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包括装置壳体、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装置壳体的内部中空形成有害虫通道,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装置壳体的内部,且分别位于害虫通道的相对两侧;红外发射电路板以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害虫监测
,尤其涉及一种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害虫监测装置,本质上是在捕虫口上安装一个管道,然后在管道的前后两端分别挂载红外对射装置(即两层红外监测),通过红外对射装置可监测是否有害虫通过管道的前端和后端,以得知是否有害虫经过管道,以及害虫经过管道时的通行方向。
[0003]上述传统的害虫监测装置有如下缺陷:
[0004]1、挂载在管道上的红外对射装置都是独立的产品,因此实质上该监测装置是将很多个独立的成品设备组合起来得到的,集成化程度低,体积过大,占用空间大;
[0005]2、受限于红外对射装置的外挂安装方式和体积较大等因素,导致每层红外光束的分布较为稀疏,这实质上降低每层红外监测的精度,导致可监测的害虫体型范围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其整体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监测精度高,能够增加可监测的害虫体型范围。
[0007]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包括装置壳体、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
[0009]所述装置壳体的内部中空形成有害虫通道,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装置壳体的内部,且分别位于害虫通道的相对两侧;
[0010]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以N
×
M的阵列方式设置有红外发射管,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以N
×
M的阵列方式设置有红外接收管,且红外发射管与红外接收管为一一相对设置,使得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在害虫通道上构成N层红外监测,其中,N≥2,M≥1。
[0011]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至少设置有两组,各组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在害虫通道上构成红外监测的位置相同,且方向相交,从而在害虫通道上共同构成N层红外监测。
[0012]进一步地,所述害虫通道呈方形结构,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害虫通道的其中两边,另外一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害虫通道的另外两边。
[0013]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四个安装槽,分别对应设置在害虫通道的四边,其中一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其中两个安装槽内,另外一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另外两个安装槽内。
[0014]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壳体还设置有四个透明无色封装板,所述四个透明无色封装
板分别装配在所述四个安装槽的槽口处,从而将安装槽和害虫通道隔开。
[0015]进一步地,所述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还包括中央控制电路板,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均与所述中央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中央控制电路板连接有N个信号口或N条信号线,分别对应所述N层红外监测的信号输出。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中央控制电路板呈环形结构;且其上设置有第一接头,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各自设置有第二接头,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通过第二接头与第一接头的连接配合从而安装在中央控制电路板上,并且与中央控制电路板构成电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害虫监测入口,另一端设置有害虫监测出口,所述害虫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害虫监测入口和害虫监测出口,所述害虫监测入口为逐渐收缩的锥形结构。
[0018]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壳体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N个信号口或者引出所述N条信号线的通孔。
[0019]进一步地,M≥2。
[0020]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技术所提供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其在红外发射电路板上阵列式设置红外发射管,以及在红外接收电路板上阵列式设置红外接收管,并将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装置壳体内;
[0022]本技术通过利用电路板可高密度化的特性,使得整个监测装置实现一体化,小型化,轻量化,安装也更加方便,并且能够使每层红外监测的红外光束在害虫通道上的分隔距离更短(指的是红外光束与红外光束之间的间距更短,以及红外光束与害虫通道边界的距离更短),从而提高每层红外监测的监测精度,增加可监测的害虫体型范围;
[0023]本技术通过增加每层红外监测的监测精度,能够减少漏测的几率,本技术通过在害虫通道上设置N层红外监测,N≥2时,能够监测到害虫的通行方向,从而使计数更加准确(例如可减少多测的几率),当N的数值越大,计数的准确率越高。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的剖视图一;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的剖视图二;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的应用原理图。
[0029]图中:1、装置壳体;11、害虫通道;12、安装槽;13、透明无色封装板;14、害虫监测入口;15、害虫监测出口;16、通孔;2、红外发射电路板;21、红外发射管;3、红外接收电路板;31、红外接收管;4、中央控制电路板;5、第一接头;6、第二接头;7、捕虫罩;8、捕虫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
实施例。
[0031]参考图1
‑
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该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包括装置壳体1、红外发射电路板2和红外接收电路板3;
[0032]装置壳体1的内部中空形成有害虫通道11,红外发射电路板2和红外接收电路板3设置在装置壳体1的内部,且分别位于害虫通道11的相对两侧;
[0033]红外发射电路板2以N
×
M的阵列方式设置有红外发射管21,红外接收电路板3以N
×
M的阵列方式设置有红外接收管31,且红外发射管21与红外接收管31为一一相对设置,使得红外发射电路板2和红外接收电路板3在害虫通道11上构成N层红外监测,其中,N≥2,M≥1。
[0034]其中,当M=1时,虽然也能够起到监测作用,但是无法很好的发挥电路板高密度化的特性以提升监测精度,因此采用M≥2会好一些;再考虑到功耗因素和电路板的尺寸大小,采用M=2的综合效果会更好。在图1至图4中所示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中,N=3,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壳体、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所述装置壳体的内部中空形成有害虫通道,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装置壳体的内部,且分别位于害虫通道的相对两侧;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以N
×
M的阵列方式设置有红外发射管,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以N
×
M的阵列方式设置有红外接收管,且红外发射管与红外接收管为一一相对设置,使得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在害虫通道上构成N层红外监测,其中,N≥2,M≥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至少设置有两组,各组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在害虫通道上构成红外监测的位置相同,且方向相交,从而在害虫通道上共同构成N层红外监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害虫通道呈方形结构,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板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害虫通道的其中两边,另外一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害虫通道的另外两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网状红外虫情脉冲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四个安装槽,分别对应设置在害虫通道的四边,其中一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其中两个安装槽内,另外一组红外发射电路板和红外接收电路板设置在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康伟,卢嘉威,谢秋波,钟林忆,林壁润,孙大元,陈万云,刘红刚,刘海峰,林筠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