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856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捕风器,属于风能利用技术领域,包括捕风壳体,捕风壳体的四周开设有若干个过滤孔,捕风壳体内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上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风向标,转动轴上转动连接有两个套环,两个套环之间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架,每个连接架上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转动杆。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整体结构的配合,达到了在风叶片由水平状态向垂直状态转动完成后,风叶片的横截面积相对变大,从而可将更多的风跟随流动,加大了捕风量,在风叶片由水平状态向垂直状态转动完成后,风叶片的横截面积相对变小,使得在风叶片公转时,不会携带风流动,保证了捕风壳体内的风量,进一步加大了捕风量的效果。了捕风量的效果。了捕风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捕风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风能利用
,具体为捕风器。

技术介绍

[0002]捕风器作为被动式通风技术的其中一种,与其他自然通风方式相比,其优点是无论风向如何,总能将风捕捉并引入室内,捕风器是一种零能耗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完美取代机械通风系统,避免了机械通风带来的能耗、噪声、维护等问题。
[0003]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5574404A的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包括柱形底座的顶部与捕风器框架底部固定连接;出风管路同轴设置于柱形底座内部;出风管路与柱形底座之间形成进风通道;出风管路贯通捕风器框架且与其顶部固定连接;捕风器框架的侧壁面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叶片开合部;叶片顶部与叶片支撑框顶部转动连接,使得叶片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述叶片支撑框抵接或者分离。达到了具体结构简单,材料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的优点,具有高收益和高能源利用率的效果。
[0004]上述专利文件在叶片的配合下通过进风通道流入建筑,但是上述捕风器在实际使用中,在通过进风通道流入建筑时,可能使得进风量较少,使得排入室内的风量同步减少,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捕风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捕风器,具备增加捕风量的优点,解决了进风量较少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捕风器,包括捕风壳体,所述捕风壳体的四周开设有若干个过滤孔,所述捕风壳体内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风向标,所述转动轴上转动连接有两个套环,两个所述套环之间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架,每个所述连接架上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转动杆,每个所述转动杆上均固定连接有挡块,每个所述挡块上均固定连接有风叶片,所述转动轴上设有用于加强捕风量的控制机构。
[0007]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有固定连接在转动轴上的若干个圆柱凸轮,每个所述圆柱凸轮上设有第一滑动槽,每个所述转动杆远离挡块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曲柄,每个所述曲柄远离转动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上均固定连接有圆球,每个所述圆球均滑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一滑动槽上。
[0008]优选的,所述风叶片的数量为圆柱凸轮数量的四倍。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动槽包括有第一平直段、倾斜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倾斜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直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倾斜段远离第一平直段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直段与风叶片的朝向相同。
[0010]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上设有用于将风进行收集的配合机构,所述配合机构包括有固定连接在转动轴上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固定连接有收风壳,所述收风壳的开口与风
向标的朝向相同,所述收风壳上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收风壳由隔板分隔为进风腔和排风腔,所述进风腔与进风管连通,所述排风腔与排风管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进风管和排风管均贯穿捕风壳体,所述进风管和排风管均分为两段,两段所述进风管和排风管转动连接,两段所述进风管的连接处位于贯穿捕风壳体处,两段所述排风管的连接处位于贯穿捕风壳体处。
[0012]优选的,所述捕风壳体上设有用于将风进行加热且加快通风效率的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有固定连接在捕风壳体底部的加热壳体,所述加热壳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壳体上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电性连接,所述加热壳体上连通有通风管。
[0013]优选的,所述加热壳体内设有若干个流道板,所述加热壳体通过流道板形成流通腔,所述流通腔的进风口与进风管连通,所述流通腔的排风口与通风管连通。
[0014]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上设有用于将捕风壳体上的过滤孔进行清理的清理机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有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的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上开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滑动槽上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上固定连接有用于清理过滤孔上杂质的清理块,所述第二滑动槽内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第二滑动槽的一端与滑动杆固定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清理机构还包括有非完全齿轮,所述非完全齿轮与下端的套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块上固定连接有弧形齿条,所述弧形齿条与非完全齿轮间歇啮合,所述转动轴上套接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转动块和支撑块固定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通过整体结构的配合,达到了在风叶片由水平状态向垂直状态转动完成后,风叶片的横截面积相对变大,从而可将更多的风跟随流动,加大了捕风量,在风叶片由水平状态向垂直状态转动完成后,风叶片的横截面积相对变小,使得在风叶片公转时,不会携带风流动,保证了捕风壳体内的风量,进一步加大了捕风量的效果。
[0017]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控制机构和配合机构,达到了风叶片由进风腔向隔板的方向转动时,受正压影响,使得空气向进风腔流入,在风叶片由隔板向排风腔的方向转动时,排风腔处受负压影响,将空气从室内吸出,保证了室内空气循环的效果。
[0018]3、本专利技术通过配合机构和加热机构的配合,达到了在冬天通风时,既对室内进行通风,同时室内的温度不会降低,利于人员居住,同时加快空气流动,加快空气循环的效果。
[0019]4、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机构和清理机构的配合,达到了清理块以转动轴为圆心往复转动,对进风方向的捕风壳体上过滤孔进行清理,避免了过滤孔堵塞,影响进风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控制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滑动槽和风向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连接架、风叶片、圆球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配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加热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清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清理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捕风壳体;11、支撑架;2、转动轴;21、风向标;22、圆柱凸轮;23、第一滑动槽;24、第一平直段;25、倾斜段;26、第二平直段;3、套环;31、连接架;32、风叶片;33、挡块;34、转动杆;35、曲柄;36、连接杆;37、圆球;4、收风壳;41、进风管;42、排风管;43、支撑块;44、隔板;45、通风管;46、进风腔;47、排风腔;5、加热壳体;51、加热器;6、非完全齿轮;62、转动块;63、弧形齿条;64、扭簧;65、滑动杆;66、清理块;67、第二滑动槽;6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捕风器,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包括捕风壳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捕风器,包括捕风壳体(1),所述捕风壳体(1)的四周开设有若干个过滤孔,所述捕风壳体(1)内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1)上转动连接有转动轴(2),所述转动轴(2)上固定连接有风向标(21),所述转动轴(2)上转动连接有两个套环(3),两个所述套环(3)之间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架(31),每个所述连接架(31)上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转动杆(34),每个所述转动杆(34)上均固定连接有挡块(33),每个所述挡块(33)上均固定连接有风叶片(32),所述转动轴(2)上设有用于加强捕风量的控制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有固定连接在转动轴(2)上的若干个圆柱凸轮(22),每个所述圆柱凸轮(22)上设有第一滑动槽(23),每个所述转动杆(34)远离挡块(3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曲柄(35),每个所述曲柄(35)远离转动杆(34)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6),每个所述连接杆(36)上均固定连接有圆球(37),每个所述圆球(37)均滑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一滑动槽(2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片(32)的数量为圆柱凸轮(22)数量的四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槽(23)包括有第一平直段(24)、倾斜段(25)和第二平直段(26),所述第一平直段(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倾斜段(2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直段(2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倾斜段(25)远离第一平直段(2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直段(24)与风叶片(32)的朝向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2)上设有用于将风进行收集的配合机构,所述配合机构包括有固定连接在转动轴(2)上的支撑块(43),所述支撑块(43)上固定连接有收风壳(4),所述收风壳(4)的开口与风向标(21)的朝向相同,所述收风壳(4)上固定连接有隔板(44),所述收风壳(4)由隔板(44)分隔为进风腔(46)和排风腔(47),所述进风腔(4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俊梁颖殷子文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城市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