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1048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顶管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移动驱动电机的输送带,所述驱动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表面套接有承载框,所述支撑板两侧的底部均通过滑道连接有一个套框,所述套框的表面设置有回压组件,所述回压组件包括圆杆、外框和压缩弹簧。该顶管机移动机构,通过回压组件与转动组件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玩顶管机进行移动的状态下,因顶管处不顺所造成的卡顿,通过两者的配合进行调节,从而在顶管处因受阻停止前行的时候,可减免一步部分因突停顿对输送带所造成的影响。对输送带所造成的影响。对输送带所造成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顶管机
,具体为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顶管施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适应性问题。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选用与之适应的顶管施工方式,如何正确地选择顶管机和配套辅助设备,对于顶管施工来说将是非常关键的,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所运用到的顶管机的大小也不同,从而本申请基于小型并带有输送带类型的一种顶管机的移动卡顿时的使用下进行优化。
[0003]中国专利公告号CN210509182U公开了一种便于移动的顶管机,属于顶管机
,包括移动支撑装置和顶管装置,所述移动支撑装置由主动轮、从动轮、主动轴、从动轴、履带、传动链条、柴油发动机、支撑缸、支撑杆、支撑座和齿槽组成,所述柴油发动机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配合连接主动轴,其柴油发动机工作时输出端通过传动链条带动主动轴和主动轮转动,主动轮通过履带带动从动轮和从动轴的转动,履带同时运转可以带动顶管机的移动,且履带作为移动承台,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使用要求,支撑缸底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杆,需要使用时支撑杆伸长,底部的支撑座接触地面,可以稳定支撑顶管机,不再需要铲平工作坑底部,提高了顶管机的适用范围;该结构从顶管机的支撑方向等多个结构进行优化,但是结构类型并不适用与每种类型的顶管机。
[0004]鉴于以上,提出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用于解决以上问题,主要针对带有输送带移动的顶管结构,在出现移动卡顿时所出现的问题,来减少因卡顿造成移动故障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r/>[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移动驱动电机的输送带;
[0009]所述驱动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表面套接有承载框;
[0010]所述支撑板两侧的底部均通过滑道连接有一个套框,所述套框的表面设置有回压组件,所述回压组件包括圆杆、外框和压缩弹簧;
[0011]所述输送带的中部齿合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轴、连接轴、连接杆和钮轴。
[0012]可选的,所述套框套接在支撑架的表面,所述承载框的底部与输送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送带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遮挡板。
[0013]可选的,所述圆杆的一端与支撑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杆的另一端与外框的
内壁插接,所述外框固定连接在套框的表面,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圆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外框的内底壁固定连接。
[0014]可选的,所述转动轴的表面与输送带的内侧端齿合,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与连接轴齿合,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连接轴上表面的中部,所述钮轴的底部与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钮轴的中部通过转轴与支撑板的内壁连接。
[0015]可选的,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远离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轴块,所述移动轴块的一端与套框的内壁插接,并可沿套框的表面滑动。
[0016]可选的,所述转动轴远离所述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一侧套接有T形杆,所述T形杆的顶部通过螺栓与支撑板的底部连接。
[0017]可选的,所述套框的数量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套框的表面均对称设置有两组回压组件。
[0018]可选的,所述承载框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方板,所述方板远离所述承载框的一侧与套框的表面固定连接。
[0019](三)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1]1、该顶管机移动机构,通过回压组件与转动组件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玩顶管机进行移动的状态下,因顶管处不顺所造成的卡顿,通过两者的配合进行调节,从而在顶管处因受阻停止前行的时候,可减免一步部分因突停顿对输送带所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转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回压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套框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驱动电机;2、支撑架;3、输送带;4、支撑板;5、连接块;6、承载框;7、套框;8、回压组件;801、圆杆;802、外框;803、压缩弹簧;9、转动组件;901、转动轴;902、连接轴;903、连接杆;904、钮轴;10、支杆;11、移动轴块;12、固定轴;13、T形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本申请提出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
[0030]请参阅图1,驱动电机1和支撑架2,支撑架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移动驱动电机1的输送带3;
[0031]该结构是现有顶管机上原有的结构,通过输送带3移动带动驱动电机1向前移动,则支撑架2位于两端对驱动电机1进行支撑,从而随驱动电机1的移动来完成顶管工作;
[0032]请参阅图1,驱动电机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4,支撑板4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
接有连接块5,连接块5的表面套接有承载框6;
[0033]将现有驱动电机1直接与输送带3连接的方式,更改为可灵活移动的,从而在驱动电机1因顶管处出现阻碍所造成卡顿时,底部连接的输送带3未停止工作下,可减免一步部分影响输送带3转轴旋转的问题;
[0034]设置支撑板4用于向两侧支撑驱动电机1,使驱动电机1直线向前记性移动,在底部设置连接块5用于在卡顿时,连接块5可短距离的在承载框6的内部进行移动,从而减免瞬间卡顿所出现的影响;
[0035]其中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连接块5与驱动电机1设置顶管杆相同的一侧面贴合相对面的承载框6上的遮挡板,在承载框6两侧面上均设置遮挡板是为了避免连接块5会出现掉落的情况;
[0036]请参阅图3

5,支撑板4两侧的底部均通过滑道连接有一个套框7,套框7的表面设置有回压组件8,回压组件8包括圆杆801、外框802和压缩弹簧803;
[0037]支撑架2两侧位置对称均套接有一个套框7,两个套框7通过一个支撑板4进行连接,因套框7可移动性的在支撑架2上进行移动,因此在输送带3带动驱动电机1进行移动的时候,也就会带动两侧的套框7进行同步移动,且两个套框7能够更好的控制驱动电机1的移动稳定性;
[0038]在设计中将承载框6与套框7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在驱动电机1与因顶管工作停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和支撑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移动驱动电机(1)的输送带(3);所述驱动电机(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5),所述连接块(5)的表面套接有承载框(6);所述支撑板(4)两侧的底部均通过滑道连接有一个套框(7),所述套框(7)的表面设置有回压组件(8),所述回压组件(8)包括圆杆(801)、外框(802)和压缩弹簧(803);所述输送带(3)的中部齿合有转动组件(9),所述转动组件(9)包括转动轴(901)、连接轴(902)、连接杆(903)和钮轴(9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框(7)套接在支撑架(2)的表面,所述承载框(6)的底部与输送带(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送带(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遮挡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机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杆(801)的一端与支撑板(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杆(801)的另一端与外框(802)的内壁插接,所述外框(802)固定连接在套框(7)的表面,所述压缩弹簧(803)的一端与圆杆(80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压缩弹簧(803)的另一端与外框(80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闪耀王建平刘凯史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矩顶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