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1851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谋求顶梁的轻型化,同时能够确保顶梁的刚性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在车身车架(11)的前端部设置的头管(12);通过转向柱(71)操纵自如地被头管(12)支承的顶梁(72)以及底梁(73);被顶梁(72)以及底梁(73)保持,可旋转地支承前轮WF的前叉(60L,60R);以与顶梁(72)一体地运动的方式,设置在顶梁(72)侧的转向装置(61L,61R),顶梁(72)具有在顶梁(72)的两端部设置,保持前叉(60L,60R)的保持部(74,74)和在顶梁(72)的上面设置,从各保持部(74,74)向中央部延伸的突起部(76a,76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操纵装 置的顶梁的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传统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公知的是使可旋转地支承前 轮的前叉的上部保持在顶梁,在头管上安装该顶梁,同时在顶梁安装 转向装置,自如地操纵前叉的操纵装置(例如,参照对比文献l)。专利文献1专利第29872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是,通常在两轮摩托车中,由于顶梁在两端部保持前叉,并在 中央部被头管支承,因此如果前轮轧上物体,前叉收缩,则以头管为 中心的上方向的弯矩作用在顶梁,特别是应力集中到保持前叉的保持 部的底部部分。另外,由于转向装置也与前叉相同,安装在顶梁的两 端部,因此如果操控转向装置,则以头管为中心的操控方向的弯矩作 用在顶梁,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应力集中到保持前叉的保持部的底部部 分的倾向。这里,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如 果顶梁为单纯的板状,则为了确保顶梁的相对于上述的弯矩等的刚性, 一般是将顶梁整体壁厚化。在这种情况下,技术问题为对顶梁的重量 削减具有界限。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进行的专利技术,其目的为提供一种能 够谋求顶梁的轻型化,同时能够确保顶梁的刚性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是一种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其中具备在车身车架的前端部设置的头管;通过 转向柱被头管操纵自如地支承的顶梁以及底梁;被顶梁以及底梁保持, 可旋转地支承前轮的前叉;以与顶梁一体地运动的方式设置在顶梁侧 的转向装置,顶梁具有设置在顶梁的两端部并保持前叉的保持部,其 特征在于,顶梁具有在顶梁的上面设置,从保持部向中央部延伸的突 起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结 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转向装置是左右分离型的转向装置,左右 转向装置分别固定在前叉的上端部,突起部具有从保持部的前部向 中央部延伸的第 一 突起部;从保持部的后部向中央部延伸的第二突起 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结 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从顶梁的前部向前方突出,覆盖主开关 的上部的罩部一体地设置在顶梁。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结 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主开关固定在罩部的下部,将接合罩部的 侧部和顶梁的前部的突出部一体地设置在顶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记载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由于顶梁 具有设置在顶梁的上面,从保持部向中央部延伸的突起部,因此能够 谋求顶梁的轻型化,同时能够确保顶梁的刚性。特别是,因为在顶梁 的上面设置突起部,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顶梁的相对于以头管为中 心的上方向的弯矩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记载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由于转向 装置是左右分离型的转向装置,左右转向装置分别固定到前叉的上端 部,突起部具有从保持部的前部向中央部延伸的第 一突起部和从保持 部的后部向中央部延伸的第二突起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顶梁的保持部 的前部和后部在各自的底部部分设有突起部,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提高 顶梁的刚性。另外,能够通过省略从保持部的前部和后部之间的中央 部的突起部,谋求顶梁的轻型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记载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由于将从 顶梁的前部向前方突出,并且覆盖主开关的上部的罩部一体地设置在 顶梁,因此与另行设置罩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零件种类。另外 能够防止在另行设置罩部的情况下担忧的罩部的拆卸等失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记载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由于主开 关固定在罩部的下部,将接合罩部的侧部和顶梁的前部的突出部一体 地设置在顶梁,因此能够加强罩部和顶梁之间的接合。因此能够将作 为重物的主开关牢固地固定在顶梁。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对搭载了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的 两轮摩托车进行说明的左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的前方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3是从后方并且上方看图1所示的顶梁的周边的立体图。图4是从前方并且上方看图1所示的顶梁的周边的立体图。图5是从上方看图1所示的顶梁的周边的俯视图。图6是从前方并且下方看图1所示的顶梁的周边的立体图。图7是从左前方看图1所示的顶梁的周边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10 两轮摩托车11 车身车架12 头管 60L 前叉 60R 前叉61L转向装置61R转向装置62固定部70操纵装置71转向柱72顶梁73底梁74保持部75柱插通孑L76a第一突起部76b第二突起部77罩部77a锁芯插通孔78突出部79侧壁部80主开关80a锁芯部81衬垫WF前轮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参照 图进行详细地说明。附图是按照符号朝向看,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是沿着驾驶人所看到的方向,在图中表示车辆的前方为Fr, 后方为Rr,左侧为L,右侧为R,上方为U,下方为D。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10,由以下部件构成车身 车架ll,即,在前端设置的头管12,从头管12向后方并且下方延伸 的主车架13,与主车架13的后端部连结的枢轴板14,与主车架13 的中间部连结并向后方并且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车架15,与枢轴板14连结并向后方并且上方延伸,其后端部与座椅车架15的后端部 连结的左右一对副车架16和从头管12向后方并且下方延伸的车架下 舌17;在主车架13、枢轴板14以及车架下舌17安装发动才几20以及 一体地设置在发动机20的后部的变速器21。另外,两轮摩托车10具备可摆动地支承在枢轴板14的摇臂23, 可旋转地支承在摇臂23的后端部的后轮WR,连结在摇臂23和座椅 车架15侧的减振单元24,通过前部撑杆25在头管12安装的头灯26 以及仪表27,通过车牌照板撑杆28在头灯26安装的前牌照板29和 固定在主车架13上的燃料箱30。另外,图1中的符号31是挡风玻璃,32是前整流罩,33是下整 流罩,34是侧整流罩,35是后整流罩,36是后视镜,37是喇叭,38 是前方向指示灯,39是尾灯装置,40是前翼子板,41是后翼子板, 42是座椅,43是吸气管,44是节气门体,45是连接管,46是空气过 滤器,47是排气管,48是消声器,49是机油冷却器,50是燃料泵, 51是扶手杆,52是后牌照板,53是主踏板,54是后座踏板,55是主 支架。另外,两轮摩托车10,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具备通过操纵装 置70被车身车架11的头管12操纵自如地支承的左右一对前叉60L, 60R,在左右一对前叉60L, 60R的下端部之间可旋转地支承的前轮 WF,在左右一对前叉60L, 60R的上端部分别安装的左右分离型的操 控用的转向装置61L, 61R。另外,如图3 图7所示,在转向装置61L, 61R的下端部形成 在前叉60L, 60R上固定的固定部62,通过用螺栓91紧固该固定部 62,在前叉60L, 60R的上端部固定转向装置61L, 61R。操纵装置70,如图2~图7所示,具备插通于头管12的转向柱 71,中央部被固定在转向柱71的上端部的顶梁72,中央部被固定在 转向柱71的下端部的底梁73。因此,顶梁72以及底梁73通过转向 柱71操纵自如地安装在头管12上。另外,如图3~图7所示,在顶梁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轮摩托车的操纵装置,其中具备: 在车身车架的前端部设置的头管; 通过转向柱被上述头管操纵自如地支承的顶梁以及底梁; 被上述顶梁以及上述底梁保持,可旋转地支承前轮的前叉; 以与上述顶梁一体地运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 顶梁侧的转向装置, 上述顶梁具有设置在上述顶梁的两端部并保持上述前叉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顶梁具有在上述顶梁的上面设置,从上述保持部向中央部延伸的突起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中宽加藤明西村治树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