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置物架暨携车架的改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9357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车顶置物架暨携车架的改进结构,其车顶架结合组滑动设在支杆架组所设横向杆架体以及纵向杆架体,在控制扳动抵推杆体使其转动时,所述的扳动抵推杆体的抵推面推动弹性迫块体的顶推面向上,使弹性迫块体以及U型束合片体稳固挟持支杆架组所设纵向杆架体,另在架载不同轮径以及尺寸的自行车时,可调整活动式车轮顶持组相对于横向杆架体枢转,使其改变架载范围,以达结构共用性以及使用便利性佳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汽车车顶上使用的车顶置物架暨携车架。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携车架,其是由数个正立架以及数个支撑架所构成,所述的正立架设 有数个弧形凹槽,而正立架的前、后近两端分设有一束带,其支撑架是枢接于正立架上,而 正立架结合于车顶所设车顶架,且自行车的车轮容置在正立架所设弧形凹槽,另自行车的 前、后轮是以正立架的前、后近两端所设束带束合固定,而支撑架夹掣在自行车架的下斜 管,使自行车能如此直立放置在车顶上,但其具有下列问题存在上述结构其主要稳固支撑重心,在于所述的,同时可添设置物箱的携车架,作一技 术上以及使用上的改良。1.结构共用性差其弧形凹槽以及束带设在正立架的固定位置,仅限制单一尺寸 的自行车架设使用,故其结构共用性差。2.使用便利性差其支撑架是夹持自行车架的下斜管,而正立架前、后侧所设束 带束合固定前、后轮,其构件较多使架设以及取下自行车的操作复杂麻烦,故其使用便利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有鉴于上述问题,为改善现有携车架结构共用性以及使用便利性差的问 题,乃完成本技术的车顶置物架暨携车架的改进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顶置物架暨携车架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杆架组,所述的支杆架组设有数个横向杆架体、数个纵向杆架体、数个辅助纵 向分力杆件以及数个前叉结合快拆体,所述的数个横向杆架体分别结合于纵向杆架体以及 辅助纵向分力杆件的前、后侧,而前叉结合快拆体枢设于前侧的横向杆架体;数个车顶架结合组,所述的车顶架结合组设有一上夹座体、一下夹座体、数个锁合 体、数个迫合体、一弹性迫块体、一 U型束合片体以及一扳动抵推杆体,所述的上夹座体设 有数个穿孔,另弹性迫块体设有一控制穿孔以及一顶推面,而U型束合片体设有数个穿制 孔,且扳动抵推杆设有一自由面以及一抵推面,所述的迫合体穿过上夹座体以及下夹座体 与锁合体锁合,且弹性迫块体设在上夹座体上,所述的弹性迫块体所设控制穿孔与上夹座 体所设穿孔相对,而U型束合片体套合在上夹座体上,所述的U型束合片体所设穿制孔,与 弹性迫块体所设控制穿孔以及上夹座体所设穿孔相对,且扳动抵推杆体穿过所述的穿制 孔、穿孔以及控制穿孔,使上夹座体与下夹座体呈可滑动设在支杆架组所设横向杆架体以 及纵向杆架体,另转动控制扳动抵推杆体时,所述的扳动抵推杆体由自由面转向抵推面,而 抵推面推动弹性迫块体的顶推面向上,稳固挟持支杆架组所设纵向杆架体;以及数个活动式车轮顶持组,所述的活动式车轮顶持组设有一束合带体,且所述的活动式车轮顶持组枢设束合在支杆架组的后侧所设横向杆架体。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凭借将车顶架结合组滑动设在支 杆架组所设横向杆架体以及纵向杆架体,在控制扳动抵推杆体使其转动时,所述的扳动抵 推杆体的抵推面推动弹性迫块体的顶推面向上,使弹性迫块体以及U型束合片体稳固挟持 支杆架组所设纵向杆架体,另在架载不同轮径以及尺寸的自行车时,可调整活动式车轮顶 持组相对于横向杆架体枢转,使其改变架载范围,以达结构共用性以及使用便利性佳的功 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车顶架结合组的立体组合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车顶架结合组的立体分解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车顶架结合组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活动式车轮顶持组与支杆架组的立体分解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车顶架结合组的第一作动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车顶架结合组的第二作动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车顶架结合组的侧视作动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前叉结合块拆体与车架前叉结合状态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支杆架组架设自行车状态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活动式车轮顶持组调整状态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参考图。附图标记说明10_支杆架组;11-横向杆架体;12-纵向杆架体;13-辅助纵向分 力杆件;14-前叉结合快拆体;20-车顶架结合组;21-上夹座体;210-穿孔;211-上软质 夹制凸部;22-下夹座体;220-下软质夹制凸部;23-锁合体;24-迫合体;25-弹性迫块体; 250-控制穿孔;251-顶推面;26-U型束合片体;260-穿制孔;27-扳动抵推杆体;270-自 由面;271-抵推面;30-活动式车轮顶持组;31-顶持体;310-上枢接对合部;311-穿置 部;312-顶持部;32-束合板;320-下枢接对合部;33-束合带体;40-自行车;41-前叉部; 50-车体;51-车顶;52-行李架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贵审查委员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兹以如后的较佳 实施例附以图式详细说明如后,惟本图例所说明的实施例是供说明之用,并非为专利申请 上的唯一限制。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5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车顶置物架暨携车架的改进结构的立 体图、局部组合图、分解图以及侧视状态示意图,其是包括一支杆架组10,所述的支杆架组10设有数个横向杆架体11、数个纵向杆架体12、 数个辅助纵向分力杆件13以及数个前叉结合快拆体14,所述的数个横向杆架体11分别结 合于纵向杆架体12以及辅助纵向分力杆件13的前、后侧,而前叉结合快拆体14枢设于前侧的横向杆架体U;数个车顶架结合组20,所述的车顶架结合组20设有一上夹座体21、一下夹座体 22、数个锁合体23、数个迫合体24、一弹性迫块体25、一 U型束合片体26以及一扳动抵推杆 体27,所述的上夹座体21设有数个穿孔210以及一上软质夹制凸部211,而下夹座体22设 有一下软质夹制凸部220,另弹性迫块体25设有一控制穿孔250以及一顶推面251,而U型 束合片体26设有数个穿制孔260,且扳动抵推杆27设有一自由面270以及一抵推面271, 所述的上夹座体21所设上软质夹制凸部211,与下夹座体22所设下软质夹制凸部220相 对,且夹制在车顶所设行李架部(图中未示),而迫合体24穿过上夹座体21以及下夹座体 22与锁合体23锁合,且弹性迫块体25设在上夹座体21上,所述的弹性迫块体25所设控制 穿孔250与上夹座体21所设穿孔210相对,而U型束合片体26套合在上夹座体21上,所 述的U型束合片体26所设穿制孔260,与弹性迫块体25所设控制穿孔250以及上夹座体 21所设穿孔210相对,且扳动抵推杆体27穿过所述的穿制孔260、穿孔210以及控制穿孔 250,所述的上夹座体21与下夹座体22滑动设在支杆架组10所设横向杆架体11以及纵向 杆架体12,而转动控制扳动抵推杆体27时,所述的扳动抵推杆体27由自由面270转向抵推 面271,而抵推面271推动弹性迫块体25的顶推面251向上,使弹性迫块体25以及U型束 合片体26稳固挟持支杆架组10所设纵向杆架体12 ;以及数个活动式车轮顶持组30,所述的活动式车轮顶持组30设有一顶持体31、一束合板32以及一束合带体33,所述的顶持体31设有一上枢 接对合部310、数个穿置部311以及一顶持部312,而束合板32设有一下枢接对合部320, 所述的束合带体33穿设于顶持体31所设穿置部311,而顶持体31所设上枢接对合部310, 与束合板32所设下枢接对合部320相对,枢设束合在支杆架组10的后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顶置物架暨携车架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杆架组,所述的支杆架组设有数个横向杆架体、数个纵向杆架体、数个辅助纵向分力杆件以及数个前叉结合快拆体,所述的数个横向杆架体分别结合于纵向杆架体以及辅助纵向分力杆件的前、后侧,而前叉结合快拆体枢设于前侧的横向杆架体;数个车顶架结合组,所述的车顶架结合组设有一上夹座体、一下夹座体、数个锁合体、数个迫合体、一弹性迫块体、一U型束合片体以及一扳动抵推杆体,所述的上夹座体设有数个穿孔,另弹性迫块体设有一控制穿孔以及一顶推面,而U型束合片体设有数个穿制孔,且扳动抵推杆设有一自由面以及一抵推面,所述的迫合体穿过上夹座体以及下夹座体与锁合体锁合,且弹性迫块体设在上夹座体上,所述的弹性迫块体所设控制穿孔与上夹座体所设穿孔相对,而U型束合片体套合在上夹座体上,所述的U型束合片体所设穿制孔,与弹性迫块体所设控制穿孔以及上夹座体所设穿孔相对,且扳动抵推杆体穿过所述的穿制孔、穿孔以及控制穿孔,使上夹座体与下夹座体呈可滑动设在支杆架组所设横向杆架体以及纵向杆架体,另转动控制扳动抵推杆体时,所述的扳动抵推杆体由自由面转向抵推面,而抵推面推动弹性迫块体的顶推面向上,稳固挟持支杆架组所设纵向杆架体;以及数个活动式车轮顶持组,所述的活动式车轮顶持组设有一束合带体,且所述的活动式车轮顶持组枢设束合在支杆架组的后侧所设横向杆架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桂
申请(专利权)人:高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