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捕虫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7316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捕虫器,包括诱捕盒和储存盒,诱捕盒内部设有集合腔,诱捕盒外侧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一单向门,诱捕盒外侧与集合腔通过第一单向门连通或阻断,储存盒位于诱捕盒侧面,储存盒侧面设有连通储存盒内部的缺口,缺口正对第二通道,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二单向门,储存盒内部与集合腔通过第二单向门连通或阻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可替换的储存盒,当蟑螂诱捕完成后可以将进入储存盒内的蟑螂连带着储存盒一起处理,无需重复使用,便于蟑螂的清洁。便于蟑螂的清洁。便于蟑螂的清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捕虫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捕虫器材
,尤其是涉及一种捕虫器。

技术介绍

[0002]捕虫器能够捕捉蟑螂等害虫,目前的捕虫器的结构大多设置有一个盒体,在盒体侧面设置通道,通道内设置能进不能出的单向门,捕捉蟑螂时,在盒体内部设置蟑螂引诱剂或者灭杀剂,蟑螂通过单向门进入到盒体内部后就无法逃出,捕获一定数量的蟑螂后,将整个捕虫器进入水里淹死蟑螂,或者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蟑螂死后打开捕虫器的盖子,将死去的蟑螂倒出并清洁捕虫器。
[0003]现有的捕虫器在清理蟑螂时,由于需要全部浸没在水中淹死蟑螂,或者暴晒蟑螂,导致在这过程中捕虫器无法使用,且蟑螂死后还需要对蟑螂尸体进行处理,采用淹死蟑螂的方法时,还需要清洁、晾干捕虫器,不仅存在蟑螂清理难的问题,而且对操作者,特别是一些惧怕蟑螂的人们非常不友好,因此急需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捕虫器,通过设置可替换的储存盒,当蟑螂诱捕完成后可以将进入储存盒内的蟑螂连带着储存盒一起处理,无需重复使用,便于蟑螂的清洁。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捕虫器,包括诱捕盒和储存盒,所述诱捕盒内部设有集合腔,所述诱捕盒外侧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一单向门,所述诱捕盒外侧与集合腔通过第一单向门连通或阻断,所述储存盒位于诱捕盒侧面,所述储存盒侧面设有连通储存盒内部的缺口,所述缺口正对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二单向门,所述储存盒内部与集合腔通过第二单向门连通或阻断。
[0007]述诱捕盒包括下壳组件和盖合在下壳组件上部的上壳,所述下壳组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部设有第一分隔筋和第二分隔筋,所述集合腔与第一通道通过第一分隔筋和第二分隔筋围成,所述第二通道位于第二分隔筋内,所述储存盒侧面抵接第二分隔筋外侧。
[0008]所述集合腔内部设有中心柱,所述上壳包括限位套,所述中心柱上端能够插入限位套内,所述中心柱外侧与限位套内壁紧配。
[0009]所述第一单向门与第一通道内壁铰接且铰接点位于第一单向门上部两侧,所述第一单向门从上往下朝集合腔倾斜设置。
[0010]所述第二单向门与第二通道铰接,所述第二单向门能够朝储存盒方向转动,所述第二通道内侧设有挡块,所述第二单向门朝集合腔的一侧能够抵接挡块,所述挡块用于限制第二单向门朝集合腔转动。
[0011]所述缺口处可拆卸盖合有隔板,所述储存盒上部设有导向孔,所述隔板能够插入导向孔内并盖合缺口,所述缺口内壁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正对导向孔,所述隔板两侧插
入限位槽内限位。
[0012]所述第二分隔筋侧面设有限位孔,所述储存盒侧面设有与限位孔对应的凸筋,所述凸筋能够插入限位孔内限位,所述凸筋与限位孔紧配。
[0013]所述储存盒侧面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位于储存盒朝第二分隔筋的一侧。
[0014]所述储存盒下部为开口,所述储存盒下部盖合有盖板,所述第二分隔筋侧面设有支撑板,所述储存盒位于支撑板上部。
[0015]所述储存盒上部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单向门和第二单向门表面均设有多个通孔。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通过储存盒与诱捕盒的分体式连接,能够实现储存盒的可替换式设计,使得在清理蟑螂时,只需将整个储存盒连着内部的蟑螂一起浸没在水里或直接在太阳下暴晒,当蟑螂都死后,直接丢弃储存盒,无需在清洁蟑螂尸体,不仅操作方便、效率高,而且还可以防止使用者直接接触蟑螂尸体,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当需要更换储存盒时,将隔板从导向孔插入限位槽内,用于盖合缺口,此时即使将储存盒取下,其内部的蟑螂也无法跑出,通过隔板与导向孔、限位槽的配合,能够对隔板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再处理储存盒时,隔板打开导致蟑螂跑出;
[0018]2、通过中心柱与限位套的配合,不仅使得上壳与下壳组件连接更加可靠,还便于上壳与下壳组件的分离,从而便于在集合腔内部添加诱捕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2]图4为下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诱捕盒;2、底座;21、第一分隔筋;22、第二分隔筋;23、集合腔;24、第一通道;25、中心柱;26、限位孔;27、支撑板;28、第二通道;29、挡块;3、第一单向门;4、第二单向门;5、上壳;51、限位套;52、加强筋;53、挡片;6、储存盒;61、缺口;62、导向孔;63、限位槽;64、透气孔;65、凸筋;66、凹槽;7、盖板;8、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捕虫器,包括诱捕盒1和储存盒6,所述诱捕盒1内部设有集合腔23,所述诱捕盒1外侧设有第一通道24和第二通道28,具体为,所述诱捕盒1包括下壳组件和盖合在下壳组件上部的上壳5,所述下壳组件包括底座2,所述底座2上部设有第一分隔筋21和第二分隔筋22,所述集合腔23与第一通道24通过第一分隔筋21和第二分隔筋22围
成,第一分隔筋21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分隔筋21和第二分隔筋22通过第一通道24间隔设置,由此可见,本技术中第一通道24的数量为三个,两个第一分隔筋21和第二分隔筋22内侧围成集合腔23,所述第二通道28位于第二分隔筋22内。
[0028]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通道24内设有第一单向门3,所述诱捕盒1外侧与集合腔23通过第一单向门3连通或阻断,第一单向门3只能进不能出,具体为,所述第一单向门3与第一通道24内壁铰接且铰接点位于第一单向门3上部两侧,第一单向门3两端设置有转轴,转轴两端与第一通道24内壁连接,第一单向门3下端抵接底座2上部,所述第一单向门3从上往下朝集合腔23倾斜设置,捕捉蟑螂时,蟑螂从外界进入第一通道24内,并顶开第一单向门3,当蟑螂进入集合腔23内时,第一单向门3收到重力的作用复位,由于第一单向门3下端抵接底座2上部时处于倾斜状态,从而导致第一单向门3无法向外旋转打开,使得蟑螂只能进不能出。
[0029]进一步的,所述集合腔23内部设有中心柱25,集合腔23内可以放置蟑螂诱捕剂,所述上壳5包括限位套51,所述中心柱25上端能够插入限位套51内,所述中心柱25外侧与限位套51内壁紧配,通过中心柱25与限位套51的配合,不仅使得上壳5与下壳组件连接更加可靠,还便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捕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诱捕盒(1)和储存盒(6),所述诱捕盒(1)内部设有集合腔(23),所述诱捕盒(1)外侧设有第一通道(24)和第二通道(28),所述第一通道(24)内设有第一单向门(3),所述诱捕盒(1)外侧与集合腔(23)通过第一单向门(3)连通或阻断,所述储存盒(6)位于诱捕盒(1)侧面,所述储存盒(6)侧面设有连通储存盒(6)内部的缺口(61),所述缺口(61)正对第二通道(28),所述第二通道(28)内设有第二单向门(4),所述储存盒(6)内部与集合腔(23)通过第二单向门(4)连通或阻断。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盒(1)包括下壳组件和盖合在下壳组件上部的上壳(5),所述下壳组件包括底座(2),所述底座(2)上部设有第一分隔筋(21)和第二分隔筋(22),所述集合腔(23)与第一通道(24)通过第一分隔筋(21)和第二分隔筋(22)围成,所述第二通道(28)位于第二分隔筋(22)内,所述储存盒(6)侧面抵接第二分隔筋(22)外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合腔(23)内部设有中心柱(25),所述上壳(5)包括限位套(51),所述中心柱(25)上端能够插入限位套(51)内,所述中心柱(25)外侧与限位套(51)内壁紧配。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捕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门(3)与第一通道(24)内壁铰接且铰接点位于第一单向门(3)上部两侧,所述第一单向门(3)从上往下朝集合腔(23)倾斜设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伟良俞洋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专益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