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系界面层和制备方法及其在电池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池的碳系界面层和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全固态锂金属电池通过结合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和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负极,有望同时解决安全性问题并提高能量密度而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众多固态电解质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具有较高的室温电导率(10
‑3S cm
‑1以上)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硫化物(在≈1.6V时还原并在≈2.3V时氧化)最著名的是其高的锂离子电导率,这归因于硫化物离子的大尺寸和极化性。硫化物显示出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25mS cm
‑1,低晶界电阻和机械柔软性,通过冷压即可实现室温致密化并具有高的电极/电解质物理接触。硫化物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有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用于更专业/高要求的应用。然而,绝大多数硫化物SSEs对金属锂不稳定,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存在枝晶生长和固体电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这将导致许多问题,如内部短路、内阻增加、库仑效率降低和电池的最终失效,严重阻碍了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
[0003]为了缓解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的界面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策略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调整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组分(如掺杂Li3N,LiF,LiI等)、使用合金层(如Li
‑
In,Li
‑
Mg,Li
‑
Si,Li
‑
Sn和Li
‑
Ag等)、构建人工SEI膜(如LiF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系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层包括含锂层,含锂层的表面设置有碳层,所述碳层包括软碳、掺杂的纳米级锂镧锆氧颗粒,所述掺杂的纳米级锂镧锆氧颗粒均匀的分散在软碳之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系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层中还包括LiC6;进一步优选,所述掺杂的纳米级锂镧锆氧颗粒包括Li7‑
x
B1
x
La3‑
y
B2
y
Zr2‑
z
B3
z
O
12
‑
u
X
u
颗粒中的一种,其中,B1为Ba、Al、Ga、Ge、Fe、B、Zn、Ta中的至少一种元素;B2为Rb、Y、Bi、Pr、Nd、Pm、Sr、Ba、Ca、Sm、Gd、Tb、Dy、Ho、Er、Tm、Lu、Ac、Ta中的至少一种元素;B3为Mg、Sc、Ti、V、Cr、Mn、Ge、Se、Tc、Ru、Rh、Pd、Co、Ni、Cu、Cd、In、Sn、Sb、Te、I、Hf、Tl、Pb、Ce、Pu、Np、Ir、Pt、Y、Ta、Nb、Mo、W中的至少一种元素;X为F、Cl、Br、I、S中的至少一种元素;0≤x<0.8,0≤y≤0.1,0≤z≤0.8,0≤u≤0.1;所述x、y、z、u中至少一个不为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系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层的厚度为30μm
‑
100μm;进一步优选,所述碳层的厚度为30μm
‑
5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系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层的原材料包括软碳、掺杂的纳米级锂镧锆氧颗粒;所述含锂层包含金属锂;进一步优选,以质量计,所述掺杂的纳米级锂镧锆氧颗粒在软碳和掺杂的纳米级锂镧锆氧颗粒总质量的占比为大于0%,且不高于30%;进一步优选,以质量计,所述掺杂的纳米级锂镧锆氧颗粒在软碳和掺杂的纳米级锂镧锆氧颗粒总质量的占比为15%
‑
25%;进一步优选,所述纳米级锂镧锆氧颗粒包括Li7‑
x
B1
x
La3‑
y
B2
y
Zr2‑
z
B3
z
O
12
‑
u
X
u
颗粒中的一种,其中,B1为Ba、Al、Ga、Ge、Fe、B、Zn、Ta中的至少一种元素;B2为Rb、Y、Bi、Pr、Nd、Pm、Sr、Ba、Ca、Sm、Gd、Tb、Dy、Ho、Er、Tm、Lu、Ac、Ta中的至少一种元素;B3为Mg、Sc、Ti、V、Cr、Mn、Ge、Se、Tc、Ru、Rh、Pd、Co、Ni、Cu、Cd、In、Sn、Sb、Te、I、Hf、Tl、Pb、Ce、Pu、Np、Ir、Pt、Y、Ta、Nb、Mo、W中的至少一种元素;X为F、Cl、Br、I、S中的至少一种元素;0≤x<0.8,0≤y≤0.1,0≤z≤0.8,0≤u≤0.1;所述x、y、z、u中至少一个不为0;进一步优选,所述Li7‑
x
B1
x
La3‑
y
B2
y
Zr2‑
z
B3
z
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凡,杨明,
申请(专利权)人: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