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长茹专利>正文

一种水稻育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0046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育秧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育秧底座,所述育秧底座的顶端中心处开设有培育仓,且培育仓的底端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培育仓的两侧内壁处均固定安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对育秧盘的底端两侧进行限位,所述育秧盘的底端嵌合滑动安设在培育仓内,所述育秧盘的顶端两侧均相对固定安设有卡块,所述卡块嵌合滑动连接卡槽,所述卡槽开设在育秧底座的顶端两侧,所述育秧底座的两侧内部均开设有安装腔二,所述安装腔二内均固定安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连接卡块,解决现有的育秧盘的不具备对秧苗所处的环境进行温度控制的功能,且育秧盘中的秧苗无法与培养液之间实现分离问题。养液之间实现分离问题。养液之间实现分离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育秧盘


[0001]本技术属于育秧盘
,具体涉及一种水稻育秧盘。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我国的主食,现通过育秧盘进行水稻秧苗培育。
[0003]现有的育秧盘的内部大多不具备对秧苗所处的环境进行温度控制的功能,因此在育秧时,容易导致稻种间所受的温度不均匀,进而造成稻种间的生长进度不一,则需要人工进行处理,给育秧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不便,且育秧盘中的秧苗无法与培养液之间实现分离,不利于对培养液进行收集以及循环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育秧盘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育秧盘,解决现有的育秧盘的内部大多不具备对秧苗所处的环境进行温度控制的功能,因此在育秧时,容易导致稻种间所受的温度不均匀,进而造成稻种间的生长进度不一,则需要人工进行处理,给育秧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不便,且育秧盘中的秧苗无法与培养液之间实现分离,不利于对培养液进行收集以及循环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育秧盘的实用性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育秧底座,所述育秧底座的顶端中心处开设有培育仓,且培育仓的底端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培育仓的两侧内壁处均固定安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对育秧盘的底端两侧进行限位,所述育秧盘的底端嵌合滑动安设在培育仓内,所述育秧盘的顶端两侧均相对固定安设有卡块,所述卡块嵌合滑动连接卡槽,所述卡槽开设在育秧底座的顶端两侧,所述育秧底座的两侧内部均开设有安装腔二,所述安装腔二内均固定安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连接卡块。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07]当稻种放置完成后,将育秧盘和育秧底座进行连接时,即可使卡块嵌合至卡槽内,然后转动转动块使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啮合连接的齿块使活动杆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插杆滑动嵌合至固定槽内,从而对育秧盘进行固定,对育秧盘进行取出时,即可反向转动转动块使得插杆滑动至安装腔二内脱离与固定槽的连接,握住把手即可将育秧盘向上抬出,便于对营养液收集及循环利用。
[0008]在对稻种培育过程中,温度传感器即可对营养液的温度进行检测,根据需求对加热棒进行启动,对营养液进行加热,加热棒启动的同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搅拌叶进行转动,搅拌叶转动使得营养液的温度分散更加均匀,从而保证了每个育秧槽内的稻种的生长进度。
[0009]为了使营养液透入土壤内: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育秧盘的顶端开设有若干个育秧槽,所述育秧槽的底端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
[0011]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在使用本装置时,可将稻种放置在育秧槽内,透水孔可使营
养液透入土壤内对其进行养分补充。
[0012]为了可方便对育秧盘进行提起: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育秧盘的顶端两侧均固定安设有把手。
[0014]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把手可方便对育秧盘进行提起,更方便对其进行安装取出。
[0015]为了将营养液注入培育仓内: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育秧底座的一侧贯穿固定设置有连接管。
[0017]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连接管可连接外部的营养液箱,从而将营养液注入培育仓内。
[0018]为了方便对育秧盘进行取出: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组件由转动块、导向杆、活动杆、齿块、齿轮、转杆、插杆组成,所述安装腔二的一侧内壁中心处转动连接转杆的一端,且转杆的另一端分别贯穿育秧底座的两侧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转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转动块,所述转杆的中心处外侧套接且固定安设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两侧均啮合连接齿块,所述齿块等距固定安设有若干个在活动杆的一侧,且活动杆相对设置在齿轮的两端,所述活动杆的内部均贯穿滑动安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固定连接安装腔二的两端内壁处,所述导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插杆的一端,且插杆的另一端贯穿卡槽的一侧内壁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插杆嵌合连接固定槽。
[0020]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当稻种放置完成后,将育秧盘和育秧底座进行连接时,即可使卡块嵌合至卡槽内,然后转动转动块使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啮合连接的齿块使活动杆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插杆滑动嵌合至固定槽内,从而对育秧盘进行固定,对育秧盘进行取出时,即可反向转动转动块使得插杆滑动至安装腔二内脱离与固定槽的连接,握住把手即可将育秧盘向上抬出,便于对营养液收集及循环利用。
[0021]为了方便使连接组件连接育秧盘:
[00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便使连接组件连接育秧盘。
[0023]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可方便使连接组件连接育秧盘。
[0024]为了保证了每个育秧槽内的稻种的生长进度:
[002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组件由安装腔一、电机、搅拌叶、加热棒、温度传感器组成,所述培育仓的底端中心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一,所述安装腔一内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子转轴贯穿培育仓的底端中心处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电机的子转轴固定连接搅拌叶,所述搅拌叶的下方两侧均设置有加热棒,且加热棒固定安设在培育仓的底端,所述培育仓的一侧内壁固定安设有温度传感器。
[0026]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在对稻种培育过程中,温度传感器即可对营养液的温度进行检测,根据需求对加热棒进行启动,对营养液进行加热,加热棒启动的同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搅拌叶进行转动,搅拌叶转动使得营养液的温度分散更加均匀,从而保证了每个育秧槽内的稻种的生长进度。
[0027]为了方便对本装置进行控制:
[002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育秧底座的一侧固定安设有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内安设有电池和控制芯片,所述控制组件电性连接电机、加热棒、温度传感器。
[0029]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控制组件电性连接电机、加热棒、温度传感器,通过控制组
件对本装置进行控制。
[0030]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本技术的育秧底座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本技术的育秧底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5为本技术的育秧底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6为本技术的卡块结构示意图;
[0037]图中:1、育秧底座;2、育秧盘;3、育秧槽;4、把手;5、卡块;6、固定槽;7、卡槽;8、培育仓;9、连接组件;10、限位板;11、连接管;12、控制组件;13、调节组件;14、安装腔一;15、电机;16、搅拌叶;17、加热棒;18、温度传感器;19、转动块;20、安装腔二;21、导向杆;22、活动杆;23、齿块;24、齿轮;25、转杆;26、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包括育秧底座(1),所述育秧底座(1)的顶端中心处开设有培育仓(8),且培育仓(8)的底端设置有调节组件(13),所述培育仓(8)的两侧内壁处均固定安设有限位板(10),所述限位板(10)对育秧盘(2)的底端两侧进行限位,所述育秧盘(2)的底端嵌合滑动安设在培育仓(8)内,所述育秧盘(2)的顶端两侧均相对固定安设有卡块(5),所述卡块(5)嵌合滑动连接卡槽(7),所述卡槽(7)开设在育秧底座(1)的顶端两侧,所述育秧底座(1)的两侧内部均开设有安装腔二(20),所述安装腔二(20)内均固定安设有连接组件(9),所述连接组件(9)连接卡块(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盘(2)的顶端开设有若干个育秧槽(3),所述育秧槽(3)的底端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盘(2)的顶端两侧均固定安设有把手(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秧底座(1)的一侧贯穿固定设置有连接管(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9)由转动块(19)、导向杆(21)、活动杆(22)、齿块(23)、齿轮(24)、转杆(25)、插杆(26)组成,所述安装腔二(20)的一侧内壁中心处转动连接转杆(25)的一端,且转杆(25)的另一端分别贯穿育秧底座(1)的两侧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转杆(2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转动块(19),所述转杆(25)的中心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长茹徐印印
申请(专利权)人:王长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