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结构及利用其进行注塑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3238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45
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具结构及利用其进行注塑的方法,该模具结构包括:外模具,构造有容纳槽;第一成型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容纳槽中,在第一成型结构穿设在容纳槽的情形下,第一成型结构与容纳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塑薄膜件的第一注塑腔;第二成型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容纳槽中,在第二成型结构穿设在容纳槽的情形下,第二成型结构与薄膜件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第二注塑腔。本申请提供的模具结构,脱模后可形成表面具有薄膜的产品,不仅解决了模具出模困难的问题,而且还使产品的外表面无夹线,无需后续打磨,提高产品良率和量产性,而且降低了批量生产的成本。而且降低了批量生产的成本。而且降低了批量生产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结构及利用其进行注塑的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模具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模具结构及利用其进行注塑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注塑工艺针对产品的外观面为直身面,同时具有大深度内腔结构产品注塑成型存在诸多难点。
[0003]首先是产品的外观直身面无拔模,造成模具出模困难;其次是产品的外面直身面四周行位出模存在夹线,该夹线需要打磨,打磨存在塌角、不规则等缺陷,后期还需要增加喷漆处理等步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具结构及利用其进行注塑的方法,用于解决目前注塑产品存在模具出模困难,外观夹线打磨等问题。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具结构,包括:
[0006]外模具,所述外模具中构造有容纳槽;
[0007]第一成型结构,所述第一成型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在所述第一成型结构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所述第一成型结构与所述容纳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塑薄膜件的第一注塑腔;
[0008]第二成型结构,所述第二成型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在所述第二成型结构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所述第二成型结构与所述薄膜件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第二注塑腔。
[0009]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所述薄膜件的外表面具有第一拔模角度,所述薄膜件的内表面具有第二拔模角度,所述第一拔模角度大于所述第二拔模角度。
[0010]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所述第一成型结构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上凸模和第一下凸模;
[0011]所述第一上凸模与所述第一下凸模均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在所述第一上凸模与所述第一下凸模对接并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形成所述第一注塑腔,以通过注塑形成所述薄膜件,并通过所述第一上凸模和所述第一下凸模的分离完成薄膜件和外模具的脱模。
[0012]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所述第一上凸模和/或所述第一下凸模上设有第一延伸部;
[0013]在所述第一上凸模与所述第一下凸模对接并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延伸部封闭在所述第一成型结构与所述外模具之间的间隙处。
[0014]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所述第一上凸模和所述第一下凸模均包括:软质外壳和硬质内部,所述硬质内部嵌设在所述软质外壳中。
[0015]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所述第二成型结构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二上凸模和第二下凸模;
[0016]所述第二上凸模与所述第二下凸模均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在所述第二上凸模与所述第二下凸模均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所述第二上凸模配合所述第二下凸模在与所述薄膜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注塑腔,以通过注塑形成所述产品,并通过所述第二上凸模和所述第二下凸模的分离完成所述薄膜件和所述产品的脱模。
[0017]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所述第二上凸模和所述第二下凸模的硬度大于所述软质外壳的硬度。
[0018]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所述第二上凸模和/或所述第二下凸模上设有第二延伸部;
[0019]在所述第二上凸模与所述第二下凸模对接并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所述第二延伸部封闭在所述第二成型结构与所述外模具之间的间隙处。
[0020]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所述容纳槽的槽顶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容纳槽的槽底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
[002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模具结构进行注塑的方法,包括:
[0022]将第一成型结构导入至外模具的容纳槽,在第一成型结构与容纳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注塑腔;
[0023]对第一注塑腔进行注塑,待第一注塑腔中注塑形成薄膜件后,完成薄膜件和外模具的脱模;
[0024]将第二成型结构导入至外模具的容纳槽,在第二成型结构与薄膜件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注塑腔;
[0025]对第二注塑腔进行注塑,待第二注塑腔中注塑形成产品后,完成薄膜件和产品的脱模。
[0026]本申请提供的模具结构,通过设置外模具、第一成型结构和第二成型结构,首先将第一成型结构设置在容纳槽中,使得第一成型结构与容纳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注塑腔,然后在第一注塑腔中注塑形成薄膜件,并完成薄膜件和外模具的脱模,之后再将第二成型结构设置在容纳槽中,使得第二成型结构与薄膜件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注塑腔,最后在第二注塑腔中注塑,脱模后可形成表面具有薄膜的产品,不仅解决了模具出模困难的问题,而且还使产品的外表面无夹线,无需后续打磨,提高产品良率和量产性,而且降低了批量生产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之一;
[0029]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之二;
[0030]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薄膜件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外模具的示意图之一;
[0032]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外模具的示意图之二;
[0033]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成型结构的示意图之一;
[0034]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成型结构的示意图之二;
[0035]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成型结构的示意图;
[0036]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模具结构进行注塑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1、第一成型结构;11、第一上凸模;111、第一延伸部;12、第一下凸模;101、软质外壳;102、硬质内部;2、第二成型结构;21、第二上凸模;211、第二延伸部;22、第二下凸模;3、外模具;30、容纳槽;31、第一凹模;32、第二凹模;33、第一开口;34、第二开口;4、薄膜件;41、外表面;42、内表面;5、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0040]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1]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4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模具,所述外模具中构造有容纳槽;第一成型结构,所述第一成型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在所述第一成型结构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所述第一成型结构与所述容纳槽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塑薄膜件的第一注塑腔;第二成型结构,所述第二成型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在所述第二成型结构和所述薄膜件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所述第二成型结构与所述薄膜件的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第二注塑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件的外表面具有第一拔模角度,所述薄膜件的内表面具有第二拔模角度,所述第一拔模角度大于所述第二拔模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结构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上凸模和第一下凸模;所述第一上凸模与所述第一下凸模均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在所述第一上凸模与所述第一下凸模对接并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形成所述第一注塑腔,以通过注塑形成所述薄膜件,并通过所述第一上凸模和所述第一下凸模的分离完成所述薄膜件和所述外模具的脱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凸模和/或所述第一下凸模上设有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一上凸模与所述第一下凸模对接并穿设在所述容纳槽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延伸部封闭在所述第一成型结构与所述外模具之间的间隙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凸模和所述第一下凸模均包括:软质外壳和硬质内部,所述硬质内部嵌设在所述软质外壳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泽郭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