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7447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通过在电机结构部与控制结构部之间形成的油液泄漏间隙靠外侧的区域设置外侧隔离结构将之与外界分隔,并在该油液泄漏间隙靠内侧的区域设置内侧隔离结构,形成位于两个隔离结构之间的隔离干区,两个隔离结构分别阻隔外界杂质以及油液冷却腔内的油液进入该隔离干区;用于连接定子和控制板的电连接单元即可根据需要间隔布置在该隔离干区内,并分别伸入控制结构部与电机结构部进行连接。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单元直接布置在隔离干区内,在其连接位置无密封需求,该部分尺寸精度要求低,注塑难度低,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油泵
,尤其涉及一种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行业迅猛发展,随着汽车性能向着更安全、更可靠、更稳定、全自动智能化和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电子油泵被大量运用于汽车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中,并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要求。
[0003]现有市场上的电子油泵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其实际应用场景的环境温度越来越高(例如应用于发动机舱内,最高温度可达到140℃),对于其内的控制板、电机等部件的寿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现有方案针对这一问题,通常会采用“湿式布置”,即引入其泵油腔内的油液进入电机部分进行循环,带走电机内以及与电机部分连接的控制板部分的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但这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控制板部分是不能与油液发生接触的,电机部分与控制板部分之间的密封就变得十分关键。现有方案中,电机部分与控制板部分之间的电连接部件通常采用插针,直接注塑于控制板部分的壳体上,并点密封胶进行密封。但该种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0004]一、密封位置位于插针与控制板部分的壳体之间,对该部分尺寸精度要求高,注塑难度高;
[0005]二、插针与壳体为两种材料,虽然注塑为一体,但在长时间运行后,两者的连接面处会因为老化出现连接不紧密的问题(即产生缝隙),使得油液可通过该缝隙进入控制板部分,密封胶同样存在易老化的问题,在长时间使用后会损失密封性能,导致油液渗漏的情况发生,影响产品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技术方案为:
[0007]本技术的一种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的控制结构部、电机结构部、泵油结构部,以及,转轴、若干电连接单元、内侧隔离结构和外侧隔离结构;
[0008]定义所述电机结构部沿轴线朝向所述控制结构部的方向为向上,定义所述电机结构部沿轴线朝向所述泵油结构部的方向为向下;
[0009]所述电机结构部与所述泵油结构部配合形成一位于所述电机结构部内并连通所述泵油结构部的油液冷却腔;所述转轴安装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输出端,且所述转轴的上端转动或滑动连接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上端;
[0010]其中,所述电机结构部的上端面与所述控制结构部之间的间隙为连通外界的油液泄漏间隙,且所述油液泄漏间隙与所述油液冷却腔经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连接处连通;
[0011]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和所述内侧隔离结构间隔设于所述油液泄漏间隙,并在所述油液泄漏间隙内隔离形成一隔离干区;所述电连接单元分别布置于所述隔离干区内,并分别
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定子和所述控制结构部的控制板电连接。
[0012]本技术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所述内侧隔离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上端面或所述控制结构部上的内侧环状密封槽,以及安装于所述内侧环状密封槽内的内侧密封圈;其中,所述内侧环状密封槽环绕布置于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连接处。
[0013]本技术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包括开设于电机结构部的上端面或所述控制结构部上的外侧环状密封槽,以及安装于所述外侧环状密封槽内的外侧密封圈;其中,所述外侧环状密封槽环绕且间隔布置于所述内侧隔离结构。
[0014]本技术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至少包覆于所述控制结构部与电机结构部的连接处;
[0015]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包括开设于电机结构部与所述外壳之间或所述控制结构部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外沿环状密封槽,以及安装于所述外侧环状密封槽内的外沿密封圈;其中,所述外侧环状密封槽连通所述油液泄漏间隙。
[0016]本技术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所述电机结构部包括定子包塑体、转子;
[0017]所述定子包塑体轴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结构部和所述泵油结构部,所述油液冷却腔为所述定子包塑体的中间空腔;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子同轴连接,且所述转子布置于所述中间空腔内;
[0018]所述定子包塑体内圈面的上端设有第一轴承结构,所述泵油结构部上设有第二轴承结构,所述转轴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轴承结构和所述第二轴承结构;所述油液冷却腔经所述第一轴承结构连通所述油液泄漏间隙。
[0019]本技术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所述电连接单元的第一端伸入并包塑成型于所述定子包塑体。
[0020]本技术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所述内侧隔离结构为所述定子包塑体延伸成型并盖合于所述第一轴承结构的盖合壳体。
[0021]本技术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所述定子包塑体包括包塑成型的包塑壳本体和定子;
[0022]所述第一轴承结构包括径向向内延伸成型于所述包塑壳本体内圈面的上端的环形轴承安装段,以及,安装于所述环形轴承安装段的滚动轴承或滑动轴瓦;
[0023]所述盖合壳体延伸成型于所述环形轴承安装段,并配合形成一向上延伸的转轴端部容置腔。
[0024]本技术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所述定子包塑体的上端面上设有若干用于使所述电连接单元伸入的包塑凸起,所述电连接单元的第一端伸入于所述包塑凸起;
[0025]所述控制结构部的下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包塑凸起一一对应的插入凹陷,且所述插入凹陷的底面开设有用于使所述电连接单元的第二端伸入的伸入孔。
[0026]本技术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所述电连接单元为导线。
[0027]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0028]一、本技术一实施例通过在电机结构部与控制结构部之间形成的油液泄漏间隙靠外侧的区域设置外侧隔离结构将之与外界分隔,并在该油液泄漏间隙靠内侧的区域设
置内侧隔离结构,形成位于两个隔离结构之间的隔离干区,两个隔离结构分别阻隔外界杂质以及油液冷却腔内的油液进入该隔离干区;用于连接定子和控制板的电连接单元即可根据需要间隔布置在该隔离干区内,并分别伸入控制结构部与电机结构部进行连接。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单元直接布置在隔离干区内,在其连接位置无密封需求,该部分尺寸精度要求低,注塑难度低,成本低。
[0029]二、本技术一实施例将密封位置外移至电机结构部与控制结构部之间,而非电连接单元伸入控制结构部的位置,密封效果稳定。
[0030]三、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内侧隔离结构和外侧隔离结构均采用密封圈的形式,对应的密封槽的尺寸要求采用注塑工艺即可满足,无需额外机加工,部件加工成本低;同时,密封圈与密封槽的配合形式结构简单,装配方便,装备成本低。
[0031]四、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内侧隔离机构设置为直接一体注塑在定子包塑体上的盖合壳体,即直接将定子包塑体的上端开口进行封闭,直接通过实体结构隔绝油液冷却腔与油液泄露间隙,避免油液泄漏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的剖视图;
[00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的控制结构部、电机结构部、泵油结构部,以及,转轴、若干电连接单元、内侧隔离结构和外侧隔离结构;定义所述电机结构部沿轴线朝向所述控制结构部的方向为向上,定义所述电机结构部沿轴线朝向所述泵油结构部的方向为向下;所述电机结构部与所述泵油结构部配合形成一位于所述电机结构部内并连通所述泵油结构部的油液冷却腔;所述转轴安装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输出端,且所述转轴的上端转动或滑动连接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上端;其中,所述电机结构部的上端面与所述控制结构部之间的间隙为连通外界的油液泄漏间隙,且所述油液泄漏间隙与所述油液冷却腔经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连接处连通;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和所述内侧隔离结构间隔设于所述油液泄漏间隙,并在所述油液泄漏间隙内隔离形成一隔离干区;所述电连接单元分别布置于所述隔离干区内,并分别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定子和所述控制结构部的控制板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隔离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上端面或所述控制结构部上的内侧环状密封槽,以及安装于所述内侧环状密封槽内的内侧密封圈;其中,所述内侧环状密封槽环绕布置于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结构部的连接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包括开设于电机结构部的上端面或所述控制结构部上的外侧环状密封槽,以及安装于所述外侧环状密封槽内的外侧密封圈;其中,所述外侧环状密封槽环绕且间隔布置于所述内侧隔离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湿区分离的电子油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至少包覆于所述控制结构部与电机结构部的连接处;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包括开设于电机结构部与所述外壳之间或所述控制结构部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外沿环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舟史俊鸿
申请(专利权)人:盈智热管理科技嘉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