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626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中间环形容纳腔和左右两侧矩形容纳腔的铺巾以及填充容纳腔的药材碎,药材碎由赤小豆、吴茱萸和艾混合而成;铺巾上还设有副药包腔,副药包腔用于填充副药包粉,副药包粉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或由苍术、厚朴、吴茱萸组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细辛、延胡索、乳香、没药组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五倍子组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木香、厚朴、枳实组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花椒、干姜、黑附子组成;或由大黄、厚朴、朴实组成;或由吴茱萸,肉桂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广泛用于临床上脐灸及中药热奄包患者治疗,提升体验,降低院感风险,减少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保健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中药热奄包归属药熨范畴,是采用中药热敷结合穴位刺激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整合了中药治疗+穴位刺激+温热疗法的优点。热奄包通过热蒸作用,可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增强代谢,促进炎症和淤血吸收。搭配辩证中药包的药理调节,可以起到温经通络、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湿祛寒的作用。
[0003]脐灸是一种在肚脐上隔物灸的治疗,利用肚脐的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以及通五脏六腑,联络全身脉络的功能,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使药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充分发挥中药、穴位、艾灸的三重作用。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0004]目前临床上,脐灸治疗和中药热奄包属于不同的两项治疗项目。脐灸治疗需要放置面碗、药粉填脐、铺巾固定。目前厂家供应的铺巾以沙袋作固定,且不可拆洗,无法消毒替换,成本较高,不能达到医院感染防控要求。
[0005]部分医疗机构为改善以上情况,选用毛巾配合夹子固定脐灸面碗,但存在面碗固定不牢固、患者缺乏安全感等缺点。
[0006]另一方面,冬季低温时,热量散失较快,临床上,由于脐灸艾灸量较少,部分患者反映脐灸治疗早期温度欠缺,而接受中药热奄包治疗的患者却反映该治疗后期温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用于临床上脐灸及中药热奄包患者治疗体验,降低院感风险,减少医疗安全隐患。
[0008]进一步地,有必要提供上述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的制备方法。
[0009]一种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
[0010]包括中间设有环形容纳腔和左右两侧设有矩形容纳腔的铺巾,以及填充在所述环形容纳腔和所述矩形容纳腔内的药材碎,所述药材碎由赤小豆、吴茱萸和艾混合而成;
[0011]所述铺巾上位于矩形容纳腔靠近环形容纳腔处设有开口的副药包腔,所述副药包腔用于填充副药包粉,所述副药包腔的开口处设有开合件;
[0012]所述副药包粉由大黄、厚朴、枳实混合而成,
[0013]或由苍术、厚朴、吴茱萸混合而成,
[0014]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细辛、延胡索、乳香、没药混合而成;
[0015]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五倍子混合而成;
[0016]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木香、厚朴、枳实混合而成;
[0017]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花椒、干姜、黑附子混合而成;
[0018]或由大黄、厚朴、朴实混合而成;
[0019]或由吴茱萸,肉桂混合而成。
[0020]其中,所述环形容纳腔和所述矩形容纳腔内填充的药材碎由赤小豆、吴茱萸和艾以4:4:2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0021]其中,所述环形容纳腔和所述矩形容纳腔内填充的药材碎由以下制备方法得到:艾草侧取叶部,粉碎成20目,然后将赤小豆、吴茱萸和艾以2:2: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而成。
[0022]其中,所述副药包粉由黄芪、防风、白术按3:1:3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0023]或由苍术、厚朴、吴茱萸按2:1: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0024]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细辛、延胡索、乳香、没药按1:1:2:1:2:2: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0025]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五倍子按1:1:2: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0026]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木香、厚朴、枳实按1:1:1:1:3:3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0027]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花椒、干姜、黑附子按2:2:3:1:1: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0028]或由大黄、厚朴、朴实按1:3:3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0029]或由吴茱萸,肉桂按1:2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0030]其中,所述铺巾的环形腔体的内环直径为9cm,所述环形腔体的外环直径为19cm。
[0031]其中,所述铺巾的矩形容纳腔的宽度为5cm,所述矩形容纳腔的长度为22cm

35cm。
[0032]其中,所述副药包腔的开口处设有拉链。
[0033]其中,所述副药包腔宽度为3cm,所述矩形容纳腔的长度为22cm

35cm。
[0034]其中,所述铺巾选用双层布料制得,外层布料选自隔热防火布,内层选自双层透气吸水的棉布。
[0035]一种如上所述的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6](1)将艾草侧取叶部,粉碎成20目,然后将赤小豆、吴茱萸和艾按重量比混合均匀,填充至铺巾中间设有的环形容纳腔和左右两侧设有的矩形容纳腔,并封口;
[0037](2)将填充有药材碎的铺巾用微波炉加热2

4分钟,确保药包温度均匀,平均温度为38

42℃;
[0038](3)填充副药包粉:将黄芪、防风、白术;或苍术、厚朴、吴茱萸;或吴茱萸、丁香、肉桂、细辛、延胡索、乳香、没药;或吴茱萸、丁香、肉桂、五倍子;或吴茱萸、丁香、肉桂、木香、厚朴、枳实;或吴茱萸、丁香、肉桂、花椒、干姜、黑附子;或大黄、厚朴、朴实;或吴茱萸,肉桂按重量比混合,打碎成粉末,按60目过筛,填充至副药包腔。
[0039]相对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包括中间设有环形容纳腔和左右两侧设有矩形容纳腔的铺巾,以及填充在所述环形容纳腔和所述矩形容纳腔内的药材碎,所述药材碎由赤小豆、吴茱萸和艾混合而成;
[0040]所述铺巾上位于矩形容纳腔靠近环形容纳腔处设有开口的副药包腔,所述副药包腔用于填充副药包粉,所述副药包腔的开口处设有开合件;
[0041]所述副药包粉由大黄、厚朴、枳实混合而成,或由苍术、厚朴、吴茱萸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细辛、延胡索、乳香、没药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五倍子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木香、厚朴、枳实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花椒、干姜、黑附子混合而成;或由大黄、厚朴、朴实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肉桂混合而成。
[0042]本专利技术通过主药包和个性化的使用副药包,可以广泛用于临床上脐灸及中药热奄包患者治疗,提升体验,降低院感风险,减少医疗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43]图1为铺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45]本专利技术以下实施例所用的铺巾的结构如图1所示:
[0046]所述铺巾1的中间设有环形容纳胶11,左右两侧设有矩形容纳腔12,环形腔体11的内环直径为9cm,环形腔体11的外环直径为19cm,矩形容纳腔12的内腔宽度为5cm,长度为22cm,所述铺巾1上位于矩形容纳腔12靠近环形容纳腔处设有开口的副药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设有环形容纳腔和左右两侧设有矩形容纳腔的铺巾,以及填充在所述环形容纳腔和所述矩形容纳腔内的药材碎,所述药材碎由赤小豆、吴茱萸和艾混合而成;所述铺巾上位于矩形容纳腔靠近环形容纳腔处设有开口的副药包腔,所述副药包腔用于填充副药包粉,所述副药包腔的开口处设有开合件;所述副药包粉由大黄、厚朴、枳实混合而成,或由苍术、厚朴、吴茱萸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细辛、延胡索、乳香、没药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五倍子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木香、厚朴、枳实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花椒、干姜、黑附子混合而成;或由大黄、厚朴、朴实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肉桂混合而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容纳腔和所述矩形容纳腔内填充的药材碎由赤小豆、吴茱萸和艾以4:4:2的重量比混合而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容纳腔和所述矩形容纳腔内填充的药材碎由以下制备方法得到:艾草侧取叶部,粉碎成20目,然后将赤小豆、吴茱萸和艾以2:2: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而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热敷脐灸的敷药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药包粉由黄芪、防风、白术按3:1:3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或由苍术、厚朴、吴茱萸按2:1: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细辛、延胡索、乳香、没药按1:1:2:1:2:2: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五倍子按1:1:2: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木香、厚朴、枳实按1:1:1:1:3:3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或由吴茱萸、丁香、肉桂、花椒、干姜、黑附子按2:2:3:1:1: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或由大黄、厚朴、朴实按1: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倩仪郑衍庆叶焕卿徐凤宜胡雯婧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