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植被覆盖率峡谷山区泥石流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防治前,先在沟谷内设置组合坝,所述组合坝包括沿沟谷地形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格栅坝和拦挡坝,所述格栅坝包括沿沟谷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混凝土支柱,相邻两个所述混凝土支柱之间连接有拦挡网,所述拦挡网的网格宽度为0.5~1米。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既能有效降低高山峡谷高植被覆盖率地区泥石流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又能充分利用各级拦挡坝且便于坝前清淤工作等优点。于坝前清淤工作等优点。于坝前清淤工作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植被覆盖率峡谷山区泥石流防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泥石流防治
,特别的涉及一种高植被覆盖率峡谷山区泥石流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泥石流是一种山区独特的自然现象,其形成需具备物源、地形和水源三个条件。高山峡谷区地形陡峭,暴雨条件下易发泥石流。高植被覆盖率使得崩塌、沟道堆积成为泥石流主要物质来源,泥石流暴发时会切割沟道两侧树木与裹挟巨石等,下泻时易堵塞沟道,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泥石流,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冲毁房屋、公路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0003]目前针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为修建拦挡坝和排导槽。同一泥石流沟修建拦挡坝多为单一式坝体,或在坝型、坝结构上进行改进。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部分泥石流沟还会采取多级拦挡坝来减轻泥石流的冲击力。多级拦挡坝解决了单一拦挡坝容量可能不足的问题,但在高山峡谷高植被覆盖地区,因冲出物质粒径范围较大,多级拦挡坝可能会造成拦挡坝库容量浪费的情况且坝前清淤工作量也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既能有效降低高山峡谷高植被覆盖率地区泥石流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又能充分利用各级拦挡坝且便于坝前清淤工作的泥石流防治方法。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植被覆盖率峡谷山区泥石流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防治前,先在沟谷内设置组合坝,所述组合坝包括沿沟谷地形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格栅坝和拦挡坝,所述格栅坝包括沿沟谷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混凝土支柱,相邻两个所述混凝土支柱之间连接有拦挡网,所述拦挡网的网格宽度为0.5~1米。
[0006]泥石流通过时,大粒径块石和树木等被格栅坝上呈网状的拦挡网截留,而通过格栅坝的较小粒径物质可被格栅坝下游的拦挡坝截留,从而可以对泥石流流体起到二次缓冲的作用,减轻泥石流对下游的冲击、淤埋破坏。通过格栅坝对不同粒径的物质进行分类截留,也方便后期进行坝前清淤工作。
[0007]进一步的,所述拦挡网沿上下游方向设置有两层,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支柱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0008]这样,通过双层呈网状的拦挡网可以更高效地截留大粒径块石和树木等。
[0009]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支柱包括两个沿上下游方向间隔设置的立柱,两个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横梁,所述横梁分布设置的所述立柱的顶部、中部和底部;所述拦挡网连接在相邻两个混凝土支柱的立柱上。
[0010]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混凝土支柱的横梁之间具有沿对角线方向连接的第一斜撑。
[0011]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支柱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二斜撑。
[0012]进一步的,所述拦挡坝包括采用混凝土浇注的坝体,所述坝体上具有贯穿设置的排水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坝体的顶部设置有溢流槽。
[0014]进一步的,所述坝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拱形泄流孔。
[0015]进一步的,所述组合坝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格栅坝上游的拦挡坝。
[0016]进一步的,所述组合坝沿沟谷地形由上向下设置有多组。
[0017]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既能有效降低高山峡谷高植被覆盖率地区泥石流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又能充分利用各级拦挡坝且便于坝前清淤工作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实施例1的组合坝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格栅坝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两个混凝土支柱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中隐藏下游拦挡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0024]如图1所示,一种高植被覆盖率峡谷山区泥石流组合坝,包括沿沟谷地形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拦挡坝2、格栅坝1和拦挡坝2,所述格栅坝1包括沿沟谷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混凝土支柱11,相邻两个所述混凝土支柱11之间连接有拦挡网12,所述拦挡网的网格宽度为0.5~1米。
[0025]如图2所示,所述混凝土支柱11包括两个沿上下游方向间隔设置的立柱111,两个所述立柱111之间连接有横梁112,所述横梁112分布设置的所述立柱111的顶部、中部和底部,所述混凝土支柱11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112之间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二斜撑113。所述拦挡网12沿上下游方向设置有两层,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支柱1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所述拦挡网12连接在相邻两个混凝土支柱11的立柱111上。相邻两个混凝土支柱11的顶部和底部横梁之间具有沿对角线方向连接的第一斜撑13。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混凝土支柱11的立柱111之间连接有纵梁114,所述立柱111、横梁112、第一斜撑13、第二斜撑113和纵梁114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0026]由于树木等随泥石流冲下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动能,会对拦挡网形成冲击,为了更好地截留树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格栅坝中位于上游的拦挡网12采用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且钢筋骨架与所述立柱111的钢筋骨架焊接相连;所述格栅坝中位于下游的所述拦挡网12采用相互交错呈网状的拉索或钢筋制成。所述格栅坝中位于上游的拦挡网12的网格宽度大于位于下游的拦挡网12的网格宽度。如图3和图4所示,这样,一旦有树木在泥石流的作用
下冲击格栅坝,其动能会在钢筋混凝土浇注的拦挡网上消耗掉,此时,较大的树木会被钢筋混凝土拦挡网截留,上游流下的较小树木或冲击后形成的较小树木会有一部分穿过钢筋混凝土拦挡网,以相对较慢的速度流下,就能够被网格宽度更小的拉索或钢筋支撑的拦挡网截留。本实施例中,位于上游的拦挡网的网格宽度为1米,位于下游的拦挡网的网格宽度为0.5米。
[0027]所述拦挡坝2包括采用混凝土浇注的坝体,所述坝体上具有贯穿设置的排水孔21,所述坝体的顶部设置有溢流槽22,所述坝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拱形泄流孔23。
[0028]本实施例中的格栅坝:设计为双层结构,立柱之间用横梁和第二斜撑连接,格栅坝的两侧坐落在沟谷两侧斜坡上,底部坐落在新鲜基岩或微风化基岩上。主体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按结构规范设计,坝高应高于历史泥石流最大洪水位或泥位。
[0029]拦挡坝在具体设计时,先需评估流域静储量或一次性最大冲出量大小,根据上游固体物源量多少可设置多级拦挡坝。坝体中上部应设计排水孔,坝体下部应设置拱形泄流孔。顶部溢流槽是为了坝前水流的溢出,防止漫坝。
[0030]采用本实施例的组合坝,格栅坝与拦挡坝位置由流域内地层岩性决定,当岩性坚硬且呈块状、厚层状时,位于上游的拦挡坝,用于拦挡大块石减缓冲击力;格栅坝位于流通区下游,用于拦挡高大乔木树干等,下游再修建拦挡坝过滤后的碎石和其他固体物质成分。
[0031]泥石流通过时,大粒径块石和树木等在格栅坝上呈网状的拦挡网拦挡下截留,而通过格栅坝的较小粒径物质可被格栅坝下游的拦挡坝截留,可以对泥石流流体起到二次缓冲的作用,减轻泥石流对下游的冲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植被覆盖率峡谷山区泥石流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防治前,先在沟谷内设置组合坝,所述组合坝包括沿沟谷地形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格栅坝(1)和拦挡坝(2),所述格栅坝(1)包括沿沟谷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混凝土支柱(11),相邻两个所述混凝土支柱(11)之间连接有拦挡网(12),所述拦挡网(12)的网格宽度为0.5~1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植被覆盖率峡谷山区泥石流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挡网(12)沿上下游方向设置有两层,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支柱(1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植被覆盖率峡谷山区泥石流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支柱(11)包括两个沿上下游方向间隔设置的立柱,两个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横梁,所述横梁分布设置的所述立柱的顶部、中部和底部;所述拦挡网(12)连接在相邻两个混凝土支柱(11)的立柱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植被覆盖率峡谷山区泥石流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为民,张春山,马思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