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电极矩阵与具有微电极矩阵的触控面板,是以多条X轴扫描线、多条Y轴扫描线,以及各扫描线所定义出的微电极矩阵所构成。其中,微电极矩阵由多个X轴微电极串连接X轴扫描线,多个Y轴微电极串连接Y轴扫描线构成。每个微电极串均由多个微电极与串联电阻所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关于一种微电极矩阵与具有微电极矩阵的触控 面板。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触控面板,有电阻式与电容式两种。其中,电阻式又有四 线电阻式、五线电阻式、六线、七线或九线电阻式,电容式又区分为表面电容式(Surface Capacitance Touch Screen, SCT)与 身寸电· ζ (Projective Capacitance Touch Screen, PCT)。其中,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又可称为数字式触控技术,而电阻式及表面电容 式触控面板可概称为模拟式触控技术。由于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技术,其运用扫描线的观念来进行X轴与Y轴的扫瞄, 再藉由算法的计算,即可获得多点触碰侦测的效果,因此,广受触控面板应用产业的喜爱, iPhone即为一个成功的使用范例。不过,由于想获得更精密的触碰侦测效果,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设计必须要让 每个触碰的手指能够同时触碰到多条扫描线。如图1所示,其为习知的投射电容式触控面 板中,钻石结构示意图,其以X电极层10与Y轴电极层20两层结构交错排列构成。在触碰 点Sl上,其同时触碰到X轴扫描线X1,X2,X3,X4当中的XI,X2,X3扫描线,Y轴扫描线Y1, Y2,Y3,Y4的全部。由于在触碰的侦测上,采取较密的扫描线,可达到较精确的触碰侦测判 断,因而,此种设计概念几乎已成为目前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标准。此种多条扫描线的设计,在小尺寸的面板上尚容易进行,不过,在大尺寸面板上, 则会遭遇到扫描线数目过多的情形。相应地,在大尺寸的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上,扫描电路 (或者控制电路)必须承担数目庞大的控制线路。目前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多颗扫描电路用 的控制芯片。此外,习知的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碰侦测上,必须同时侦测到多条扫描线的 电容变化,方能准确地判断触碰动作。这在后端的触碰侦测计算量上也成为一大负担。于是,如何能够减少扫描线的数目,同时又能提供高精准度的触碰侦测,成为触控 面板技术开发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以上习知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微电极矩阵的触控面板,包含 基板;第一轴电极层与第二轴电极层,隔离形成于基板上;多个第一轴扫描线,形成于第一 轴电极层上,连接于扫描电压以侦测电容量的变化;多个第二轴扫描线,形成于第二轴电极 层上,连接于扫描电压以侦测电容量的变化;多个第一轴微电极串,形成于第一轴电极层 上,连接于相邻的第一轴扫描线之间;及,多个第二轴微电极串,形成于第二轴电极层上,连 接于相邻的第二轴扫描线之间。本专利技术更提出一种微电极矩阵,形成于具有多个第一轴扫描线与多个第二轴扫描线的触控面板,第一轴扫描线与第二轴扫描线彼此隔离,包含多个第一轴微电极串,连接 于相邻的第一轴扫描线之间;及多个第二轴微电极串,连接于相邻的第二轴扫描线之间。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 相关技艺者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申请专利 范围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目的及优点。附图说明 20Y轴扫描线100触控面板110X轴扫描线120Y轴扫描线130微电极矩阵132a,132bY轴微电极134Y轴串联电阻136a,136bX轴微电极138X轴串联电阻140诱导孔142虚拟电极144诱导孔LlY轴电极层L2X轴电极层Sl触碰点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考图2,其为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微电极矩阵的触控面板100 ;其包含有基板(未 画出);χ轴电极层,形成于基板上;Y轴电极层,间隔形成于X轴电极层上;多条X轴扫描线 120,形成于X轴电极层上,连接于外部的扫描电路,用以接收扫描电路所提供的扫描电压 以进行触碰的侦测;多条Y轴扫描线110,形成于Y轴电极层上,连接于扫描电路,用以接收 扫描电路所提供的扫描电压以进行触碰的侦测;多个X轴微电极串,形成于X轴电极层上, 连接于相邻的X轴扫描线之间;及,多个Y轴微电极串,形成于Y轴电极层上,连接于相邻的 Y轴扫描线之间。图2中,X轴扫描线共有9条,分别为XI,X2,X3,X4,X5,X6,X7,X8,X9 ;Y轴扫描 线共有9条,分别为Yl,Y2,Y3,Y4,Y5,Y6,Y7,Y8,Y9。这18条X轴与Y轴扫描线共定义出 64个区块,每个区块当中都有X轴微电极串与Y轴微电极串所构成的矩阵微电极130。此 矩阵微电极具有可精确定义出触碰位置的设计,可实现以最少的扫描线达到最佳的触碰分 辨率的目的。请参考图3,其为本专利技术的微电极矩阵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上视放大图;每个微电 极矩阵包含有χ轴微电极串与Y轴微电极串所构成。其中,X轴微电极串由多个X轴微电 极132a以及X轴串联电阻134所构成,X轴串联电阻134将X轴微电极132a连接起来;Y 轴微电极串则由多个Y轴微电极136a(未画出)与Y轴串联电阻138所构成,Y轴串联电阻 138将Y轴微电极136a连接起来。其中,X轴串联电阻134更将X轴微电极132a与X轴扫 描线110连接起来;Y轴串联电阻138更将Y轴微电极136a与Y轴扫描线120连接起来。此外,图3的实施例中,X轴微电极132a与Y轴微电极136a(未画出)是采用方 形的结构。一般来讲,可采用矩形的设计。并且,X轴微电极132a与Y轴微电极136a是采取 上下对应的重叠关系。而每个微电极之间的间距可在1微米(um)至1000微米(um)之间。藉由此种X轴微电极132a与Y轴微电极136a的上下对应的重叠设计,微电极矩 阵可因手指触碰不同点而产生不同强度的感应量表现。如此,即可精确地在各条扫描线之 间规划出感应梯度,进而达到在较少的扫描线上,达到较高触碰分辨率的目的。例如,在一实施例中,采取习知技术扫描线间距5mm的6倍,亦即30mm为扫描线的 间距,而当中的微电极数目采用6个,即可达到与习知技术相等的触碰精密等级。若微电极 数目采用12个,则可在更少的扫描线数目下,达到两倍于习知技术的触碰精密等级。以下,将说明图3的微电极矩阵130的两层电极层的结构。请参考图4,其为图3的微电极矩阵130的第一电极层Ll的上视图;第一电极层 Ll当中,包含了 X轴扫描线110与X轴微电极串,亦即,由X轴微电极132a与X轴串联电阻 134所形成的结构。X轴串联电阻134将X轴微电极132a之间串联起来,并将X轴微电极 132a与X轴扫描线110连接起来。请参考图5,其为图3的微电极矩阵130的第二电极层L2的上视图;第二电极层 L2当中,包含了 Y轴扫描线120与Y轴微电极串,亦即,由Y轴微电极136a与Y轴串联电阻 138所形成的结构。Y轴串联电阻138将Y轴微电极136a之间串联起来,并将Y轴微电极 136a与X轴扫描线120连接起来。图3的电极结构,由于X轴微电极132a与Y轴微电极136a为上下对应的重叠关 系,其感应时,感应量的大小会受限于微电极之间的间距。在实施时,若将接触手指位置的微电极部份增加诱导孔,则可使电磁场更容易穿透,进而可提高整体的感度。请参考图6,其为本专利技术的微电极矩阵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上视放大图,其说明了采 用诱导孔140的设计。比较图6与图3可发现,两者的基本构造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微电极矩阵的触控面板,包含:一基板;一第一轴电极层与一第二轴电极层,隔离形成于该基板上;复数个第一轴扫描线,形成于该第一轴电极层上,连接于一扫描电压以侦测电容量变化;复数个第二轴扫描线,形成于该第二轴电极层上,连接于一扫描电压以侦测电容量变化;复数个第一轴微电极串,形成于该第一轴电极层上,连接于相邻的该些第一轴扫描线之间;及复数个第二轴微电极串,形成于该第二轴电极层上,连接于相邻的该些第二轴扫描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恒铭,陈亦达,
申请(专利权)人:万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