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和热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3315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塑胶热熔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和热熔设备,所述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两个塑胶件分别一一对应放置于上模和下模中;S2、发热模组移至上模与下模之间;S3、上模向下移动,下模向上移动,直到发热模组接触两个塑胶件;S4、发热模组给两个塑胶件盖合面上的热熔肋加热熔融;S5、上模向上移动,下模向下移动,发热模具复位;S6、上下模合模,将两个塑胶件热熔在一起;S7、上下模复位,取出热熔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将两个塑胶件的热熔肋熔融,快速热熔并连接两个塑胶件,整个热熔工艺气密性好,零件少,制作周期快,成本低,同时,使用性能稳定。定。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和热熔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塑胶热熔
,尤其涉及一种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和热熔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全球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新能源化或电动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在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能源化这个不可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而汽车零件的各项性能尤为重要,尤其是两个需要盖合的塑胶零件(如:塑胶底壳和塑胶盖体),盖合后的各项性能至关重要。
[0003]现有的塑胶盖体与塑胶底壳通常采用组装的方式进行连接,即:塑胶盖体与塑胶壳体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再利用多个螺钉、螺母紧固连接,组装后的塑胶组装件存在以下缺陷:
[0004](1)、组装而成的塑胶组装件气密性差(最大50kpa);
[0005](2)、该塑胶组装件的组装需要使用塑胶盖体、塑胶壳体、密封圈、螺丝和螺母五种不同种类的零件,较多的零件组装直接导致塑胶组装件的制作周期长,成本高;
[0006](3)、螺丝组装工艺受使用条件影响,存在螺丝腐蚀风险和密封圈失效风险,导致使用性能不稳定。
[0007]因此,专利技术人致力于设计一种工艺和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可快速将两个塑胶件连接,制作周期短,形成气密性好、成本低、使用性能稳定的产品。
[000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塑胶件热熔设备,可降低制作周期和成本,提高产品气密性和使用性能稳定性。
[001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为:
[0011]一种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2]S1、将两个塑胶件分别一一对应放置于上模和下模中;
[0013]S2、发热模组移至上模与下模之间;
[0014]S3、上模向下移动,下模向上移动,直到发热模组接触两个所述塑胶件;
[0015]S4、发热模组的两加热面分别给两个塑胶件盖合面上的热熔肋加热熔融;
[0016]S5、上模向上移动,下模向下移动,发热模组复位;
[0017]S6、再次控制上模向下移动,下模向上移动,直到上模和下模共同压合两个塑胶件,将两个塑胶件的热熔肋热熔在一起形成热熔件;
[0018]S7、上模和下模复位,取出热熔件。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双塑胶件热熔工艺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S4中,所述发热模组的两面加热温度为180℃~210℃,所述发热模组的加热时间为9s~11s。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双塑胶件热熔工艺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S6中,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
的压合时间为9s~11s。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双塑胶件热熔工艺的一种改进,每个所述塑胶件的热熔肋凸出设置,每个所述塑胶件的盖合面上设有两圈凹槽,同一塑胶件上的两圈所述凹槽由对应的所述热熔肋隔开。
[0022]为了达到上述另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为:
[0023]一种双塑胶件热熔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竖向滑动连接有下模和上模,所述上模位于所述下模的正上方,所述上模的合模面上设有一上模腔,所述下模的合模面上设有下模腔,所述机架上纵向滑动连接有发热模组,所述发热模组位于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之间,所述发热模组的上下两端面均为加热面。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双塑胶件热熔设备的一种改进,所述机架上垂直设有多个导杆,多个导杆上自上而下依次滑动套设有上滑板和下滑板,所述上模固定于所述上滑板的底部,所述下模固定于所述下滑板的顶部。
[0025]作为本专利技术双塑胶件热熔设备的一种改进,所述机架上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沿其纵向间隔设有两个滑轨,两个所述滑轨上滑动连接有中滑板,所述发热模组包括两个发热件,所述中滑板夹设于两个所述发热件之间。
[0026]作为本专利技术双塑胶件热熔设备的一种改进,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板和加热板,所述加热板位于所述发热板与所述中滑板之间,所述加热板内设有加热管。
[0027]作为本专利技术双塑胶件热熔设备的一种改进,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和底模,所述下模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模上并与所述底模固定连接,所述底模上设有定位槽,所述下模板上设有通孔并形成框形,所述通孔、所述定位槽分别构成所述下模腔的上下两端。
[0028]作为本专利技术双塑胶件热熔设备的一种改进,所述定位槽和所述上模腔内均设有气孔。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将欲熔合的两个塑胶件,以一块比塑件材料熔点较高的发热模组,在欲熔接合物的热熔肋加热,使两个塑胶件的热熔肋熔融,当两个塑胶件接面熔融后,移开发热模组,给两个塑胶件加压,使两个塑胶件的热熔肋热熔在一起,快速热熔并连接两个塑胶件,整个热熔工艺气密性好(热熔工艺气密性最大120kpa),零件少(仅两个塑胶件),制作周期快,成本低,同时,使用性能稳定。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双塑胶件热熔设备,利用发热模组同时加热上模和下模上塑胶件的热熔肋,再移出发热模组,利用上模与下模合模,使两个塑胶件的热熔肋热熔在一起,将两个塑胶件连接在一起,降低制作周期和成本,提高产品的气密性和使用性能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双塑胶件热熔设备的主视图;
[0032]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双塑胶件热熔设备内部的立体结构放大图;
[0033]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双塑胶件热熔设备内部的左视结构放大图;
[0034]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发热模组的立体放大图;
[0035]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下模和塑胶底壳的立体分解放大图;
[0036]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上模和塑胶盖体的立体分解放大图;
[0037]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双塑胶件热熔设备的剖视图;
[0038]图8是图7中A处的放大视图;
[0039]图9是图7中B处的放大视图;
[0040]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塑胶底壳和塑胶盖体的立体局部剖视放大图;
[0041]图11是图10中C处的放大图;
[0042]图12是图10中D处的放大图。
[0043]图示说明:
[0044]1、机架;11、支撑架;111、滑轨;12、导杆;2、下滑板;21、下气缸;3、下模;31、下模板;311、通孔;32、底模;321、定位槽;322、下气孔;4、上滑板;41、上气缸;5、上模;51、上模腔;511、上气孔;6、中滑板;61、上发热板;611、上加热板;62、下发热板;621、下加热板;63、滑块;64、中气缸;65、发热模组;651、上发热件;652、下发热件;7、塑胶底壳;71、通气接头;72、下热熔肋;721、下凹槽;8、塑胶盖体;81、上接头;82、接孔;83、上热熔肋;831、上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0046]参照图1至图9,一种双塑胶件热熔设备,包括一机架1、一上模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两个塑胶件分别一一对应放置于上模和下模中;S2、发热模组移至上模与下模之间;S3、上模向下移动,下模向上移动,直到发热模组接触两个所述塑胶件;S4、发热模组的两加热面分别给两个塑胶件盖合面上的热熔肋加热熔融;S5、上模向上移动,下模向下移动,发热模组复位;S6、再次控制上模向下移动,下模向上移动,直到上模和下模共同压合两个塑胶件,将两个塑胶件的热熔肋热熔在一起形成热熔件;S7、上模和下模复位,取出热熔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所述发热模组的两面加热温度为180℃~210℃,所述发热模组的加热时间为9s~11s。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中,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的压合时间为9s~11s。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塑胶件热熔工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塑胶件的热熔肋凸出设置,每个所述塑胶件的盖合面上设有两圈凹槽,同一塑胶件上的两圈所述凹槽由对应的所述热熔肋隔开。5.一种双塑胶件热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竖向滑动连接有下模和上模,所述上模位于所述下模的正上方,所述上模的合模面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碧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新意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