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移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3041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移载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机架、升降机构、两个变距机构以及两个双向伸缩货叉;所述变距机构包括安装支架、正反牙丝杆、两个承载座,以及用于驱动正反牙丝杆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所述正反牙丝杆的两端部转动连接于安装支架,两个所述承载座对称设置在正反牙丝杆上并与正反牙丝杆螺纹连接,所述承载座可沿安装支架滑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同步升降两个变距机构,所述双向伸缩货叉垂直于变距机构设置,且所述双向伸缩货叉固定安装在两个变距机构位于同一侧的承载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用性和工作可靠性好,通用性强,适用于多种型号的车身移载,显著提高车身输送线现场的空间利用率,节约输送成本。节约输送成本。节约输送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移载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车身输送线
,具体涉及一种车身移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由于不同型号的车身需要使用不同车身输送线,因此需要对不同型号的车身进行运输至指定的输送线。目前通常使用车身移载装置对车身进行移载。
[0003]然而,现有的车身移载装置仅能提升特定型号的车身,例如公开号为CN212532175U,专利技术名称为汽车车身移载机及汽车生产线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的移载机就是只能适用于相同宽度的车身输送,因此需要设置多个车身移载装置以将不同型号的车身进行运输至指定的输送线,这占用了车身输送线现场较多的空间,实用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身移载装置。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车身移载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机架、升降机构、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两个变距机构,以及两个双向伸缩货叉;所述变距机构包括安装支架、正反牙丝杆、两个承载座,以及用于驱动正反牙丝杆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所述正反牙丝杆的两端部转动连接于安装支架,两个所述承载座对称设置在正反牙丝杆上并与正反牙丝杆螺纹连接,所述承载座可沿安装支架滑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同步升降两个变距机构,所述双向伸缩货叉垂直于变距机构设置,且所述双向伸缩货叉固定安装在两个变距机构位于同一侧的承载座上。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进一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四个呈矩阵分布的丝杆和用于同步转动四个丝杆的第二伺服电机,所述丝杆上设置有螺母座和安装座,所述螺母座与丝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和螺母座固定在机架上,所述安装座与丝杆转动连接,且所述安装座设置在丝杆的顶部。
[0009]进一步,所述机架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板,所述螺母座固定在安装板上,且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与丝杆相适配的避让槽。
[0010]进一步,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通过蜗轮蜗杆与丝杆相连。
[0011]进一步,所述变距机构还包括对称设置在正反牙丝杆两侧的滑轨,所述承载座与滑轨滑动连接。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用性和工作可靠性好,通用性强,适用于多种型号的车身移载,显著提高车身输送线现场的空间利用率,节约输送成本。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变距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两个双向伸缩货叉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
[0019]10、机架,11、安装板,12、避让槽,20、升降机构,21、丝杆,22、第二伺服电机,23、螺母座,24、安装座,30、变距机构,31、安装支架,32、正反牙丝杆,33、承载座,34、第一伺服电机,35、滑轨,40、双向伸缩货叉。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1]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设计的一种车身移载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机架10、升降机构20、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两个变距机构30,以及两个双向伸缩货叉40。机架10和双向伸缩货叉40部分主体结构与现有的车身输送线基本相同。本技术的改进主要在于升降机构20结构和增设两个变距机构30上。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变距机构30包括安装支架31、正反牙丝杆32、两个承载座33,以及用于驱动正反牙丝杆32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34。所述正反牙丝杆32的两端部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于安装支架31。两个所述承载座33对称设置在正反牙丝杆32上并与正反牙丝杆32螺纹连接。所述承载座33可沿安装支架31滑动。所述升降机构20用于同步升降两个变距机构30。所述双向伸缩货叉40垂直于变距机构30设置,且所述双向伸缩货叉40固定安装在两个变距机构30位于同一侧的承载座33上。
[0024]采用上述方案,操作人员可根据待移载的车身型号控制两个变距机构30的第一伺服电机34动作,在正反牙丝杆32的作用下,其上的两个承载座33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使两个双向伸缩货叉44适用于不同宽度的车身,进而使装置适用于多种型号车身的移载,从而有效减少输送线现场所需车身移载装置的数量,提高车身输送线现场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节约输送成本;装置的实用性和通用性较好,且定位精度较高。
[0025]优选的,所述变距机构30还包括对称设置在正反牙丝杆32两侧的滑轨35,所述承载座33与滑轨35滑动连接。所述滑轨35主要对承载座33的移动起到限位和导向作用,以提高承载座33及其上的双向伸缩货叉40的移动稳定性。
[0026]实施例2
[0027]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类似,区别在于升降机构20的改进设计。
[0028]如图1

图3所示,所述升降机构20包括四个呈矩阵分布的丝杆21和用于同步转动四个丝杆21的第二伺服电机22。所述丝杆21上设置有螺母座23和安装座24。所述螺母座23与丝杆21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2和螺母座23固定在机架10上。所述安装座24与丝杆21转动连接,且所述安装座24设置在丝杆21的顶部。
[0029]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升降机构20,不仅可实现两个变距机构30的同步升降,而且升降效率较高,此外结构稳固性和工作可靠性好,车身的升降稳定性较高。
[0030]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2通过蜗轮蜗杆与丝杆21相连,以实现通过第二伺服电机22的输出端带动四个丝杆21的同步转动,且稳定性较好。其为机械领域内较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0031]本实施例的机架10由型材和板材焊接而成,且其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板11,所述螺母座23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板11上,以降低组装及装配难度,同时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固性。所述安装板11上设置有与丝杆21相适配的避让槽12,以对丝杆21的升降进行避让。
[0032]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车身移载装置还包括PLC控制部分。所述PLC控制部分,可以选用现有的PLC组件,其能够根据操作人员输入或选定的车身型号信息,控制两个变距机构30的第一伺服电机34动作,从而实现不同型号移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操作便捷性和自动化程度。
[0033]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4]首先,操作人员根据待移载的车身型号控制两个变距机构30的第一伺服电机34动作,以完成不同车身型号移载前的准备工作,使两个双向伸缩货叉44适配于对应宽度的车身。完成型号的转变后,操作人员将两个双向伸缩货叉40调整至相对应的位置。最后,操作人员控制升降机构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机架(10)、升降机构(20)、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的两个变距机构(30),以及两个双向伸缩货叉(40);所述变距机构(30)包括安装支架(31)、正反牙丝杆(32)、两个承载座(33),以及用于驱动正反牙丝杆(32)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34);所述正反牙丝杆(32)的两端部转动连接于安装支架(31),两个所述承载座(33)对称设置在正反牙丝杆(32)上并与正反牙丝杆(32)螺纹连接,所述承载座(33)可沿安装支架(31)滑动,所述升降机构(20)用于同步升降两个变距机构(30),所述双向伸缩货叉(40)垂直于变距机构(30)设置,且所述双向伸缩货叉(40)固定安装在两个变距机构(30)位于同一侧的承载座(3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20)包括四个呈矩阵分布的丝杆(21)和用于同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书杰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天宏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