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5165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涉及管桩配件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一侧沿周侧面设置有焊面;板体沿环形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端头螺孔,端头螺孔一侧设置有转接槽,转接槽一侧设置有主筋孔,端头螺孔与转接槽连通,转接槽与主筋孔连通;转接槽为弧形槽,且转接槽中心线与板体中轴线的距离和端头螺孔中心线与板体中轴线的距离相等;主筋孔靠近焊面的一侧设置有墩头卡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板体侧面设置焊面且将预应力墩头嵌入墩头卡槽内以提高管桩对接时的连接稳定性和强度,通过在端头螺孔一侧依次连通弧形的转接槽和主筋孔,保持同转动半径使钢筋笼与板体的安装更加快速便捷。更加快速便捷。更加快速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管桩配件
,具体来说,特别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在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领域内,时常需要在上软下硬的突变土层的基础上进行施工,为保证施工地的土层强度足以支撑施工要求,通常会向突变地层处打入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而在管桩制造时,管桩内部的钢筋笼两侧分别需要安装端板,随后在两个端板之间注入混凝土,同时管桩在使用时由于到达既定深度的地层需要相应的长度,受运输条件和制作工艺等因素影响,管桩需要在施工场所就地对接,对接时由管桩的端板相互焊接完成。
[0003]公开号为CN207193965U的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预应力管桩端板,包括上、下两块横截面形状一致的环形钢板,两块环形钢板之间留有15~20mm的间隙,且在间隙位置通过环状设置的刚性金属杆连接固定,并在间隙位置及刚性金属杆之间通过同厚度的氯丁橡胶胶垫填充;在两块环形钢板的对应位置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穿过上、下两层环形钢板以及氯丁橡胶胶垫的组合孔,所述组合孔在环形钢板的环面上呈环形阵列排布,包括锚孔以及穿筋孔,锚孔的中心轴线与穿筋孔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锚孔与穿筋孔在管桩长度方向上连通,在组合孔侧旁还设置有锚固筋螺纹孔,且该锚固筋螺纹孔仅穿过上层环形钢板以及氯丁橡胶胶垫。
[0004]该种技术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由于管桩在制造时,需要将钢筋笼两侧的墩头与端板连接,连接过后灌入混凝土,在离心制作管桩前,需要先行拉动预应力钢筋,用以提高管桩预应力强度,即采用先张法进行拉钢操作,该种端板的端头螺孔与主筋孔均朝向端板中心的轴心方向,故在进行钢筋笼与主筋孔对接时,需要逐个将主筋的墩头拨至主筋孔内,导致端板与钢筋笼之间的安装较为繁琐;其次,管桩在实地使用时因地层深度较深存在需要对接的情况,该端板的主筋孔与端头螺孔齐平,则用于拉伸的墩头外漏,在对接时端板之间相互因墩头外显存在空隙,导致对接不便,且对接后的强度不高,即该种端板组成的管桩在对接时强度较低。
[000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现有的端板用于管桩制作时,与钢筋笼的安装较为不便,且现有端板制作而成的管桩不便于对接,且对接后的强度较低。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一侧沿周侧面设置有焊面;所述板体沿环形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端头螺孔,所述端头螺孔一侧设置有转接槽,所述转接槽远离所述端头螺孔的一侧设置有主筋孔,所述端头螺孔与所述转接槽连通,所述转接槽
与所述主筋孔连通;所述转接槽为弧形槽,且所述转接槽中心线与所述板体中轴线的距离和所述端头螺孔中心线与所述板体中轴线的距离相等;所述主筋孔靠近所述焊面的一侧设置有墩头卡槽。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焊面呈倾斜状,所述焊面外侧的所述板体厚度小于所述焊面内侧的所述板体厚度。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端头螺孔、转接槽以及所述主筋孔均贯穿所述板体,所述转接槽均位于相邻的所述端头螺孔的同一侧。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板体安装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包括有若干个主筋,所述主筋与所述端头螺孔一一对应,各所述主筋外侧之间螺旋式绕设有箍筋,所述主筋端部设置有预应力墩头,所述预应力墩头嵌设于所述墩头卡槽内部。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预应力墩头的直径大于所述主筋直径,所述预应力墩头的直径小于所述端头螺孔的直径,所述主筋直径小于所述转接槽的宽度。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预应力墩头的高度不高于所述墩头卡槽的深度。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墩头卡槽的直径大于所述主筋孔的直径,且大于所述预应力墩头的直径,所述主筋孔的直径不小于所述转接槽的宽度。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通过在端板板体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排布端头螺孔,并在各个端头螺孔同侧连通设置转接槽,转接槽槽型为弧形结构,且在转接槽远离端头螺孔的一侧设置主筋孔,且端头螺孔、转接槽和主筋孔距离板体中心轴线长度相同,即当将钢筋笼的预应力墩头插入端头螺孔后进行转动时,由于转动半径相同,可方便且快捷的将预应力墩头转至主筋孔内,提高了板体与钢筋笼安装时的便捷度,从而提高了管桩的生产效率;
[0017]2、通过在板体周侧面一侧设置斜向下的焊面,并在主筋孔的一侧设置墩头卡槽,使预应力墩头嵌入到主筋孔处时被限位在墩头卡槽内,由于预应力墩头高度低于墩头卡槽的深度,故在进行管桩对接时,两个管桩相邻面的端板板体之间相互贴合,且周侧面形成“V”字型截面的环向焊接面,使其更适宜对接且焊接面更大,连接强度更高,从而降低连接的管桩在被锤击时碎裂的概率,提高管桩使用强度;
[0018]3、将板体上的各个端头螺孔与端头板通过螺栓连接,在进行预应力拉伸操作时,由于预应力墩头嵌入墩头卡槽内,且预应力墩头直径大于主筋孔的直径,使其在被拉伸时可便捷的将钢筋笼的主筋张紧,从而使制成的管桩内部的主筋在卸下拉力设备后回缩产生预应力,提高了管桩的抗弯能力和刚度,同时配合墩头卡槽对预应力墩头的卡接以及焊面的设置,使由本端板制成的管桩在使用和连接时强度均更高。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后视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与钢筋笼对接状态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半剖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图4中A处的细节放大图;
[0025]图6是本专利技术图5中B处的细节放大图。
[0026]图中:1、板体;2、焊面;3、端头螺孔;4、转接槽;5、主筋孔;6、墩头卡槽;7、钢筋笼;8、预应力墩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包括板体1,板体1整体为钢制且为环状,由于混凝土管桩在制作时需要进行离心转动,转动后管桩内部混凝土被离心至模具侧壁处,其内为空心状,故为适配管桩中空结构,板体1为环状,同时由于其为环状结构降低了制作成本;板体1底面为水平状,底面一侧靠近管桩中心位置。
[0029]板体1正面沿边缘部分设置了焊面2,焊面2过板体1中心的竖向截面为斜向下状,当混凝土管桩需要进行对接时,上方管桩底面的端板与下方管桩顶端的端板相邻且相抵,焊接时,两个端板边缘处的焊面2共同构成锥形的焊接面,相较于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包括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一侧沿周侧面设置有焊面(2);所述板体(1)沿环形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端头螺孔(3),所述端头螺孔(3)一侧设置有转接槽(4),所述转接槽(4)远离所述端头螺孔(3)的一侧设置有主筋孔(5),所述端头螺孔(3)与所述转接槽(4)连通,所述转接槽(4)与所述主筋孔(5)连通;所述转接槽(4)为弧形槽,且所述转接槽(4)中心线与所述板体(1)中轴线的距离和所述端头螺孔(3)中心线与所述板体(1)中轴线的距离相等;所述主筋孔(5)靠近所述焊面(2)的一侧设置有墩头卡槽(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焊面(2)呈倾斜状,所述焊面(2)外侧的所述板体(1)厚度小于所述焊面(2)内侧的所述板体(1)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安装的预应力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螺孔(3)、转接槽(4)以及所述主筋孔(5)均贯穿所述板体(1),所述转接槽(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永奇刘静韩荣双刘寒仔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毅马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