端部(7)在连接部位(10)处紧固在所述前围板(4)以及所述车辆底板元件(1)上,并且所述机动车车身具有布置在所述车辆底板元件(1)下方的蓄能器(11),该蓄能器以前端部(13)布置在所述纵梁(6)的后端部(7)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底板元件(1)在与所述纵梁(6)的后端部(7)的相应连接部位(10)的后面具有相应的在车辆高度方向(z)上向上成形的压印部(18),和/或所述纵梁(6)的后端部(7)与所述车辆底板元件(1)的相应的连接部位(10)具针对性的削弱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特征在于,在相应的纵梁(6)的后端部(7)处的、用于与所述车辆底板元件(1)连接的相应的凸缘(9)具有针对性的空隙部、缩短部或类似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L
申请(专利权)人:宝马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