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4108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组分水性覆膜胶,按重量份数计,包含如下组分: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70~90份、松香乳液5~30份、单组分交联剂0.3~3份、成膜助剂0.1~0.5份、消泡剂0.1~0.3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可剥离性和耐水性,其贴附在镜面经过90℃/24小时处理,剥离后的表面无残胶和雾影,其贴附在镜面后经过100℃/2小时热水处理和冷水浸泡7天,剥离后的表面无残胶和雾影,制备工艺简易可控,具广阔的应用前景。具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组分水性覆膜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胶黏剂
,特别涉及一种单组分水性覆膜胶。

技术介绍

[0002]覆膜胶广泛应用于保护包装行业如书纸、塑料、金属的保护,主要包含溶剂型、无溶剂型、水性(乳液)三种胶黏剂。与溶剂型胶黏剂相比,水性单组份胶黏剂,更加环保,与无溶剂型胶黏剂相比,水性胶黏剂的粘度具有可调性,更易施工。单组份覆膜胶采用内交联丙烯酸乳液、松香乳液、单组份交联剂,成本上来说,以丙烯酸乳液、松香乳液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单组份覆膜胶,相对于聚氨酯、环氧树脂类胶黏剂具有价格优势,施工上来说,单组份覆膜胶相对与双组分覆膜胶,具有操作简易方面的优势。现有研究如专利申请号201511034331.8公开了通过在丙烯酸乳液中加入丙烯酸改姓松香乳液制备的胶黏剂,一定程度改善了胶粘剂的粘性与耐湿热性,但通过物理共混的两种乳液只是均匀分散,未通过化学键形成稳定结构,用于覆膜胶使用时耐温耐湿热性均不足;专利申请号201910899690.1公开了保护膜用丙烯酸胶黏剂,为油性胶黏剂,改善了保护膜使用时,排气更快,但在高温环境下,贴合表面会出现残胶、鬼影、气圈印和白雾等污染现象,采用环氧类固化剂,加完固化剂后,胶黏剂的总体粘性不高;专利申请号201210312006.3公开了保护膜用单组分乳液压敏胶,解决耐高温高湿出现残胶问题,但其180
°
剥离强度只有0.5

0.8N/25mm,该单组分覆膜胶粘性太低,因而无法满足需要高粘性可贴附基材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可剥离性和耐水性,剥离后的表面无残胶和雾影,工艺简易可控。
[0004]本专利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组份水性覆膜胶,按重量份数计,包含如下组分: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70~90份、松香乳液5~30份、单组分交联剂0.3~3份、成膜助剂0.1~0.5份、消泡剂0.1

0.3份。
[0006]优选地,所述的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经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制得:
[0007]核预乳液:
[0008][0009]壳预乳液:
[0010][0011][0012]助剂:
[0013]引发剂
ꢀꢀꢀꢀꢀꢀꢀꢀꢀꢀꢀꢀꢀꢀꢀꢀꢀꢀꢀꢀꢀ
0.2

0.6份
[0014]缓冲剂
ꢀꢀꢀꢀꢀꢀꢀꢀꢀꢀꢀꢀꢀꢀꢀꢀꢀꢀꢀꢀꢀ
0.3

0.5份
[0015]中和剂
ꢀꢀꢀꢀꢀꢀꢀꢀꢀꢀꢀꢀꢀꢀꢀꢀꢀꢀꢀꢀꢀ
0.2

0.5份。
[0016]本专利技术采用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制备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在乳液聚合过程中,通过调控丙烯酸乳液功能单体、外加单组分、交联剂配比,以达到调控乳液聚合过程,再复配松香乳液、成膜助剂等以进一步提高覆膜胶粘性。通过设置单组分交联剂、内交联剂分布在核壳结构中,含有羟基或羧基的聚合单体分布在核中,单组分交联剂可稳定存在于乳液体系中,且在成膜时与羧基或羟基反应,或单组分交联剂可在60

1 10℃解封后可与羧基或羟基反应,得到单组分覆膜胶。本专利技术的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可剥离性和耐水性,其贴附在镜面经过90℃/24小时处理,剥离后的表面无残胶和雾影,其贴附在镜面后经过100℃/2小时热水处理和冷水浸泡7天,剥离后的表面无残胶和雾影。
[0017]优选地,所述的羟基羧基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进一步优选羟基羧基单体用量为丙烯酸功能单体总量的0.5

3wt%,丙烯酸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1

5份、丙烯酸丁酯20

40份、丙烯酸异辛酯20

40份的组合。
[0018]优选地,所述的内交联剂为N

羟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进一步优选所述内交联剂用量为丙烯酸功能单体总量的0.5

1.5wt%,丙烯酸酯软硬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1

5份、丙烯酸丁酯20

40份、丙烯酸异辛酯20

40份的组合。
[0019]优选地,所述的阴离子乳化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
[0020]优选地,所述的非离子乳化剂为脂肪醇聚乙烯醚。
[0021]优选地,所述的引发剂为过硫酸铵。
[0022]优选地,所述的缓冲剂为NaHCO3。
[0023]优选地,所述的中和剂为质量浓度25%的氨水。
[0024]优选地,所述的松香乳液的固含在55

60%,或松香乳液的酸值在20

140mgKOH/g。
[0025]优选地,所述的成膜助剂为2,2,4

三甲基

1,3

戊二醇单异丁酸酯。
[0026]优选地,所述的消泡剂为聚醚类消泡剂。
[0027]优选地,所述的单组分交联剂为可与羧基反应的羧基单组分交联剂,进一步优选为聚碳化亚胺,优选为聚碳化二亚胺。
[0028]优选地,所述的单组分交联剂为可与羟基反应的封闭性单组分交联剂,进一步优选为封闭性异氰酸酯,优选地封闭型异氰酸酯为90℃解封封闭性异氰酸酯。
[0029]优选地,所述的单组分交联剂为可同时与羧基、羟基反应的交联剂,进一步优选为硅类交联剂或金属类交联剂。
[0030]优选地,所述的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采用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而成:S 1,按上述核预乳液、壳预乳液的原料称重后分别加入乳化釜乳化20

30min,分别得到核预乳液、壳预乳液;
[0031]S2,将引发剂总量的70

80%加入去离子水总量的5

15%中搅拌溶解,得引发剂溶液;
[0032]S3,将去离子水总量20

40%、阴离子乳化剂20

30%、非离子乳化剂20

30%、引发剂总量的20

40%、缓冲剂投量的全部,投入反应釜中制备釜底液;之后在80

200r/min搅拌,当升温至60

65℃,加入步骤S1的核预乳液总量的5

15%,当升温至78

82℃,反应釜底出现蓝光,同时滴加50%引发剂与剩余全部核预乳液,在82

85℃条件,2

3小时滴加完成;之后在85

90℃保温1.5小时,保温结束之后同时滴加步骤S1的全部壳预乳液与剩余的50%引发剂溶液,2

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含如下组分: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70~90份、松香乳液5~30份、单组分交联剂0.3~3份、成膜助剂0.1~0.5份、消泡剂0.1~0.3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经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制得:核预乳液:壳预乳液:助剂:引发剂
ꢀꢀꢀꢀ
0.2

0.6份缓冲剂
ꢀꢀꢀꢀ
0.3

0.5份中和剂
ꢀꢀꢀꢀ
0.2

0.5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羟基羧基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交联剂为N

羟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离子乳化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所述的非离子乳化剂为脂肪醇聚乙烯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松香乳液的固含在55

60%,或松香乳液的酸值在20

140mgKOH/g。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膜助剂为2,2,4

三甲基

1,3

戊二醇单异丁酸酯。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组分水性覆膜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组分交联剂为可与羧基反应的羧基单组分交联剂或可与羟基反应的封闭性单组分交联剂或可同时与羧基/羟基反应的交联剂。9.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站宋松林刘华溪卢子牛刘文陈镇洪黄胜飘刘怡平何航海刘自力刘晓国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市柯林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