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及堵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8610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及堵漏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其包括:堵头,其插入至管片吊装孔预埋的注浆管内并与注浆管密封连接;闷头组件,其压紧在堵头与管片吊装孔的外表面上,此时闷头组件与管片吊装孔的内弧面之间合围成注浆空腔,其中,注浆管与混凝土管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渗水通道,注浆空腔与渗水通道相连通,将浆液从注浆空腔处通过压力注入该渗水通道内以封堵渗水点。当堵漏工装安装完毕后,只需将浆液从注浆空腔处通过压力注入该渗水通道内即可完成封堵渗水点的工作,随后将工装拆卸并清理注浆空腔内残留的浆液即可,整个操作过程简单便捷,不仅注浆量小、经济性高,并且堵漏效果极佳。并且堵漏效果极佳。并且堵漏效果极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及堵漏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及堵漏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管片盾构完成后,管片内弧面在水土压力下,如混凝土抗渗性不良或混凝土内有内外连通孔道,则内弧面会出现渗水点。管片吊装孔内的注浆管大多为金属预埋件,表面涂达克罗后再涂防碱涂层,若因防碱涂层质量不到位或未全面覆盖达克罗或防碱涂层在生产中受到损坏,则达克罗会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产生气体,气体在向上排出混凝土过程中会在混凝土内产生孔道,在水压作用下,孔道成为管片混凝土的渗水通道,管片内弧面吊装(注浆)孔周围部位(0~2mm范围内)出现渗水现象。
[0003]这种注浆管外侧的渗水,其渗水点较难找到,无法在内侧渗水口处直接打孔固定注浆头进行注浆,实际工程中针对渗水量较少的渗水点,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碳化反应后可以自已愈合,其他不能愈合的渗水点则只能通过管片壁后注双液浆等方式在管片内弧面与土体之间注入浆液进行防水处理,这种防水方式注浆量大,经济性不高,且堵漏的效果不可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及堵漏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包括:
[0007]堵头,其插入至管片吊装孔预埋的注浆管内并与注浆管密封连接;
[0008]闷头组件,其压紧在所述堵头与管片吊装孔的外表面上,此时所述闷头组件与管片吊装孔的内弧面之间合围成注浆空腔,其中,注浆管与混凝土管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渗水通道,所述注浆空腔与渗水通道相连通,将浆液从所述注浆空腔处通过压力注入该渗水通道内以封堵渗水点。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闷头组件包括闷头,所述闷头与所述堵头、管片吊装孔的压紧处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以及第二密封圈。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堵头与管片吊装孔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合围成所述注浆空腔。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堵头与注浆管螺纹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密封圈位于所述堵头的顶端,同时所述第三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密封圈抵接,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以及所述第三密封圈使得所述注浆空腔仅与渗水通道连通。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闷头上开设有注浆孔,所述注浆孔与所述注浆空腔连通并用于连接外部注浆设备的注浆头。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闷头组件还包括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闷头并与所述堵头抵接,同时通过在所述螺杆上拧入螺母将所述闷头压紧在所述堵头与混凝土管片表面。
[0015]还提供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方法,采用上述的堵漏工装,包括:
[0016]S1、将所述堵头螺接在注浆管的内螺纹上;
[0017]S2、将所述闷头压紧在所述堵头与混凝土管片表面,并使得所述闷头与混凝土管片的内弧面之间合围成注浆空腔;
[0018]S3、将浆液从所述注浆空腔处通过压力注入注浆管与混凝土管片之间的渗水通道内以封堵渗水点。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1中,所述堵头与注浆管之间安装所述第三密封圈。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2中,所述闷头与所述堵头以及混凝土管片表面之间分别安装所述第一密封圈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圈,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三密封圈相抵接,使得所述注浆空腔仅与渗水通道连通。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1、当堵漏工装安装完毕后,只需将浆液从注浆空腔处通过压力注入该渗水通道内即可完成封堵渗水点的工作,随后将工装拆卸并清理注浆空腔内残留的浆液即可,整个操作过程简单便捷,不仅注浆量小、经济性高,并且堵漏效果极佳。
[0023]2、闷头与堵头、管片吊装孔的之间的压紧处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以及第二密封圈,此时堵头与管片吊装孔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合围成注浆空腔,由此确保注浆空腔的密封性能,防止注浆过程中浆液向外泄漏。
[0024]3、堵头与注浆管螺纹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其中,第三密封圈位于堵头的顶端,同时第三密封圈与第一密封圈抵接,由此确保注入到注浆空腔内的浆液不会从堵头与注浆管之间的螺纹间隙处流入,使得注浆空腔仅与渗水通道连通,进而确保具有极佳的堵漏效果。
[0025]4、堵漏工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拆卸,减少装卸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安装后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中,100、堵头;110、闷头组件;111、闷头;1111、注浆孔;112、螺杆;113、螺母;120、注浆空腔;130、第一密封圈;140、第一密封圈;150、第三密封圈;200、注浆管;210、混凝土管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法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0]如图1

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包括:
[0031]堵头100,其插入至管片吊装孔预埋的注浆管200内并与注浆管200密封连接,防止浆液进入注浆管200内;
[0032]闷头组件110,其压紧在堵头100与混凝土管片210的外表面上,此时闷头组件110与管片吊装孔的内弧面之间合围成注浆空腔120,注浆空腔120与该渗水通道(图中未标出)相连通;
[0033]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管片吊装孔内预埋注浆管200后,注浆管200与混凝土管片210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肉眼难以察觉的渗水通道,而在本实施例中,只需将浆液从注浆空腔120处通过压力注入该渗水通道内即可完成封堵渗水点的工作,随后将工装拆卸并清理注浆空腔120内残留的浆液即可,整个操作过程简单便捷,不仅注浆量小、经济性高,并且堵漏效果极佳。
[0034]优选的,闷头组件110包括闷头111,其中,闷头111与堵头100、管片吊装孔的之间的压紧处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130以及第二密封圈140,此时堵头100与管片吊装孔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130与第二密封圈140合围成注浆空腔120,由此确保注浆空腔120的密封性能,防止注浆过程中浆液向外泄漏。
[0035]优选的,堵头100与注浆管200螺纹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150,其中,第三密封圈150位于堵头100的顶端,同时第三密封圈150与第一密封圈130抵接,由此确保注入到注浆空腔120内的浆液不会从堵头100与注浆管200之间的螺纹间隙处流入,使得注浆空腔120仅与渗水通道连通,进而确保具有极佳的堵漏效果。
[0036]优选的,闷头111上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堵头,其插入至管片吊装孔预埋的注浆管内并与注浆管密封连接;闷头组件,其压紧在所述堵头与管片吊装孔的外表面上,此时所述闷头组件与管片吊装孔的内弧面之间合围成注浆空腔,其中,注浆管与混凝土管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渗水通道,所述注浆空腔与渗水通道相连通,将浆液从所述注浆空腔处通过压力注入该渗水通道内以封堵渗水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闷头组件包括闷头,所述闷头与所述堵头、管片吊装孔的压紧处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以及第二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与管片吊装孔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合围成所述注浆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与注浆管螺纹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片吊装孔处渗漏的堵漏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圈位于所述堵头的顶端,同时所述第三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密封圈抵接,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以及所述第三密封圈使得所述注浆空腔仅与渗水通道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片吊装孔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熊昱栋骆燕李可军李群鹏董明晖何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广天构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