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红线退距值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3904932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2:02
本申请涉及城乡规划技术领域,提供了道路红线退距值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道路红线退距值确定方法,包括:响应于退距值确定请求,获取待退让的目标道路红线;确定交叉路口区域内的目标道路红线是否存在弧线部分;在确定出交叉路口区域内的目标道路红线存在弧线部分的情况下,将弧线部分转换为切线;将目标道路红线按对应的用地性质划分成第一道路红线段;基于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退距用地性质确定第一道路红线段的退距值。上述技术方中,由于基于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退距用地性质确定第一道路红线段的退距值,如此可以按退距用地性质确定退距值,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用地类型对退距值的需求要求,进而可以有助于提高道路红线退让的精度。道路红线退让的精度。道路红线退让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道路红线退距值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1]本申请涉及城乡规划
,尤其是涉及道路红线退距值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规划中的重要控制线,用于限制建筑物、设施等建设项目对道路的侵占范围,保证道路的通行和安全。道路红线退距是指在道路红线范围内,建筑物、设施等建设项目需要向道路红线外侧一定距离退让,以确保道路的通畅和安全。道路红线的退距值和退距方式,通常由相关的城市规划法规和标准进行规定和管理。
[0003]相关技术中,道路红线退距主要是由规划设计师根据相关规划标准与道路交通规范,在进行相关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道路红线进行平移退让。
[0004]然而,相关技术中,在道路红线退让过程中一个规划设计片区往往是按照统一的退距值进行退让的,而不同位置的道路红线的退距值可能存在差异,比如:道路的性质、道路的宽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退距值,这就会导致使用统一的退距值对道路红线进行退让的退让精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有助于提高道路红线退让的精度,本申请提供了道路红线退距值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道路红线退距值确定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道路红线退距值确定方法,用于退距系统中,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退距值确定请求,获取待退让的目标道路红线;确定交叉路口区域内的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是否存在弧线部分;在确定出所述交叉路口区域内的所述目标道路红线存在弧线部分的情况下,将所述弧线部分转换为切线;将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按对应的用地性质进行划分,得到第一道路红线段和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退距用地性质;基于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所述退距用地性质确定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的退距值。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助于提高退距过程的精度,由于将目标道路红线按对应的用地性质进行划分,得到第一道路红线段和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退距用地性质,然后再基于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退距用地性质确定第一道路红线段的退距值,如此可以按退距用地性质确定目标道路红线上的各个位置的退距值,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用地类型对退距值的要求,进而可以有助于提高道路红线退让的精度。
[0008]可选的,所述确定交叉路口区域内的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是否存在弧线部分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按红线节点进行拆分,得到第二道路红线段,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是由所述红线节点连接而成的;对于每条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是否为弧线。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统一确定各个交叉路口区域内是否存在弧线,而无需单独确定每个交叉路口内的目标道路红线是否存在弧线部分,进而可以有助于提高交叉路口中弧线的确定效率,节省计算资源。
[0010]可选的,所述确定各个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中是否存在弧线之前,还包括:对于所述目标道路红线上的各个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基于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的前后夹角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对应的所述红线节点是否为伪节点;在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对应的所述红线节点为伪节点的情况下,将所述伪节点删除,并更新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确定第二道路红线段是否为弧线之前,先基于第二道路红线段的前后夹角确定出伪节点,将伪节点删除,并更新第二道路红线段,如此可以优化第二道路红线段,减少第二道路红线段的数量,从而可以减少弧线确定过程的计算量,同时可以提高弧线的确定效率。
[0012]可选的,所述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是否为弧线,包括:基于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的长度以及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对应的起点夹角和终点夹角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的预测半径;基于所述预测半径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是否为弧线。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可以基于第二道路红线段的长度以及起点夹角和终点夹角确定第二道路红线段的预测半径,并基于第二道路红线段的预测半径确定第二道路红线段是否为弧线,如此可以有助于提高第二道路红线段中弧线确定的准确性,进而有助于确定出交叉路口处的弧线。
[0014]可选的,所述确定交叉路口区域内的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是否存在弧线部分之前,还包括:基于所述目标道路红线确定目标道路对应的道路中线;确定不同所述目标道路对应的所述道路中线的相交位置;对于各个所述相交位置,确定所述相交位置对应的缓冲区域;将存在重叠的所述缓冲区域合并,得到所述交叉路口区域。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可以基于道路中线的相交区域确定缓冲区域,并将重叠的缓冲区域合并,得到交叉路口区域,如此可以有助于提高确定出的交叉路口区域的准确性。
[0016]可选的,所述得到交叉路口区域之后,还包括:确定所述交叉路口区域对应的路口类型;基于所述路口类型确定所述交叉路口区域对应的目标重构方式;基于所述目标重构方式对所述交叉路口区域内的道路中线进行重构。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可以基于交叉路口区域对应的路口类型确定对应的目标重构方式,并基于目标重构方式对交叉路口区域内的道路中线进行重构,如此可以有助于将交叉路口区域内的道路中线对齐,从而提高交叉路口区域内的道路中线的准确性。
[0018]可选的,所述将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按对应的用地性质进行划分,得到第一道路红线段和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退距用地性质,包括:获取地块数据,所述地块数据包括地块范围和所述地块范围对应的用地性质;确定所述地块范围对应的地块线与所述目标红线的对应关系;基于所述地块线上的用地性质变更节点打断所述目标道路红线,得到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将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的两端缩短预设缩短长度,得到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参考道路红线段;将与所述参考道路红线段相邻的所述地块线对应的所述用地性质确定为所述退距用地性质。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基于地块线上的用地性质变更节点将目标道路红线打断,得到第一道路红线段,并将与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参考道路红线段相邻的地块线的用地性质确定为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退距用地性质,如此可以有助于根据实际的地块分布情况划分第一道路红线段,同时也可以准确确定出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退距用地性质。
[0020]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所述退距用地性质确定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的退距值之前,还包括:基于所述目标道路红线确定目标道路对应的道路中线;在所述道路中线上确定分割点;对于每个所述分割点,沿垂直于所述道路中线的方向做宽度检测线,将所述宽度检测线与所述目标道路红线的交点确定为检测点;将同一所述宽度检测线上所述检测点之间的距离确定为检测宽度;基于所述宽度检测线对应的检测宽度确定道路宽度;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所述退距用地性质确定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的退距值,包括:基于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所述退距用地性质和所述道路宽度确定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的退距值。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可以基于目标道路红线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红线退距值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退距系统中,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退距值确定请求,获取待退让的目标道路红线;确定交叉路口区域内的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是否存在弧线部分;在确定出所述交叉路口区域内的所述目标道路红线存在弧线部分的情况下,将所述弧线部分转换为切线;将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按对应的用地性质进行划分,得到第一道路红线段和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退距用地性质;基于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对应的所述退距用地性质确定所述第一道路红线段的退距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交叉路口区域内的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是否存在弧线部分之前,还包括:对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按红线节点进行拆分,得到第二道路红线段,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是由所述红线节点连接而成的;对于每条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是否为弧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各个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中是否存在弧线之前,还包括:对于所述目标道路红线上的各个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基于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的前后夹角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对应的所述红线节点是否为伪节点;在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对应的所述红线节点为伪节点的情况下,将所述伪节点删除,并更新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是否为弧线,包括:基于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的长度以及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对应的起点夹角和终点夹角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的预测半径;基于所述预测半径确定所述第二道路红线段是否为弧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交叉路口区域内的所述目标道路红线是否存在弧线部分之前,还包括:基于所述目标道路红线确定目标道路对应的道路中线;确定不同所述目标道路对应的所述道路中线的相交位置;对于各个所述相交位置,确定所述相交位置对应的缓冲区域;将存在重叠的所述缓冲区域合并,得到所述交叉路口区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得到交叉路口区域之后,还包括:确定所述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建和黄盛尚张哲臻张强陈腾魏铭郭螣昕林少颖官剑蔡李智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