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0011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电解液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包括电解液混合设备,所述电解液混合设备包括混合桶,所述混合桶顶部法兰连接有减速电机,所述混合桶外周中下部固定连接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外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架,所述混合桶内上部设置有初混机构,所述初混机构下侧设置有精混机构,所述初混机构底部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减速电机底部驱动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顶端贯穿混合桶顶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搅拌棒上的振动球能够对混合桶内部的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进行振动搅拌,从而能够提升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之间的溶解度,有利于提高电解液混合设备的混合效率,从而能够方便锂电池的生产。从而能够方便锂电池的生产。从而能够方便锂电池的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电解液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从移动电话、笔记本、数码相机等小型便携式电池向大容量储能电源和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的迅速扩展和大规模应用,电池的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对电池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商业化的主要障碍就是安全性问题,尤其是在滥用状态下(如热冲击、过充、过放、短路等),电池体系产生的热效应,极易导致易燃的碳酸酯类电解液发生燃烧甚至爆炸,使用含有阻燃剂或阻燃共溶剂的电解液可以使有机电解液的可燃性降低甚至不燃,避免电池的燃烧或爆炸,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在混合电解液与阻燃剂的过程中,一般会用到搅拌混合机构,例如混合釜或混合桶,往往通过电机带动搅拌棒对电解液与阻燃剂进行混合,然而该种混合搅拌方式在实际上使用时,往往生产效率较低,不利于生产型企业的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
[000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包括电解液混合设备,所述电解液混合设备包括混合桶,所述混合桶顶部法兰连接有减速电机,所述混合桶外周中下部固定连接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外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架,所述混合桶内上部设置有初混机构,所述初混机构下侧设置有精混机构,所述初混机构底部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减速电机底部驱动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顶端贯穿混合桶顶部。
[0005]优选的,所述初混机构包括固定筒,所述固定筒外周上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末端均固定连接在混合桶内壁上部,所述固定筒底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下部啮合连接有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均固定连接在转套外周靠近转轴的一侧,所述转套均转动连接在固定轴外周。
[0006]优选的,所述精混机构包括固定环一,所述固定环一均固定连接在转轴外周下部,所述固定环一外周中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棒,所述搅拌棒远离固定环一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振动球,所述固定环一均设置在分隔板下部。
[0007]优选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口,所述下料口贯穿分隔板中部,所述下料口内部滑动连接有下料管,所述下料管外周上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下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限位腔内部,所述限位腔设置在导向管内侧壁中部,所述限位环滑动连接在限位腔内部,所述下料管外周下部贯穿有均匀分布的下料孔,所述导向管固定连接在分隔板底端中部。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轴均固定连接在固定环二外周中部,所述固定环二固定连接在转轴外周中上部。
[0009]优选的,所述转套外周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均设置在分隔板上侧。
[0010]优选的,所述转轴底端贯穿下料管,所述转轴与下料管滑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分隔板固定连接在混合桶内中部。
[0012]优选的,所述混合桶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部设置有电磁阀。
[0013]优选的,所述混合桶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进料口。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专利技术在生产锂电池电解液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将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分别通过进料口导入到混合桶内部,人们能够通过启动减速电机,带动初混机构与精混机构进行工作,从而实现对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的搅拌与混合,通过减速电机能够带动转轴进行转动,通过转轴上的固定环二能够带动固定轴进行转动,当固定轴整体转动时,转套上的从动锥齿轮能够与主动锥齿轮进行啮合转动,从而能够通过从动锥齿轮带动转套进行转动,使得转套上的搅拌叶片能够跟随转动,使得通过转套与搅拌叶片能够对混合桶内的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进行初步搅拌,通过先进行初步搅拌,从而能够增加对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的混合效果,同时为精混机构的混合工作打下基础,有利于电解液与阻燃剂的充分混合,有利于电解液的加工混合工作。
[0016]2、当进入混合桶内部的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逐渐增多后,渐渐增大的重量与压力会逐渐将下料管向下压,使得弹簧会逐渐被压缩,从而能够将下料管上的下料孔从导向管底部露出,从而能够将经过初步搅拌的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通过下料孔导入到混合桶内下部,通过下料机构能够实现对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的自动转移,从而能够使经过初步混合的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进一步接触到精混机构,有利于实际使用。
[0017]3、当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进入到混合桶内下部后,通过转轴能够转动固定环一,使得固定环一上的搅拌棒能够随之进行跟随转动,通过搅拌棒能够对混合桶内下部的电解液与阻燃剂进行再次搅拌,同时在搅拌棒上的振动球内部均设置有振动电机,在搅拌时振动电机会同步开始工作,使得振动球会开始高速振动,从而能够有效加快周围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的混合工作,实现对电解液的混合加工工作,实现对混合桶内部的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的振动搅拌,从而能够提升半成品电解液与阻燃剂之间的溶解度,使得电解液与阻燃剂能够充分混合,有利于提高电解液混合设备的混合效率,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后续锂电池的生产质量,使得锂电池的耐热性得到充分保障,从而能够方便锂电池的生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图7中A处放大图。
[0026]1、电解液混合设备;101、混合桶;102、转轴;103、减速电机;104、安装环;105、出料口;106、支撑架;107、电磁阀;108、进料口;2、初混机构;201、分隔板;202、转套;203、固定筒;204、主动锥齿轮;205、从动锥齿轮;206、固定杆;207、固定轴;208、搅拌叶片;209、固定环二;3、精混机构;301、固定环一;302、振动球;303、搅拌棒;4、下料机构;401、下料口;402、下料孔;403、下料管;404、限位环;405、弹簧;406、限位腔;407、导向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专利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0028]如图1

图8所示的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包括电解液混合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混合设备(1)包括混合桶(101),所述混合桶(101)顶部法兰连接有减速电机(103),所述混合桶(101)外周中下部固定连接有安装环(104),所述安装环(104)外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架(106),所述混合桶(101)内上部设置有初混机构(2),所述初混机构(2)下侧设置有精混机构(3),所述初混机构(2)底部设置有下料机构(4),所述减速电机(103)底部驱动端固定连接有转轴(102),所述转轴(102)顶端贯穿混合桶(101)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混机构(2)包括固定筒(203),所述固定筒(203)外周上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杆(206),所述固定杆(206)末端均固定连接在混合桶(101)内壁上部,所述固定筒(203)底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204),所述主动锥齿轮(204)下部啮合连接有从动锥齿轮(205),所述从动锥齿轮(205)均固定连接在转套(202)外周靠近转轴(102)的一侧,所述转套(202)均转动连接在固定轴(207)外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混机构(3)包括固定环一(301),所述固定环一(301)均固定连接在转轴(102)外周下部,所述固定环一(301)外周中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棒(303),所述搅拌棒(303)远离固定环一(30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振动球(302),所述固定环一(301)均设置在分隔板(201)下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电解液阻燃剂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机构(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正平李钊周捷曾星尧王文学冯宇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