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快速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0680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体化快速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的引物和探针,包括针对8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如SEQ ID NO.1~30所示。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体化快速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包括上述针对8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8种细菌病原体各自的基因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了各自的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针对8种病原体的引物探针,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敏感性、特异性和精密性,适于三级医院或基层医院可独立完成腰椎穿刺术,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疾病初筛并能快速指导治疗。疾病初筛并能快速指导治疗。疾病初筛并能快速指导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快速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的核酸检测试剂盒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快速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的核酸检测试剂盒。

技术介绍

[0002]神经梅毒向来以症状和体征多变著称,故实验室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最经典的脑脊液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不仅敏感性相对较低,同时也存在操作相对复杂等问题。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只能用做神经梅毒的辅助诊断,不能用于确诊。与其有鉴别诊断意义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最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包括脑膜炎、脑炎和脑脊髓膜炎等。近年来此类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致残率和致死率逐年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较多,有细菌、真菌、病毒、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等。其中,以细菌性脑膜炎最为凶险,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脑脊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降低,且常规脑脊液培养往往至少需要7
ꢀ‑
10天,严重影响了细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识别。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指出尽可能早期运用敏感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并缩短住院时间,对其预后意义非凡。细菌性感染与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的早期症状和体征相似,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如脑脊液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总蛋白(total protein,TP)、葡萄糖(glucose,Glu)、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难以准确鉴别引起颅内感染的病原体,尽管脑脊液细菌培养一直被视为诊断细菌性颅内感染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耗时较长且阳性率低,常常造成诊断困难,甚至误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生化极其相似,且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和结核分支杆菌的阳性率低(<10%),且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测、墨汁染色和脑脊液找抗酸杆菌敏感性差,使其早期临床误诊率高达60%以上,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一直是颅内感染界的难题。
[0003]综上所述,各种类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临床表现相似,确诊此类疾病往往需要查找甚至培养脑脊液病原体,这些方法阳性率低,细菌和真菌培养周期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导致延误病情,无法用于感染的快速诊断。
[0004]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发展,脑脊液基因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其具有检测耗时少、灵敏度高、不受标本中抗菌或抑菌物质干扰等优点,但因其引物设计复杂、实验条件要求高、试剂价格昂贵及污染后假阳性率高等缺点,尤其对结核分支杆菌及真菌的检测率低,易造成假阴性,目前尚不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0005]因此,寻找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室方法来快速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快速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的引物、探针,及核酸检测试剂盒。本专利技术选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的8种病原体
进行检测,可以准确的鉴定出每种微量感染的病原体。
[0007]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一种一体化快速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的引物和探针,包括针对8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具体的引物、探针的序列如下:
[0009](1)单纯性孢疹病毒1型:
[0010]上游引物:5'

GAGACGCTGATGAAGCGCGAACTGA
‑3′

[0011]下游引物:5'

ATAGTGCCACGCCCACCACGTTCGAGCT
‑3′

[0012]探针:FAM

5'

TGACGAGGCCGCAGCTCACCAAG
‑3′‑
TAMRA;
[0013](2)单纯性孢疹病毒2型:
[0014]上游引物:5'

CCCAAGCTCCCGCTA AGG
‑3′

[0015]下游引物:5'

CGCCTTGGCAGCA CAACT
‑3′

[0016]探针:FAM

5'

CCTGCTCT AGATATCCT
‑3′‑
TAMRA;
[0017](3)EB病毒:
[0018]上游引物:5'

GCCATTTTTCCACCCTGTAG
‑3′
[0019]下游引物:5

ACCATCTGGGCCACCTT
‑3′
[0020]探针:Fam

5'

TGCCGATTATTTTGAATACCTCCAA
‑3′‑
eclipse
[0021](4)水痘带状孢疹病毒:
[0022]上游引物:5'

CGA ACA CGT TCC CCA TCA A
‑3′
[0023]下游引物:5'

CCC GGC TTT GTT AGT TTT GG
‑3′
[0024]探针:FAM

5'

TCC AGG TTT TAG TTG ATA CCA
‑3′‑
BkFQ
[0025](5)金黄色葡萄球菌:
[0026]nuc F

上游:5'

CACCTGAAACAAAGCATCCTAAA
‑3′
[0027]nuc F

下游:5'

CGCTAAGCCACGTCCATATT
‑3′
[0028]探针:Texas

Red

5'

TGGTCCTGAAGCAAGTGCATTTACGA
‑3′‑
BHQ1
[0029]mecA上游:5'

CCC AAT TTT GAT CCA TTT GTT
‑3′
[0030]mecA下游:5'

GGC CAA TAC AGG AAC AGC ATA
‑3′
[0031]探针:mecA P:HEX

5'

CAT TCT TTG GGA CGA TGC CTA TCT CA
‑3′‑
BHQ1
[0032](6)新型隐球菌:
[0033]Cryptococcus cyt b

上游:5'

TTCTAGCAGCTCTAGCTCTAG
‑3′
[0034]Cryptococcus cyt b

下游:5'

GCATTTGAGCTAATACCTTC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快速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的引物和探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对8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具体的引物、探针的序列如下:(1)单纯性孢疹病毒1型:上游引物:5'

GAGACGCTGATGAAGCGCGAACTGA
‑3′
;下游引物:5'

ATAGTGCCACGCCCACCACGTTCGAGCT
‑3′
;探针:FAM

5'

TGACGAGGCCGCAGCTCACCAAG
‑3′‑
TAMRA;(2)单纯性孢疹病毒2型:上游引物:5'

CCCAAGCTCCCGCTA AGG
‑3′
;下游引物:5'

CGCCTTGGCAGCA CAACT
‑3′
;探针:FAM

5'

CCTGCTCT AGATATCCT
‑3′‑
TAMRA;(3)EB病毒:上游引物:5'

GCCATTTTTCCACCCTGTAG
‑3′
下游引物:5

ACCATCTGGGCCACCTT
‑3′
探针:Fam

5'

TGCCGATTATTTTGAATACCTCCAA
‑3′‑
eclipse(4)水痘带状孢疹病毒:上游引物:5'

CGA ACA CGT TCC CCA TCA A
‑3′
下游引物:5'

CCC GGC TTT GTT AGT TTT GG
‑3′
探针:FAM

5'

TCC AGG TTT TAG TTG ATA CCA
‑3′‑
BkFQ(5)金黄色葡萄球菌:nuc F

上游:5'

CACCTGAAACAAAGCATCCTAAA
‑3′
nuc F

下游:5'

CGCTAAGCCACGTCCATATT
‑3′
探针:Texas

Red

5'

TGGTCCTGAAGCAAGTGCATTTACGA
‑3′‑
BHQ1mecA上游:5'

CCC AAT TTT GAT CCA TTT GTT
‑3′
mecA下游:5'

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佳音陈星宇蔡晓沂阳清伟曾建琪彭锋陈丽文张纯真陈易谦董佳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