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基于IPD技术的低插损带通滤波器。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由电路层、环绕在电路层周围的接地环、介质层构成。电路层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通过采用新型的电路拓扑结构,实现低插损性能,其中通过采用两个LC串并联单元在高频带外产生三个零点,并且在两个LC串并联单元之间引入一个接地电容使得低频带外也可产生一个零点,同时采用LC串联结构在低频带外产生一个额外的零点,最后再通过两个LC串并联单元之间的接地电容来提高匹配性能,以此来实现低插损的带通滤波器。损的带通滤波器。损的带通滤波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IPD技术的低插损带通滤波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射频/微波/通信
,具体涉及基于IPD技术的低插损带通滤波器。
技术介绍
[0002]带通滤波器通过传播特定频率的信号,并且阻止其他频率的信号传播,因此在射频、微波以及通信
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拥有平坦的通带,高带外抑制性能的带通滤波器,即性能优越的带通滤波器,能够大大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
[0003]如今存在的带通滤波器设计主要有以下问题:1.基于微带线的结构和波导结构的带通滤波器,通尺寸较大不满足射频前端对小型化的需求;2.基于LTCC的带通滤波器虽然插损较小,但是尺寸大,也不满足小型化的需求;3.SAW和BAW虽然可以实现低插损和高带外抑制,但是受温度影响大,成本高。4.IPD滤波器虽然可以实现小型化但是矩形系数较小,即陡峭度不够好,因此无法兼顾插损和带外抑制。
[0004]因此,为了解决低插损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引入新的拓扑结构,从原理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拓扑结构,基于集成无源器件(Integrated Passive Device,IPD)技术构建了低插损的带通滤波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工艺实现的带通滤波器插入损耗高、体积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IPD技术的低插损带通滤波器,通过采用IPD工艺,实现滤波器的小型化;通过提出新颖的电路拓扑结构,实现滤波器的低插损性能,其中通过两个LC串并联单元结构的应用来在高频带外产生零点,以此拓宽了带通滤波器的阻带,也提高了滤波器的选择性。再引入一个LC串联谐振单元在低频带外产生零点,基于此新颖拓扑结构构建的带通滤波器可以满足当前射频/微波/通信
的需求。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基于IPD技术的低插损带通滤波器,包括:
[0008]电路层(1);
[0009]接地环(2),环绕电路层(1)设置;
[0010]介质层(3);
[0011]其中,所述电路层(1)包括第一焊盘(4
‑
1)、第二焊盘(4
‑
2)、第三焊盘(4
‑
3)、第一电容(51)、第二电容(52)、第三电容(53)、第四电容(54)、第五电容(55)、第六电容(56)、第七电容(57)、第八电容(58)、第一电感(61)、第二电感(62)、第三电感(63);第一焊盘(4
‑
1)为信号输入端,第二焊盘(4
‑
2)为信号输出端,第三焊盘(4
‑
3)与接地环(2)连接;
[0012]第一电容(51)的一端、第一电感(61)的一端、第二电感(6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焊盘(4
‑
1)连接;第一电感(61)的另一端与第七电容(57)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57)的另一端与接地环(2)连接;第一电容(5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5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52)的另
一端与第三电容(53)的一端、第四电容(54)的一端、第三电感(63)的一端连接后连接至第八电容(58)的一端,第三电容(52)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感(62)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电容(58)的另一端与接地环(2)连接;第四电容(5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55)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感(63)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56)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55)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5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第二焊盘(4
‑
2);
[0013]所述第一电容(51)、第二电容(52)、第三电容(53)、第二电感(62)和第四电容(54)、第五电容(55)、第六电容(56)、第三电感(63)构成两个LC串并联谐振单元,以此来实现对高频带外零点的调控。
[0014]所述第七电容(57)和第一电感(61)组成LC串联谐振,实现对低频带外零点的控制。
[0015]作为优选,第一电感(61)、第二电感(62)、第三电感(63)采用螺旋电感,螺旋电感的线宽随着电感圈数的增加逐渐增加或者减小,其形状不仅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
[0016]作为优选,第一电容(51)、第二电容(52)、第三电容(53)、第四电容(54)、第五电容(55)、第六电容(56)、第七电容(57)、第八电容(58)采用平面电容,其结构不仅限于平行板结构、交指型、分形结构。
[0017]作为优选,所述介质层(3)的材质采用GaAs、Si或玻璃等半导体。
[0018]由第一电容(51)、第二电容(52)、第二电感(62)和第三电容(53)以及第四电容(54)、第五电容(55)、第三电感(63)和第六电容(56)构成两个LC串并联谐振单元,能够在高频带外产生三个零点;再通过第一电感(61)与第七电容(57)构成LC串联谐振器在低频带外产生一个零点;最后在两个LC串并联单元之间接入第八电容(58)来提高滤波器的匹配性能,同时也可以在低频带外再生成一个零点。低频零点主要由第一电感(61)与第七电容(57)调控,随着第一电感(61)与第七电容(57)增大,低频零点会往更低的频率移动。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1)本专利技术采用IPD工艺,可以在实现滤波器的小型化的同时节约成本,因此可以批量生产;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保持尺寸较小的优势下仍能实现0.8dB的低插损。
[0021](2)本专利技术利用两个LC串并联谐振单元在高频产生零点,再结合一个LC串联谐振器在低频产生零点的新颖拓扑结构,可以大大降低滤波器的插损,同时拓宽了高频阻带。本专利技术通过两个LC串并联谐振结构的引入在高频带外添加零点,再引入LC串联谐振单元在低频引入零点;即通过多个零点的引入可以提高带通滤波器的选择性、灵活性,0
‑
10G不同频带都可适用,也可以提高带外抑制性能。
[0022](3)本专利技术采用八边形电感,减小面积的同时提高设计布局的灵活性,八边形电感四边均可伸缩,简化调参。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带通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图;
[0024]图2为带通滤波器整体模型示意图;
[0025]图3为带通滤波器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带通滤波器实施实例的S参数结果图。
[0027]图中:1、电路层;2、接地环;3、介质层;4
‑
1、第一焊盘;4
‑
2、第二焊盘;4
‑
3、第三焊盘;51、第一电容;52、第二电容;53、第三电容;54、第四电容;55、第五电容;56、第六电容;57、第七电容;58、第八电容;61、第一电感;62、第二电感;63、第三电感。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下面结合图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这里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子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IPD技术的低插损带通滤波器,包括:电路层(1);接地环(2),环绕在电路层(1)周围;介质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层(1)包括第一焊盘(4
‑
1)、第二焊盘(4
‑
2)、第三焊盘(4
‑
3)、第一电容(51)、第二电容(52)、第三电容(53)、第四电容(54)、第五电容(55)、第六电容(56)、第七电容(57)、第八电容(58)、第一电感(61)、第二电感(62)、第三电感(63);第一焊盘(4
‑
1)为信号输入端,第二焊盘(4
‑
2)为信号输出端,第三焊盘(4
‑
3)与接地环(2)连接;第一电容(51)的一端、第一电感(61)的一端、第二电感(6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焊盘(4
‑
1)连接;第一电感(61)的另一端与第七电容(57)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57)的另一端与接地环(2)连接;第一电容(5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5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52)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53)的一端、第四电容(54)的一端、第三电感(63)的一端连接后连接至第八电容(58)的一端,第三电容(52)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感(62)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电容(58)的另一端与接地环(2)连接;第四电容(5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55)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感(63)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56)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55)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5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第二焊盘(4
‑
2);所述第一电容(51)、第二电容(52)、第三电容(53)、第二电感(62)和第四电容(54)、第五电容(55)、第六电容(56)、第三电感(63)构成两个LC串并联谐振单元,以此来实现对高频带外零点的调控;所述第七电容(57)和第一电感(61)组成LC串联谐振,实现对低频带外零点的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IPD技术的低插损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电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高峰,张棋,齐延铸,曹芽子,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泛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